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阿q正传》《边城》比较阅读教学设计 2023-云顶国际集团
2024-06-02
|
3页
|
313人阅读
|
15人下载
特供
一样衷肠的两种表达 ——《阿q正传》《边城》比较阅读教案 【学习目标】 1、比较两篇小说人物命名、民俗、形象的不同。 2、感受两篇小说中“丑”与“美”迥异的风格特点,理解两篇小说虽风格迥异但殊途同归的创作意图。 【情境创设】 学习完这两课后,许多同学对课后“学习提示”中“风格迥异,差别很大”有疑问:“风格迥异”体现在哪些方面?编者为什么要把这两篇“差别很大”的文章放在一起? 假如你是编者,请你为他们解答。 学习任务一 活动一:走进未庄边城,看人物命名之迥异 结合小说中人物形象特点,思考替换前后的名字是否有违和感?为什么? ①赵太爷(德茂叔)愈看愈生气了,抢进几步说:“你敢胡说!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姓赵么? 阿q(贵哥)不开口,想往后退了;赵太爷跳过去,给了他一个嘴巴。 “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 ②掌水码头的龙头大哥顺顺(顺总),年轻时节便是一个泅水的高手,入水中去追逐鸭子,在任何情形下总不落空。但一到次子傩送(二少爷)年过十岁时,已能入水闭气汆着到鸭子身边,再忽然冒水而出,把鸭子捉到。 未庄:有姓无名、无名无姓 尊卑 歧视 偏见 边城:有名无姓 平等尊重、亲切自然 活动二:走进未庄边城,感受两地民俗之迥异 未庄:迎神赛会 边城:端午节 结合两文相关语段,小组讨论,概括两地的节日活动及其展现的精神状态。 喝酒赌钱、打架斗殴...... 无聊空虚 愚昧麻木...... 赛龙舟、捉鸭子....... 自然和谐 健康充实 学习任务二 深入文本,从人物形象看未庄边城人性之迥异 活动三:演读文本,观未庄边城之迥异人性 演读文本 要求:1.小组合作,明确分工,演读课文节选(小尼姑由男同学扮演)。 2.分享人物的形象解读 第三章 阿q欺辱小尼姑事件 小尼姑全不睬,低了头只是走。阿q走近伊身旁,突然伸出手去摩着伊新剃的头皮,呆笑着,说: “秃儿!快回去,和尚等着你……” “你怎么动手动脚……”尼姑满脸通红的说,一面赶快走。 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看见自己的勋业得了赏识,便愈加兴高采烈起来: “和尚动得,我动不得?”他扭住伊的面颊。 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更得意,而且为满足那些赏鉴家起见,再用力的一拧,才放手。 “这断子绝孙的阿q!”远远地听得小尼姑的带哭的声音。 “哈哈哈!”阿q十分得意的笑。 “哈哈哈!”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 第六节 老船夫与卖皮纸过渡人争执事件 白日里,老船夫正在渡船上,同个卖皮纸的过渡人有所争持。一个不能接受所给的钱,一个却非把钱送给老人不可。正似乎因为那个过渡人送钱气派有些强横,使老船夫受了点压迫,这撑渡船人就俨然生气似的,迫着那人把钱收回,使这人不得不把钱捏在手里。但到船拢岸时,那人跳上了码头,一手铜钱向船舱里一撒,却笑眯眯的匆匆忙忙走了。老船夫手还得拉着船让别一个人上岸,无法去追赶那个人,就喊小山头的孙女: “翠翠,翠翠,帮我拉着那个卖皮纸的小伙子,不许他走!” 翠翠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当真便同黄狗去拦着那第一个下船人。那人笑着说: “请不要拦我!” “不成,你不能走!” 正说着,第二个商人赶来了,就告给翠翠是什么事情。翠翠明白了,更紧拉着卖皮纸人衣服不放,只说:“不许走!不许走!” 其余商人都笑着,一时不能走路,祖父气吁吁的赶来了,把钱强迫塞到那人手心里,并且搭了一大束草烟到那商人担子上去,搓着两手笑着说:“走呀!你们上路走!”那些人于是全笑着走了。 恶俗丑陋的冲突 善良美好的冲突 1 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欺软怕硬 淳朴 恃强凌弱 善良 哗众取宠 友爱 酒店里的闲人看客们 笑 卖皮纸的过渡人等 恶意的笑 善意的笑 没有同情心 纯洁的人际关系 没有是非心 真诚 冷漠 无聊 麻木 自私 淳朴的民风 总结:整体感知,析未庄边城之风貌迥异 未庄 边城 社会环境 混乱 无聊 禁锢 压抑 充实 质朴 积极 自由 人物形象 自私 冷漠 愚昧 麻木 真诚 健康友善 淳朴 学习任务三 比较思考,从文本内涵品创作意图 阿q—— 把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这是带喜剧色彩的世俗悲剧; 翠翠—— 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是美学悲剧,它往往能净化人的灵魂。 《阿q正传》的悲剧:世俗悲剧(现实喜剧色彩) 《边城》的悲剧:美学悲剧(理想勾画色彩) 活动四:补写文段,品味作者创作意图 《阿q正传》 1921年 背景: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 《边城》 1934年 背景:“四 一二”反革命政变 “九 一八”事变 “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 ——沈从文《从文小说习作选》 说道“为什么”做小说吧,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用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文学上的殊途同归——沈从文抒情笔调、诗意湘西,引起人们对人性美的向往!鲁迅杂文笔法、冷峻深刻,引起人们摒弃人性丑陋,追求美的良知! 请同学们结合当时中国社会环境和创作理念,分析鲁迅和沈从文先生的创作意图,补写下面的文段。 在《阿q正传》中,鲁迅通过揭丑,构造了未庄这一丑陋病态的社会,揭露了国民的奴隶性劣根性 ,把读者带入了现实的“真”,进而使国民“引起疗救的注意”,唤醒国民。 在《边城》中,沈从文通过示美,构造了边城这一美丽和谐的社会,展示了健康美好的人性,把读者带入了理想的“美”,进而以人性的爱与美来改造社会,重塑人性。 鲁迅批判民族文化的劣根性,而沈从文却在寻找文化的根,肯定那些业已消失的传统美德和原始古朴民风。 在《阿q正传》中,我们看到了过去几千年中国人的生存图景,展示了他们的愚昧与麻木,但作者要求我们要正视现在中国人的生存困境,并且反抗妨碍国人生存与发展的现实的黑暗,致力于现实社会与人的改造。 在《边城》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理想化的湘西,一个作者心向往之的人类童年期的湘西神土。在这个理想化的世界中,作者对人类原始生命进行了热情的讴歌,其目的就是揭示生命本身的文化内涵,让人类以一种顺其自然合乎天性的生命形式进入天人合一的和谐社会。 鲁迅的“改造国民性”与沈从文的“重塑民族品格”有着一致的目标,唯表现方式不同而已。一个在批判民族文化的劣根性,一个则在寻民族文化的根;一个是通过对现实人生的批判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一个则是以理想人生的赞美来批判现实人生。二者都是出于对现实社会深切的关注、对国家的忧心、对民族的关心,其终极目标都是救亡图存,唤醒国民。 课堂小结 其实,这两位作家内心都饱含着深情。同样对于乡土,如果说鲁迅以憎的方式表达他的爱,那么沈从文则以爱来反衬他的憎。但表达方式不同,鲁迅是找到顽疾,让人们改掉去除。沈从文是创设美好,让人们心向往之。 -祝勇《出走与归来》 课后作业 学校即将举办以“现代社会,文学家应以彰显美好/批判丑恶来引导文化潮流”为辩题的辩论赛,请你选择正方一辩或反方一辩,写一篇600字左右的立论陈词。 $$
相关资源
示范课
由于学科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 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学科网,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