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谏逐客书》课堂实录 2023-云顶国际集团
2024-05-07
|
7页
|
733人阅读
|
21人下载
普通
高一下《谏逐客书》课堂实录 一、明确写作背景,提出课堂主问题 师:同学们,课前预习中我们已经明确了《谏逐客书》的文体特点和写作背景。谁来概述一下? 生:《谏逐客书》是一封奏疏。当时韩国派水工郑国作为奸细到秦国主持修建灌溉渠,企图借此消耗秦国国力,结果阴谋被发觉了。秦国的宗室大臣们认为客卿来秦大多是为各自的主子充当奸细,于是挑唆秦王一律逐客,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不过,李斯呈上《谏逐客书》后,秦王收回了逐客之令,恢复李斯的官职,秦统一天下后,还任命李斯为丞相。 师:仅凭一封奏疏就完全扭转了自己的处境,确实令人惊叹,值得我们细究。因此,这节课我们要解决的主问题是:李斯的《谏逐客书》为什么能说服秦王“除逐客之令”? 二、回到历史现场,考察劝谏立足点的选择 师:首先,让我们回到历史现场,考察李斯对于劝谏立足点的选择。 师:在预习单上,老师要求同学们根据课文的背景资料填写表格。前四空的劝谏背景、劝谏者、劝谏对象、劝谏目的,大家都填得很不错。但是,在填写劝谏的“立足点”时,许多同学遇到了困难。 师:让我们先交流表格后面的思考题:如果你穿越时空成为即将提笔撰写《谏逐客书》的李斯,此时你还会想到哪些劝止秦王逐客的理由? 生:李斯可以对“郑国渠”事件进行客观分析,请求秦王作出一个更公平公正的决策。 生:李斯可以回顾自己为秦国献计献策的往事来打动秦王,让秦王不要驱逐自己。 生:李斯还可以对秦国宗室贵族的挑唆进行反击,指出其别有用心,提醒秦王看清真相。 师:大家给出的理由在预习单的背景资料中都有据可循,这一点尤其值得肯定。不过,你们觉得这些理由能否成功说服秦王呢? 生:如果仅仅客观分析“郑国渠”事件,就像是在无奈地为自己说情,希望秦王不因郑国的个案而连坐所有的客卿。虽然恳切,但理由单薄。 生:如果李斯历数自己过去立下的功劳,就有自吹自擂之嫌,反而可能引起秦王的反感。 生:如果李斯向秦王指出宗室贵族别有用心,一定会得罪这些人,让自己陷入更大的危险之中。 师:大家都非常敏锐地发现了问题。那李斯的《谏逐客书》所立足的核心理由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齐读课文四个段落的结尾句,找一下它们的共同点。 (学生齐读。) 生:这四句话里有“国无富利之实”“秦无强大之名”“跨海内、制诸侯”“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求国无危”等语句,都指向秦国的富利强大和统一天下的伟业,正好指向秦王作为一位君王的利益关切。 师:对!李斯是站在秦王思考问题的角度,立足于秦国的统一大业来进行劝谏的,非常具有针对性,因而能产生很强的说服力。相比之下,同学们刚才想到的那些理由,或者是为郑国求情,或者是为自己申辩,又或者是卷入与宗室贵族的对抗,对秦王来说皆为隔靴搔痒,针对性不足。 三、深入文本逻辑,分析奏疏说理中的推进 师:劝谏的立足点具有针对性只是成功的第一步。接下来,让我们再考察一下这封奏疏的逻辑层次,关注它在说理过程中的推进。先请一位同学帮助我们梳理一下课文的论述思路。 生:第 1 段先提出观点——不可逐客,然后回顾历史,通过列举秦国四位先君任用客卿而使秦国日渐富利强大的史实,论证客卿对秦国的重要意义。第 2 段讲述今天的秦国,由物类比到人,指出秦王取用异地的宝物,却驱逐他国的客卿,这是“重物轻人”的行为,不利于“跨海内、制诸侯”的大业。 第 3 段运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指出只有海纳百川才能天下无敌,驱逐他国客卿的做法是“藉寇兵而赍盗粮”。第 4 段是总结,再次强调观点——不可逐客。 师:你梳理得非常到位。李斯这封奏疏思路清晰、论据充实、方法多样,可以称得上是言之有据,以理服人。 师:不过,让我们再仔细看看文章前后段落之间的关系。文章第 1 段和第 2 段以“昔”之“先君用客兴国之得”与“今”之“陛下重物轻人之失”构成对比,而第3段本质上还是以“用客治国”与“逐客害国”构成对比,两次对比是否重复?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学生小组讨论。) 生:第 3 段是对前文铺展开的“昔”“今”对比的总结,语言更简洁凝练,论述的内容也更广泛深刻。 师:论述的内容更广泛深刻,你能抓住第 3 段中具体的句子举例说说吗? 生:比如“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这一句。前文第 1 段只是在讲秦国的历史经验,这里用“太山”“河海”比喻“王者”,从秦国的先君推广到所有的王者,更形象也更深刻地揭示了广纳人才的普遍意义。 师:你说得真好!其他同学还有类似的发现吗? 生:我看到的是对比中的反面论述。第 1 段和第 2 段都只强调了逐客对秦国没有益处。而到了第 3 段,作者又推进一层——“藉寇兵而赍盗粮”,指出被驱逐者更可能会投靠敌国为他人助力,因此逐客之策不仅于秦无益,反而有利于他国。 师:很好!正反两面论述的推进都已经有同学关注到了。老师想提醒大家再注意一个用词细节:第 2 段最后用的是“人民”,第 3 段用的
相关资源
示范课
由于学科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 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学科网,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