2024届高考语文考前指导:信息类文本阅读-云顶国际集团

2024-06-03
| 20页
| 307人阅读
| 7人下载
特供
2024届高考信息类文本阅读考前指导1、 现代文ⅰ考情分析:九省联考及近三年(2021-2023年)新高考ⅰ卷选文 年份 文本来源 九省联考(复合文本) 材料一: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材料二:陈胜前《燕山——长城南北地区史前文化的适应变迁》 2023年新课标ⅰ卷(单一文本) 赫克托·麦克唐纳《后真相时代》,刘清山译 2022年新高考ⅰ卷(复合文本) 材料一:习近平《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材料二:郑敏《新诗百年探索与后新诗潮》 2021年新高考ⅰ卷(复合文本) 材料一:朱光潜《诗论》 材料二:钱钟书《读<拉奥孔>》1.在材料的选择上,大多选择社科类文章,兼顾时评类、科普类、新闻类等文章,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文学、美学、考古、科技发展、社会问题等多方面内容。2.在材料的组合上,往往围绕同一主题选取材料。2023年新课标ⅰ卷为一则材料的单一文本,其他则为复合文本,学生需要跨越不同材料进行综合理解。3.在考点设置上,注重考查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获取和筛选,还包括信息的整合加工。学生要能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合理推理。4.在联系现实上,呈现的材料通常与生活实际紧密相关,再现真实阅读情境,要求学生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体现出试题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二、教材中的信息类文本1.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求真求实(1)自然选择的证明/达尔文(2)宇宙的边疆/卡尔·萨根 (3)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关增建2.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理论的价值(1)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恩格斯(2)改造我们的学习/毛泽东(3)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毛泽东(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5)修辞立其诚/张岱年(6)怜悯是人的天性/卢梭(7)人应当坚持正义/柏拉图3.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伟大的复兴(1)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毛泽东(2)长征胜利万岁/杨成武(3)大战中的插曲/聂荣臻(4)别了,“不列颠尼亚”/周婷 杨兴(5)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穆青 冯健 周原(6)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钟华论4.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劳动光荣(1)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沈英甲(2)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林为民(3)“探界者”钟扬/叶雨婷(4)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李斌5.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之道(1)反对党八股(节选)/毛泽东(2)拿来主义/鲁迅(3)读书:目的和前提/黑塞(4)上图书馆/王佐良6.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探索与创新(1)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屠呦呦(2)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加来道雄(3)中国建筑的特征/梁思成 (4)说“木叶”/林庚7.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使命与抱负(1)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马克思(2)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恩格斯8.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苦难与新生包身工/夏衍9.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乡土中国》/费孝通三、现代文ⅰ必备知识(1) 论述类文本(常见有: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二)实用类文本(常见有:新闻、报告、传记、科普文)1.新闻 新闻即“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报道的消息”。(1)文体特征: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2)基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2.报告 报告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是根据特定目的,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某项工作、某一客观事物、某一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之后写成的书面材料。文体特征:1 内容真实。②针对性强。③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④语言简洁。3.传记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1)传记的文体特征:真实性和文学性。(2)传记的分类:①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分自传、他传。②从表达方式看,一般的传记以记叙为主,还有“评传”这种形式。③从创作方法看,传记分史学性传记和文学性传记。④从篇幅的长短看,传记可以分为大传和小传。(3)常见传记种类:自传;评传;回忆录。(4)传记的主要表现手法:传记采用的表现手法与记叙文相似。其中,“引用”是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如引用传主的书信、相关人员的回忆、档案资料等。作用:①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更真实感人;②可以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突出传主的精神面貌;③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可读性。4.科普文 科普文章属于说明文,目的是讲述科学道理,介绍科学知识。科普文章寓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能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1)科普文章大致可分为两种:科学说明文;科学小品。(2)科普文的文体特征:①内容的科学性,鲜明的思想性。②生动的文学性,丰富的趣味性。③语言的准确性,表意的通俗性。④文笔的生动性,修辞的多样性。(3)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 ①准确,严谨,简明。②生动、趣味、形象化、通俗易懂(或雅致)(4)科普文章的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画图表、作诠释、引资料等。四、现代文ⅰ答题指导(一)客观题答题指导【考查关键能力】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信息的获取、加工】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论证思路、论证结构、论证方法、观点材料关系】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逻辑推理、判断】4.下列各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概念内涵、外延观点与材料契合度】5.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图表理解能力】【真题/典题研习】真题链接--2023新高考ⅰ卷摘编自赫克托·麦克唐纳《后真相时代》,刘清山译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a.藜麦适合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食用,并且由于其营养均衡,被美国宇航局认为是宇航员食物的理想之选。b.“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中的“此”,指的是被国外需求推高的藜麦价格给玻利维亚和秘鲁当地人造成伤害这一说法。c.藜麦的大面积种植,不仅让玻利维亚和秘鲁等地农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而且改变了当地人对藜麦带有歧视的看法。【应是“美国人和欧洲人的重视”改变了当地人对藜麦带有歧视的看法。强加因果。】d.作者认为,尽管一些媒体引导消费者远离藜麦的做法值得商榷,但是其出发点却不是恶意的,他们为当地的贫困居民感到担忧。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a.从第一段的内容可以看出,当一起事件超出了我们直接观察的范围时,有些人会根据他人提供的信息,并结合自己的判断,生成对该事件的看法。b.“它的价格不太可能再度回升”,可能是因为市场对藜麦的需求量不再大幅增加,而藜麦的种植面积持续扩大,供给日益增长。c.“每个新手辩论者”“都知道如何挑选最有利于自己的真相”,可见有些“沟通者”会选择有助于推进个人意图的真相,而这种选择具有一定的灵活性。d.从藜麦事件可以发现,一组片面的事实编织在一起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而这场良心危机对玻利维亚和秘鲁当地的居民造成了真正的伤害。原文最后一段中是说“这些受到错误解读的真相可能会对当地的人们造成真正的伤害”。或然【原文】——必然【选项】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 )a.“粮食优先”智库的工作人员塔尼娅·科森在谈到安第斯山藜麦种植者时表示:“坦率地说,他们厌倦了藜麦,因此开始购买其他食物。”b.加拿大《环球邮报》一则新闻的标题为“你对藜麦的爱越深,你对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的伤害就越深”。c.制片人迈克尔·威尔科克斯专门为这个问题制作了一部纪录片,他说:“我见过一些反对食用藜麦的文字评论,实际上,停止消费才会真正伤害这些农民。”d.英国广播公司播音员埃文·戴维斯指出:“事实上,说谎常常是没有必要的。你可以在不使用任何谎言的情况下完成许多有效的欺骗。”第二段的观点是“消费量的下降和价格的激增不存在明显的联系”,原文还有“秘鲁人和玻利维亚人只是想换换口味,吃点别的东西。”典题链接--2024届教育部命制九省联考《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燕山—长城南北地区史前文化的适应变迁》4.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d )a.文化 i 存续期内大部分时间里气温偏暖。b.文化 i 存续期内传统的旱作农业系统尚未完成。c.文化ⅱ存续期内存在着劳动力的分化。d.文化ⅱ存续期内人们主要利用草原环境维持生计。【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图表与文字相关联的能力。材料二指出“燕山—长城南北地区生计方式的分化不仅表现为农牧并重的经济与游牧业的产生,还表现为旱作农业系统的真正建立。”“有研究认为,大豆的驯化始于公元前1100年左右,燕山—长城南北地区则可能是最早驯化、种植大豆的地区之一。正因为有大豆的种植,传统的旱作农业系统得以完成。”再结合图表可以判断文化ⅱ存续期内人们的生计方式是“农牧并重”。典题链接--2024届深圳二模 选自《当代青年研究》2023年第6期4.根据访谈内容对项飙的阐述思路进行梳理,下列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a.①附近消失b.②重建附近c.③尤其重要d.④从而做到图表解读题细看图表标题,抓住图表特征。了解项目名称,读准图表数据。看懂线条图示,看清图表比例。把握题干选项,比对文本信息。【常见设误手法和命题陷阱】1.加工转换形式2.常见命题陷阱 常见命题陷阱 含 义 辨析标志 1.以偏概全 以偏概全,是指选项表述有意把原材料中对某类事物中某一部分的判断扩大到某类事物的全体,把其中一方面(或一部分)所具有的某些特点、功用等说成是所有同类事物所具有的特点、功用。即以部分代整体,局部代全局。 常出现表范围的词,如“所有、全部、都、全、一些、极少、部分、相关、必须、一定、严重、非常、可能、似乎”等。 2.张冠李戴 张冠李戴,是指命题者在设置错误项时,故意将此事物表述为彼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为彼方面,或者把甲的特点说成是乙的特点,或者将原文中甲的观点态度(或行为状态)说成是乙的观点态度(或行为状态),或者将与甲事物有关的信息说成是与乙事物有关的信息。 常出现一些代词,如“之、其、此、这、那”等;一些连词,如“或、和、及、除”等。 3.夸大其词 夸大其词,是指命题者对原文中涉及的有关作用、效果、用途等信息,在选项表述时故意用语夸大,或加深程度,或夸大作用,等等。 常出现一些表示程度或范围的词,如“唯一、极其、稍微、更加、分外、尤其”等。 4.无中生有,于文(表)无据 无中生有是指在解说原文(图表)或转述文意时,增添了原文(图表)中没有的信息,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文中没有涉及,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 常出现一些表示主观判断的词或句式 5.曲解文意 曲解文意是指选项中的观点和原文不一致,选项更换个别词语或者说法,从而背离原文的意思,或者歪曲原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 常出现与原文内容类似的复述句或概括句 6.混淆时态 混淆时态就是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已经发生的事实,或把已发生的事实说成未发生的,又称作混淆已然和未然。 常出现一些表示时间、结果的关键词,如“了、已经、将要、完成、结果”等。 7.混淆关系 混淆关系是指选项表述的语意或语句关系与原文不符,较常见的有因果关系不当、混淆肯定与否定、条件关系不当。 常出现一些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关键词,如“没有、无、无非、拒绝”等;一些表示因果或条件、假设关系的词,如“只有……才……”“只要……就……”“如果……那么……”等。 8.偷换概念 偷换概念,是指选项中概念的内涵、外延不等同于原文中概念的内涵、外延。 常出现一些表示判断的句式,如“……就是指……”等。 9.说法绝对 一般情况下,信息类文本出现“全部”“必须”“只要……就”“最”等类似的词语要慎重。 10.扩大范围 命题者在命制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原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程度轻重的词语来干扰考生。 如以部分代替整体、以特殊代替普遍、以次要代替主要等。(二)主观题答题指导【考情纵观 文本考点】 年份 卷别 考点 文本 2023年 新课标i卷 分析概括:使用哪些竞争性真相提取概括:哪些方法证明报道有误 赫克托·麦克唐纳《后真相时代》 2023年 新课标ⅱ卷 理解迁移:“敲诈”等文本词语作用理解概括:两文客观侧重点的不同 ①《谈谈调查研究》②费孝通《亦谈社会调查》 2023年 全国甲卷 理解概括:人工栽培喷赛农药带来哪些思考 徐良高《以考古学构建中国上古史》彼得·渥雷本《树的秘密生命》 2023年 全国乙卷 评价概括:“深时视角”下思考人们会产生哪两种不同的行为 王富仁《文学史与文学批评》罗伯特·麦克法伦《深时之旅》【近三年高考真题主观题变化趋势】【简答题题型举隅】基础题型: 脉络思路题;论证特色题;词句理解题……变式题型: 概括探究题;策略分析题;态度侧重题……迁移题型: 现象评析题;现实运用题;思考启示题……1.论述要点类【2020新高考全国卷i 历史地理学】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2021新高考全国卷i 诗画异质】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2020新高考全国卷ⅱ 当代青年网络文明】4.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2024届连云港一模 陶渊明的人格与风格】4.请简要梳理第七段的行文脉络。【论证特色题】—— 要点全面,考虑方法,思考结构,关注语言 ①提出观点的方法(开门见山式、现象评析式……) ②答出使用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假设论证……) ③关注行文的脉络结构(并列式、层进式、对照式、总分式……) ④考虑行文的语言特色(逻辑严密,学术性强,趣味性强……)论证特点>论证思路>论证结构>行文脉络论证特点:论证语言、论证结构、论证方法、提出观点的方法论证思路: 论证结构 论证方法,首先……其次……最后……论证结构:全——总分式、层进式 分——首先……其次……最后……行文脉络:首先……其次……最后…… 论证特点几乎包括了论证思路、结构特点、论证方法、语言特点等方面。真题链接--2023新高考i卷摘编自赫克托·麦克唐纳《后真相时代》,刘清山译5.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证明关于藜麦的新闻报道结论有误?请根据文本概括。(6分) 【参考答案】①引用经济学家的调查数据及观点;②针对媒体提出的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③进行实地调研,征询当地居民的意见。典题链接——文章是如何论证……? 4.第③段是如何论证“合”的文化在科技伦理中的重要性的? (4分) 【参考答案】①以西方“分”的文化带来的问题入手,引出中国“合”的文化;②通过引用传统经典,阐释中国文化中“合”的特性;③最后强调以“合”的价值指导科技发展的途径和意义。 (答出三点即得满分4分,答出两点得3分,答出一点得1分)(1)论证结构 (2)论证方法 论证思路(分层概括内容) 典题链接--2024届南通二模《“共同善”视角下墨子“尚同”思想新解》《“共同善"维度下的算法规则》5.材料一中作者是如何阐述墨子的“尚同”思想是一种共同善理论的?请根据文本概述。(6分)【参考答案】 ①首先明确墨子“一同天下之义”的“尚同”思想就是共同善,并指出其核心是“兼相爱,交相利”;②接着论述“一同天下之义”的组织方式和组织原则,强调“天子之义”就是“天下之义”;③最后论述“尚同”思想是一种基于公义共识和整体利益的共同善。典题链接--2024届盐城、南京期末考试【从论证和语言分析逻辑性 】《〈论语〉自我认同的建构对大学生成长的启示》《吉登斯的现代性自我认同品格思想研究》4.材料二第③段在论证和语言两方面都体现出较强的逻辑性,请简要分析。(4 分)【参考答案】①论证方面:层次清晰,思维辩证,先讲个人定位的作用,再阐述个体对自己的定位是否认同所产生的不同影响,突出个体身份认同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逻辑严密;②语言准确,多用表达严密的长句阐述自己的观点,准确使用关联词构建逻辑关系。典题链接--2023届云南省第二次检测《从甲骨文说到中国文化自信》5. 论证严密是优秀学术文章的必备要素,请结合文本对本文论证的严密性加以分析。(4分)【参考答案】①论证脉络清晰,从对上古史的质疑到对上古史的确认,再到甲骨文的现实意义,结构严谨,富有逻辑;②方法多样,运用引用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进行了有力的论证;③论据翔实,引用大量的文献原文,列举多位学者的观点以及介绍一些历史遗迹,论据与论点保持高度的统一;④论证语言科学严谨,列举具体的数字和时间,运用“约”“一些”等严谨的词语。(每点1分,共4分。)论证的严密性(严谨性) ①论证结构严谨,加上文本思路分析。②论证语言准确严密,用词精炼准确(具体的词语)、句子(句式)分析。③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透彻地阐明其内涵。④论点与论据高度统一,加上事例分析。典题链接--材料一: 比如,中国古代政治人物关于创与守、得与失、安与危、兴与亡等关系的讨论,大多蕴含着辩证的思想,反映出对于国家治理的谨慎态度,虽然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自身统治,但其中包含着一些不可违背的历史法则。对这些历史法则的遵循,是中华文明连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4、材料一画横线句子表述缜密,请分析其在遣词造句上的特点。 ①用词上,“大多”一词的意思是大部分、大多数,反映中国古代政治人物关于“创与守”“得与失”等关系的讨论蕴含辩证思想的占比较大,但不绝对,表述严密。 ②句式上,“虽然……但……”构成转折句,承认其目的,又强调了古代政治人物对于国家治理的思考和总结中包含着一些不可违背的历史法则,表述严密。(每点2分,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典题链接----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5、两则材料都围绕“艺术边界”问题展开论述,但论证方式和论述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5.【答案]①材料一采用了破立结合(先破后立)的论证方式。先是逐一批驳“模仿说”“表现说”“形式说”“本源说”存在的理论缺陷,然后阐述了古德曼“何时为艺术”的提法并肯定了其合理性,最后肯定中国哲学美学中二元范畴之间的关联、转换和渗透的方法论观念,提出“必须要高度关注黑白之间的灰色地带”的观点。(2分) 材料二采用了立论的论证方式。首先提出观点:艺术应有界限,对艺术界限的认识要随着艺术实践的变化而变化。接着以“书法的界定”为例来证明观点。(2分) ②材料一侧重从“艺术史的理论层面”探讨如何确定“艺术边界”。(1分)材料二侧重从“实践层面”(书法界定)探讨如何确定“艺术边界”。(1分) 典题链接--怎样逐步反驳? 5.材料二中针对互联网使年轻人无法集中注意力这一看法,作者是怎样逐步反驳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①首先用类比论证反驳,指出互联网对大脑的改变与人们日常活动对大脑的改变强度差不多,不足以使注意力无法集中。 ②接着用因果论证反驳,指出大脑的适应性在某些方面是非常保守的,思维的基本构架无法彻底重建,因此注意力无法集中这种根本性的改变不会出现。(材料二第3段前半部分) ③然后用反证法(假设论证)反驳,假设已经出现了注意力无法集中这种根本性的改变,那么这必然导致阅读较长文本、数学成就等许多高级认知能力下降,而这些现象并未出现,因此注意力无法集中是伪命题。(材料二第3段后半部分) 典题链接--如何将过程写得充满戏剧性?5、本文作为一篇科普文章,将科学发展史演绎得趣味横生。试分析本文是如何将波动说战胜微粒说的过程写得充满戏剧性的。(6分) 5.答:①用战争做比喻,用了许多战争的术语和拟人的手法,将“波动说”与“微粒说”的学术争论写得紧张激烈,体现了戏剧性。 ②将“波动说”获胜的过程,写得起伏跌宕.先是以牛顿为首的“微粒说”被普遍公认,再写托马斯·扬的关于“波动说”的论文备受冷落,直到菲涅尔的理论获得承认,“波动说”才最终取得胜利,故事曲折,富有戏剧性。 ③写出了多次意外:托马斯·扬的论文足以载入史册,却被权威嘲笑;法国科学院意在打击“波动说”,结果却成就了“波动说”;泊松要挑非涅尔的毛病,却证明了菲涅尔理论的正确。出人意料的情节,突显了其戏剧性。(一点2分,言之有理即可) 2.概念阐述类真题链接--2020新高考i卷《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基础和前景》《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4. 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历史地理学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参考答案】①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的分支学科,②具有时空结合的特征,③以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的产生、形成及其演化的过程为研究对象,④探寻这些现象产生、形成及其演化背后的原因和规律。下定义是一种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概括说明的方法。下定义的公式:被定义的对象=种差 邻近属概念如2024届广州一模语言文字运用题给“调和”下定义:调和是使文章或谈话的用语、句子和篇章呈现整齐、相应、谐和、自然特点的一种积极修辞原则。3.概括分析类真题链接--2023新高考i卷摘编自赫克托·麦克唐纳《后真相时代》,刘清山译4. 请简要说明文本中的西方媒体在报道时使用了哪些“竞争性真相”。(4分)【关键能力】本题重点考查学生理解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参考答案】 ①从2006年到2013年,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了两倍;②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5年间下降了34%;③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④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正在食用便宜的进口食物。典题链接--2024届教育部命制九省联考《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燕山—长城南北地区史前文化的适应变迁》5.哪些因素对欧亚大陆游牧业的产生起了重要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参考答案】 ①气候波动:欧亚大陆转入冷期,推动与原始农业结合的放养型畜牧业产生;②农牧交错带的环境敏感性:容易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转变其自然带属性;③马的驯化与马具的发明:人类对马的利用,使畜牧业进一步与原始农业分离,成为游牧型畜牧业。典题链接--2024届福建适应性考试《以开放包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4.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现实意义。(4分)【参考答案】 ①弘扬开放包容精神,体现中华文明的永恒魅力;②推动交融互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概括分析要点遵循以下原则:①信息要点不能交叉重复,要注意合并同类项;②信息要点表述角度应符合题干要求,并且角度方式一致;③在表述答案时尽量利用文中关键词句,但不可直接摘抄作为答案,要注意提炼转述;④根据题目赋分,合理分条列项。4.比较异同类教材示例同样是阐述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改造我们的学习》《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三篇文章的观点同中有异,请阅读这三篇文章,比较出其中的异同。同:都强调实践对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意义。异:《改造》:强调马列主义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政策性强】《人的》:重在解释正确思想的形成机制【哲学化意味浓】《实践》:重在论证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理论性强】真题链接--2022新高考ii卷《中国典籍“谁来译”》《霍克思与杨宪益的翻译思想刍议》4.请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杨宪益与霍克思对译文艺术性的理解有何不同。【参考答案】 ①杨宪益主张“临摹”式翻译,将忠实原作作为其全部艺术追求。②霍克思主张大多时候忠于原著,但出于译本艺术性考量,可以进行文字的删减。真题链接--2023新高考ⅱ卷《谈谈调查研究》《亦谈调查研究》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调查研究中的“客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6分)【参考答案】①材料一谈到“客观”时有一句话,即“调查研究一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强调的是调查研究的实事求是立场,不能带着预定的“调子”;②材料二强调“客观”不能被误解为超脱于被调查者之上的漠然立场;③材料一是对领导干部应坚持的调查研究的基本原则而言,材料二是就社会科学调查者应认清自己的立场和目的而言。典题链接--2024届深圳一模《从错误中学习》吴妍仪译,《波普尔证伪主义思想中的证实倾向》 4.科学假说与非科学假说、科学真理的区别分别在哪里?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4分)【参考答案】 ①科学假说和非科学假说:前者有可能被证伪(证明有误),后者不可能;②科学假说与科学真理:前者仍需要继续证伪或证实,后者经过无数次证伪或证实并确定无误。典题链接--2024届广州一模《我国大学教育之前途》《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里的基础课》5.竺可桢指出“各项科目统加以研究,不能偏废”,而钱学森则强调物理与化学的重要性,两人观点似乎矛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6分)【参考答案】 ①两人观点本质上不矛盾,强调的都是不能只关注实用,要重视基础学科;②看似矛盾,是因为时代需求不同,竺文发表于抗战胜利后百废待兴时,钱文发表于新中国成立后发展科技时;③针对问题不同,竺文针对办学方向,钱文针对课程设置。典题链接--2024届南通二模《“共同善”视角下墨子“尚同”思想新解》《“共同善"维度下的算法规则》4.两则材料都论述了“共同善”,分别针对什么问题提出怎样的观点?请简要说明。(4分)【参考答案】 ①材料一:针对西方思想史认为共同善理论是他们专利的问题,提出墨子“尚同”思想也是共同善理论的观点(对墨子“尚同”思想提出了新解)。②材料二:针对现代科学技术中价值偏见的问题,提出运用共同善理论既保护个人利益又保护公共利益的观点。典题链接--2024届云南第一次毕业生统测《中华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国古代民族融合及其文学意义的思考》4.两则材料都谈到文化交融,但其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说说你的看法。(4分)【参考答案】①材料一侧重新石器时代文化繁衍分化与凝聚融合下的文化圈发展特征。②材料二侧重民族文化融合对文学艺术和审美发展的变革创新的影响。(4分,每点2分)典题链接--2024届安徽江南十校联考《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建立历史、科技和人文整合的考古学》5.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论述都涉及“考古”问题,但二者论述的角度和目标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6分)【参考答案】 ①材料一是从政治家的角度高屋建瓴地为新时代的考古工作作宏观的理论指导;其目标是依托考古来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②材料二是从考古学者的角度具体分析如何将科技与考古相融合; 其目标是建立历史、科技和人文整合的考古学,从而真正实现国史重建。典题链接--2024届广东六校联考《宗族的由来》 《花开即故山》4.材料一认为“小说家言不足为证”,却两次提到小说中的人物或事迹,请简析其作用。(4分)【参考答案】 ①第一次引述祝家庄的事例,让文章内容更丰富(1分),说明宋代当时大家族的势力强大(1分),意在反映宋代大家族靠家族武装力量维系秩序(1分)。②第二次提到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避免了论述的单调(1分),说明杨邦义这个人物的影响比较深远、名声显著(1分),意在反映“宋元出现了以祖先为著名先贤而设专祠祭拜的事例”(1分)。(每点2分,每一点中包含三个信息,答到其中任意两个给2分,意对即可)典题链接--2024届广东六校联考《宗族的由来》 《花开即故山》5.材料一、二均关注到“礼下庶人”的现象,但论述各有侧重,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 ①材料一所谓‘礼不下庶人’,宗法理论只适用于贵族,而且有着严格的等级限制(1分),到明中期才允许庶人建祠堂拜先祖(1分),侧重从突破等级限制的角度分析“礼下庶人”的过程(1分)。②材料二强调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士人承担着“礼下庶人”的工作(1分),侧重从士人对于普通民众的思维方式的影响(1分),分析士人作为公共事务管理者、上下沟通者对“礼下庶人”的作用(1分)。比较异同三步骤:①审题干,明比较点;②看文本,析信息点;③分异同,明确要点。5.现象分析类真题链接--2021新高考ii卷《从底线伦理到担当精神:当代青年的网络文明意识》 5.互联网上,有年轻人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植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请根据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参考答案】①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中植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的行为违反了“五不”的底线要求,体现了“反身意识”和“价值意识”的缺失,而且触犯了法律,应当受到法律的惩罚;②青年人应当引以为戒,坚持“五不”原则,用四种意识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传播健康的网络信息,做合格、文明的青年网民。真题链接--2022新高考i卷《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哲学社会科学》《新诗百年探索与后新诗潮》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参考答案】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彰显了传统儒家思想的“恕道”,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和中国价值的理念。②它超越国界,具有当代价值,为谋求中国与世界共同发展进步提供了思路和方法,体现了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评分参考:共4分,每点2分;注意每点的作答角度,第① 点是阐释句子的含义、价值,第②点是结合材料一的观点分析现象的本质;意思答对即可。)6.观点分析类真题链接--2021新高考i卷《诗论》《读〈拉奥孔〉》5. 嵇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两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参考答案】①根据莱辛的观点,绘画宜于描写静物而诗歌宜于叙述动作,“手挥五弦”和与“目送归鸿”这两句诗都含有动作;②而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③与“手挥五弦”相比,“目送归鸿”包含更长的时间先后承续的过程,所以更难以被转化为绘画。典题链接--2024届南京、盐城一模《伏羲考》5.大禹是古史记载中的圣王,而《说文解字》中说“禹,虫也”,请依据本文观点对此加以解释。(6分)【参考答案】 ①禹本是虫名,古代的“禹步”舞本是效仿蛇跳。②虫往往是先民的部族图腾,有保佑民众,驱邪避害之用。③禹为部族首领,护佑民众,治水有功,以虫名之,是对他的神化和尊崇。(6分)典题链接--2024届云南第一次毕业生统测《中华文化的发展过程》 《中国古代民族融合及其文学意义的思考》 5.元好问写过一首评价北朝民歌《敕勒歌》的诗:“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请结合材料二,从民族文化优势互补的角度,谈谈你对此评价的理解。(6分)【参考答案】 ①《敕勒歌》以质朴刚健的语言描绘北国草原的辽阔壮丽与祥和富饶,抒写对家乡、生活和自然的热爱。②元好问的评价高度赞扬北方少数民族慷慨激昂、浑然天成的诗歌风格。③看到少数民族对中原文化的吸收创造及其文化特质在文化交融中得以呈现的事实。(6分,每点2分)7.材料分析类典题链接--2024届深圳一模《从错误中学习》吴妍仪译,《波普尔证伪主义思想中的证实倾向》 5.下列科学发展中的事实体现了“证实”和“证伪”的结合。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6分) 关于引力场中光线的弯曲,广义相对论的计算结果比牛顿经典理论正好大1倍。1919年日全食观测的数据宣告前者获胜。不过爱因斯坦也会犯错,他在广义相对论中提出的“静态宇宙说”,被哈勃观测到的数据推翻了,取而代之的是“宇宙膨胀说”。后来科学家进一步观测到,是暗能量在推动宇宙加速膨胀。【参考答案】①证实往往伴随着证伪。1919年日全食观测数据,是对广义相对论的证实,也是对牛顿理论的证伪。②一种理论既需证实也需证伪。广义相对论中“光线弯曲”被证实,“静态宇宙”则被证伪推翻。③证伪提出新假说,而证实检验新假说。科学家用证伪推翻“静态宇宙”说后提出“宇宙膨胀”说,后来发现的暗能量又进一步证实这一新假说。8.教考衔接类典题链接--2024届湖北七市省统测《文学景观与古典文学的双向互动》 5.岳阳楼作为著名的文学景观,激发了杜甫丰富的想象,唤醒了他的记忆,鼓荡了他的情感,请结合材料分析杜甫《登岳阳楼》中的“想象”“记忆”和“情感”。(6分)【参考答案】①记忆:“昔闻洞庭水”表明因前人对洞庭水和岳阳楼的吟咏诗文,形成了闻名遐迩的文学景观,唤醒了诗人的记忆。②想象:“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体现诗人登上岳阳楼,看到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激发了诗人丰富想象: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③情感:“亲朋无一字……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眼前的壮阔景象鼓荡起诗人关于自己身世遭遇和国家人民生存状况的无限感慨。典题链接--2024届湖北省八市联考《为中国建筑立史,为华夏营造继绝学—梁思成在“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领域的学术贡献》《梁思成建筑创作思想的几点思考》5. 梁思成在《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中说“中国建筑之个性乃我民族之性格”,请结合材料二谈谈梁思成的建筑创作思想是如何体现这一观点的。(6分)【参考答案】①建筑设计思想的民族主义。在石头楼的建筑中,梁思成希冀在建筑符号上表达爱国忧民的情怀得到实现,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倾向。②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和特征。梁思成直接运用古代建筑符号,以体现建筑的民族形式和特征,把建筑作为民族思想艺术的高度代表。③建筑创作的唯美性艺术性。梁思成认为建筑艺术需要融入人们对情感的追求和对美的创造,为人类提供身心得到庇护和交流的天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共通的审美心理。 9.关联整本书类真题链接--2023届上海高考情境:王教授写了一本关于进化论的科普著作,以下是某图书馆网站上关于该书的部分信息,包括图书目录、试读内容和读者评论三个板块。请阅读这些内容,完成3—7题。(16分)3.根据图书目录,试读内容所在的小节标题是“________________”,若想进一步了解试读内容提及的前文内容,应该阅读该书的第_______章。(2分)【参考答案】进化论和伦理学:人性到底自私吗 六本质是借助《乡土中国》构建学术类著作阅读经验典题链接--2024届东北三省三校联考《张庆善答问〈红楼梦〉后四十回作者为何变为“无名氏》 《“后胡适红学”的奇异风景线》5.关于曹雪芹与《红楼梦》的署名问题,张庆善与欧阳健各有怎样的观点?他们是如何自圆其说的?(6分)【参考答案】①张庆善认同“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这个署名,而欧阳健按照版本学通例,认为作者署名应该付之阙如。②张庆善:证明曹雪芹著毕《红楼梦》,但八十回后丢失;程伟元搜集后四十回,但非曹本(脂批为证,多有不同);高鹗整理后四十回(应程邀请帮忙;高写后四十回的根据不成立;高没时间写);后四十回作者目前无法确认。③欧阳健:依据版本学通例,若根据正书云顶国际yd首页卷端题署确认作者,则所有未经整理的《红楼梦》版本署名应该付之阙如;古籍中的序跋里的相关信息可有效判定作者,但《红楼梦》所有版本的所有序跋无一指明作者;唯一例外是程甲本程伟元的序,但其又恰恰证明作者“不一”“究未知出自何人”。(每点2分) 10.任务驱动类典题链接--2024届连云港一模《陶渊明的人格与风格》5.年级将举行“陶渊明·人格”读书交流会,作为学生代表,请根据文本写出你的发言要点。 (6分)【参考答案】①隐(冲和平淡);②侠(刚毅果敢);③对人热情,对子女慈爱,有人道主义精神;④求心之所安,适可而止,有儒家精神。(每点2分,答对任意三点得满分。)典题链接--2024届盐城、南京期末考试《<论语>自我认同的建构对大学生成长的启示》 《吉登斯的现代性自我认同品格思想研究》 5.当下一些年轻人调侃自己是“45 度青年”——躺不平,也卷不起。请结合材料, 谈谈“45 度青年”该如何构建自我认同。(6 分)【参考答案】①准确对自己进行定位,有明确的人生目标;②在生活中更注重向内审视自己;③要有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达成自我实现。 11. 创新题型典题链接--2024届浙江金华十校高三11月模考《论传统戏曲与传奇的手卷式结构》4.根据文本相关内容,补充完成下面文本结构图。(4分)【参考答案】①文本结构的特点②特殊的长度③作者通过篇幅和容量证明才情(“主要供案头阅读”也可给分)④助推昆曲(或戏曲)各行当表演艺术水平提升 本质是行文脉络梳理题 典题链接--2022届苏锡常镇二模《用科技助推传统文化转型》《现代科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挑战》4.材料二中作者对第4段的观点论证得不够严密,请简要说明。(6分)【参考答案】①以例代证,缺分析论证,未结合观点对例子进行具体分析;②举例不够全面,不具有代表性,且第二个例子是用观点代替具体事例;③观点先行,思维逻辑有漏洞。补充:议论文的严谨周密,体现在以下四个角度:(1)结构严谨有序,具有逻辑的力量;(2)语言准确严密,具有精确的力量;(3)论证方法得当,具有说服的力量;(4)材料选择确凿,具有真实的力量。典题链接--2023华师附中高三第二次学业质量评价检测《赋诗与寻诗》《幻象与真我:宋代览镜诗》5.以上两则材料,是我校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围绕课题《宋代诗人》搜集到的有效文献。请结合材料内容,完成以下任务:(1)写出该研究课题的完整名称,不超过15个字;(2分) (2)简要归纳两条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结论。(2分)【参考答案】(1)宋代诗人创作中的自我形象/宋代诗人自我意识的形成/宋代诗人对自我的强调、认知与建构(2分)(2)宋代诗人通过在诗歌中观照“题诗”“寻诗”等创作行为本身来凸显诗人自我的主体身份;(1分)通过“览镜自照”来认知与建构自我形象。(1分)典题链接--2023届广州零模《人的研究在中国》《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5.南粤中学组织同学们分组合作开展岭南文化调查研究活动。请根据材料一,借鉴费孝通先生的研究方法,完成以下表格。(4分)【参考答案】①选取岭南文化的典型作为研究对象。②比较不同类型,概括岭南文化整体特征。勾连教材“家乡文化生活”单元拟出提案要点。典题链接--2024湖北重点中学联考5. 学校“模拟政协”社团正就“如何保障受资助贫困生在公示个人信息时的合理隐私权”的议题向全校同学征集提案,请你根据正义结果论的伦理决策方法拟出提案要点。【答案】①考虑受助贫困生对公布个人隐私的顾虑,提出合理的公示项目、公示流程及监督机制;②充分考虑公示信息是否会侵害受资助贫困生的其他隐私,是否会引发其他不良后果;③充分考虑公示政策是否能被公开公正地倡导,保证该政策能被绝大多数受资助贫困生所接受和遵守。典题链接--2024衡水高三调研材料一:(摘编自胡适《文学进化观念与戏曲改良》)材料二:(摘编自朱光潜《悲剧心理学》)材料三:(摘编自李志琴《大团圆结局的文化意蕴》)班级开展辩论赛,辩题是“对于中国式‘大团圆结局’,我们应该批判还是接纳?”,你支持哪个观点?请结合材料阐述理由。【答案】观点一 应该批判:①无法引起思考、反省、感悟,导致国人思想薄弱;②看不到现实和真相,看不到人生悲剧性的一面和人类命运的不合理性。观点二 应该接纳:①体现“中和为美”“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审美;②往往展现最淳朴的人性惩恶扬善,给观众以一线光明,赞颂美好,控诉罪恶,肯定道德价值;③获得想象的满足,充当了普通百姓艰辛生活的心理调节剂。(答到两点即可)1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相关资源
示范课
由于学科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 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学科网,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