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江苏省海门中学2023-云顶国际集团

标签:
精品解析文字版答案
切换试卷
2024-06-16
| 2份
| 30页
| 3人阅读
| 0人下载
江苏省海门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有着几千年悠久的文本发展史,并具有多元化丰富的文本解读传统,它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土壤之中。《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主张,诗歌的解读不能断章取义,曲解作品的原意,要在对诗歌全篇内容正确理解的基础上,去分析诗人写诗的主观意图。逆,解释为迎、求的意思。志为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吴淇《六朝选诗定论缘起》认为:以意逆志是“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乃就诗论诗”。这就是说,应该就作者的作品论作品,以作品的实际内容为依据去分析探求作者的思想。这种方法对于探求原作者的主观意图是十分正确的,有一定的意义。但对于文本的现实功能来讲,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实际上,任何一种阅读,都是具有当代性、功利性的阅读。读者都从现实的时代需求,去“断章取义”,开掘文本中有用的信息,加入了自己的独特理解和创造,并以此增加和累积作品的价值。《孟子·万章上》:“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这就是说,要真正了解一个作品,就必须“知其人”和“论其世”,既要了解作者的文化背景、生活经历、思想感情、审美趣味、道德品质,又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和社会现实。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也有解释:“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其实,一个文本一旦完成,就开始具有独立的意义,而不再受作者主观解释以及他所处时代的影响。历史文本的解读,在某种意义上取决于解读者个人的文化背景和现实需求,以及解读者所处时代提供的思维方式和认识工具。文艺学上常讲的作品(可供解读的文本话语和生发想象的各种意象)大于思想(作者的主观意图)就是这个道理。(摘编自金振邦《多元视角中的文本解读》)材料二:建构文学文本解读理念的关键在于,必须认识到文学文本解读无效或者低效,是由于读者的心理预期状态的平面化,以表层的一望而知为满足。其实文学文本是一种立体结构,它至少由三个层次组成。一是表层的意象群落,包括五官可感的过程、景观、行为和感性的语言等,它是显性的。在表层的意象中渗透着情感价值,这就构成了审美意象。正如克罗齐所说:“艺术把一种情趣寄托在一个意象里,情趣离开意象,或是意象离开情趣,都不能独立。”需要说明的是,意象中的情趣并不限于情感,更完整地说应是情志,趣味中包含智趣。表层的意象是一望而知的,但其潜在的情志往往被忽略。如柳宗元的《江雪》,如果把“钓雪”解读为“钓鱼”,就是被显性的感知遮蔽,把意象当成细节,消解了隐性的审美情志。其实,意象不仅是对客体的描绘,而且也是主体的表现,是主体的情志为之定性,甚至使之发生变异的。此诗表层的形而下的钓鱼,为深层的形而上的精神境界所改变。前两句是对生命绝灭和外界严寒的超越,后两句是对内心欲望的消解。意象不是孤立的而是群落式的有机组合,其间有隐约相连的情志脉络,这是文学文本的第二个层次,可称之为意脉。其特点为:第一,意脉以情志深化表层的意象;第二,在形态和性质上对表层的整体意象加以同化;第三,意脉所遵循的不是实用理性逻辑,而是超越实用理性的情感逻辑。这在中国古典诗话叫做“无理而妙”,其具体表现为情感的朦胧性,不遵循形式逻辑的同一律、排中律,情感的主观独特性更使它超越充足理由律:情感强烈时,往往是无缘故的。情感逻辑有时还以片面性与辩证法的全面性相对立:不管是爱是恨,都是非理性和片面的。遵循逻辑规律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实用理性准则是唯一的;而超越逻辑规律则是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情感的可能性是无限的。第四,在具体的作品中,不管是小型的绝句,还是大型的长篇小说,意脉都以“变”和“动”为特点。在长篇小说中,事变前后大起大落的精神曲折和变异,乃是意脉的精彩所在。在绝句中,最动人处往往就是意脉的瞬间转换。意脉是潜在的,可意会而难言传。要把这种意味传达出来,需要具体分析具有原创性的话语。保证审美价值最大限度升值的是文学的规范形式,这是文学文本结构的第三层次。深层的规范形式对于文学文本解读学极其关键,但学术界大都囿于黑格尔的“内容决定形式”说,把形式的审美功能排除在学术视野外。历代美学家出于哲学思维的惯性,总在主观和客观里兜圈子。睿智者如朱光潜、李泽厚、高尔泰等,都未能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未能意识到主观情感特征和客观对象特征的猝然遇合只是胚胎,没有形式就不能化胎成形,更不能达到审美的艺术层次。未经形式规范的情感,哪怕是真情实感,也可能是“死胎”。作家的观察、想象、感受及语言表达,都要受到特殊形式感的制约和分化,主观和客观并非直接发生关系,而是同时与形式发生关系。只有当形式、情感和对象统一为有机结构后才具备形象的功能。(选编自孙绍振《文论危机与文学文本的有效解读》)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文本解读历史悠久且不乏经典之论,孟子提出凡作品的解读都要“以意逆志”,不应该断章取义。b. 读者在文本解读时为累积作品的价值。可以加入自己的独特理解和创造,不用探求原作者的主观意图。c. 在解读审美意象时要由表及里,结合客体的描绘和主体的表现分析审美情志,不能满足于表层的理解。d. 受哲学思维影响,历代美学家都把形式的审美功能排除在学术视野之外,而无法达到审美的艺术层次。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引用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提出的观点佐证了“知人论世”的合理性。b. 材料二以《江雪》的意象解读为例,说明主体情志对表层意象的作用,指出潜在情志不应被忽略。c. 材料二作者不囿于权威的解释而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肯定了形式在文学文本解读中的关键作用。d. 两则材料虽然论述的重点不同,但都提出读者自身的知识水平会对文本解读产生重要的影响。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商隐《锦瑟》这篇诗歌的思想主旨解读有很多,体现了文艺学上常讲的作品大于思想这个道理。b. 古典诗词“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体现了“无理而妙”。c. 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种“不求甚解”地读书是一种无效的文学文本解读方法。d. 鲁迅谈《红楼梦》说:“经学家看见《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这种不同解读与读者的心理预期有关。4. 请结合材料二内容,给“意脉”下定义。5. 在语文学习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文本解读能力,才能有效发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两则材料在解读文本的方法上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简要概括。(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无价之宝肖建国羊城西门的如意茶庄有两个伙计,一老一少。老的叫黄师傅,负责店里的买卖。少的叫阿康,是个杂工,只是每天皱眉多,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阿康心里知道黄师傅有些能耐,以前老东家在世时很倚重黄师傅,客商来时必让黄师傅烹茶鉴茶。只见他随手舀出一勺茶叶放在壶内加水烹煮,眯着双眼,盯着壶内的水泡,只一会热气升腾满室飘香,便倒出一盅,放到鼻端,用力一嗅,随后细咂一口,跟着报出:武夷头水岩茶、安溪明前铁观音、福州香片六月白、杭州龙井……现在老东家下世了,少东家做主了,如意茶庄的生意也一年不如一年,如意茶庄不得不精减人员,只卖些茶叶茶具维持一大家子人的生活。少东家自当家后,就有点嫌黄师傅碍眼。黄师傅背驼了,头发也白了,除了眼睛,身子骨也一年不如一年。少东家的这种想法竟被阿康看穿了。一日,趁黄师傅不在。阿康就向少东家提出:他想跟黄师傅换换位置,工钱只拿黄师傅的一半就行。少东家有些犹豫,怕阿康不懂行情。阿康说:“做买卖这活,全靠眼睛灵活,俩钱买三钱卖,薄利多销,胜似利高。”黄师傅一回来,看阿康脱了粗布短褂,穿上长衫在店里招呼客人,黄师傅心里明白,这少东家是变着法儿在撵自己走呢。阿康原本的活计是收垃圾、搬煤球,拖地板、烧茶炉,干的活是又脏又重,换位半个月下来,黄师傅就病倒了。等黄师傅病愈后一结帐,不但几个月的工钱被扣完,反而欠下少东家20个大洋。少东家显得挺仁义,说:“看在你跟我们家几十年的份上,这些欠的钱就不要了,病好后,你早日返乡吧。”黄师傅很平静地看着少东家说:“欠钱是要还的,否则我就是死了也不会安心的。这样,你的店再让我打理几天,我若能多卖出钱来,就算还债和路费如何?”这几天,少东家怀着好奇的心情早早起了床,来到了店里,就见黄师傅换上一身干净的衣衫,精神抖擞地和阿康站到了一起。到了第四天下午,来了一个鹰勾鼻子蓝眼睛的洋买办。少东家认识,这个洋人叫吉姆逊,是个有名的中国通。吉姆逊先闻茶叶,再看茶具,看完一圈,嘴里直叫no。跟在他屁股后面的阿康忙把吉姆逊领到了精品小柜前,吉姆逊挨个拿起,敲了敲,闻了闻,又用手背在壶底来回摩擦几遍,然后大大咧咧地说:“这些声杂、味腥、有毛刺,我需要真正的宜兴陶器。”几句话,全说到点子上了。阿康蔫了,少东家也无语。吉姆逊轻蔑地一笑,就要跨出门去。就在这时,黄师傅说了一声:请留步。吉姆逊转过头来,很纳闷地看着黄师傅。黄师傅笑着问:“吉先生,要是好壶,你可出得起价钱?”吉姆逊指指外面的洋车,得意地说:“钱是不成问题的。”黄师傅转身进屋拿出一把壶来。吉姆逊一看,眼里就放出两道蓝光。这是一把紫砂小壶,形同鼓肚,耳把浑圆,肩起腹收。壶身轻而平滑,上面细细刻有二十四行行草。壶底篆刻五个小字:“平生一片心。”吉姆逊用中指的戒指轻叩壶身,随即发出清脆之音。他又用手背轻拂壶口,除了有平滑如玉的感觉外,还带有一丝凉气侵人肌肤。吉姆逊看完,良久才说:“这是一把曼生壶。”听吉姆逊这么一说,连少东家都吃了一惊。曼生是乾隆年间宰相陈鸿寿的名号,他一生爱茶爱壶,曾亲手绘制十八壶式,乾隆赞不绝口,但流传下来的壶式却极少。难道这真是一把价值不菲的“宝壶”?黄师傅却说:“吉先生,你只看对了一半,这是一把‘三绝壶’。其一绝就是你看到的,这是曼生壶式,确确实实为陈鸿寿所绘;其二绝就是上面的诗是唐朝诗人卢仝所做的‘七碗茶诗’。这‘七碗茶诗’虽被文人、雅士广泛传颂,可谁也没见过卢仝的真迹。没想到到了清朝,这手迹却落到了宜兴制陶大师叶时春手里。他一看到卢仝的手迹,不禁拍案叫绝,这些字可谓铁画银勾,力道逼人,于是,叶时春选用了曼生的壶式,把卢仝的字成倍缩小,一刀一刀地刻在壶上。这把壶集了曼生的款、卢仝的诗、叶时春的手才得以问世,故称‘三绝壶’。”一席话,听得几个人都如同天书,不知是真是假。吉姆逊更是张大了嘴巴,要求用茶一试。这是检验好壶最有效的办法。黄师傅舀出一勺茶叶,放在壶内,加水烹煮。他眯着湿润的双眼,亲自掌握火候,不时调大调小,不一会儿,热气升腾,茶味从壶嘴喷出,刹那间满室飘香,众人却闻得一声低低的叹息。黄师傅倒了一盅递给吉姆逊,吉姆逊慢慢品尝了一下,只觉一道热浪过后,腹腔甘甜,口舌生津,不禁连声赞道:“好茶!好壶!”吉姆逊一下子就掏出一千块钱来放到了柜台上。这下把少东家和阿康都喜得头脑发晕了。黄师傅倒不见得怎么高兴,反而问吉姆逊:“你出这么多钱,不怕被我骗了?”吉姆逊直视了黄师傅一会,说:“你的眼睛告诉我,你是一个坦诚的人,这把壶若是真正的‘三绝壶’,那就是国宝了,像你这样的人也不会卖给我的。这把壶肯定就是赝品,但它仿造的工艺绝对值这个价钱。更主要的是,这把壶可以说是让我找到了了解你们中国茶文化的钥匙,这才是无价之宝。”吉姆逊说完,驾着洋车走了。黄师傅也提起早已准备好的包裹,只拿了10个大洋就大踏步出门而去。好半天,少东家才醒悟过来,他忙叫阿康赶紧去追。阿康说:“洋人的汽车跑得那么快,怎么追得上?”少东家说:“你真是个笨蛋,我让你去追黄师傅,他才是真正的无价之宝啊!”可门外早已不见了黄师傅的踪影了。(有删改)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杂工阿康常皱着眉头,他的心事在黄师傅身上,虽然知道黄师傅深得已故东家倚重,但还是想和他换位置。b. 小说语言描写蕴含深意,少东家“显得仁义”的话语实则是赶黄师傅走,阿康的生意经则暗示他并不懂行。c. 少东家称黄师傅为真正的“无价之宝”,主要是少东家认为黄师傅能让茶庄生意钱财源源不断,起死回生。d. 吉姆逊看到曼生壶时“眼睛放出蓝光”运用了细节描写,他认为这只茶壶与精品小柜里的陶器不同,是把宝壶。7. 对文中买、卖、鉴“三绝壶”情节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吉姆逊是热爱中国茶文化的中国通,他通过观陶器外形、辨陶器声音、甄陶器触感,判断出黄师傅拿来的是一把曼生壶。b. 黄师傅道出“三绝壶”背后不为人知的传奇故事,暗示后人需要不断发掘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才能领略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c. 吉姆逊离开茶庄前说的一段话侧面揭示了黄师傅这一人物形象所显示出的人格魅力,了解中国文化的吉姆逊认为他有爱国情怀。d. 吉姆逊愿意为赝品壶付一千大洋,黄师傅只拿走十个大洋便潇洒离开,暗示过分追逐商业利益会导致优秀文化的逐渐消失。8. 小说中画横线部分描写了黄师傅两次烹茶,动作相似,情感却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9. 人物关系的发展演绎出小说主旨的多重意蕴。请以“黄师傅与吉姆逊”和“黄师傅与少东家”两组人物关系为例,分别分析背后的深意。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①,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客。”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后孟尝君出记②,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署曰:“能。”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请而见之,谢曰:“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懦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曰:“愿之。”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曰:“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终日。(节选自《战国策》)【注】①孟尝君:姓田,名文,齐国贵族,战国四公子之一。②记;布告。10. 材料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断句,请选择相应位置并将字母写在答题卡上。驱而之薛a使吏召诸民b当偿者c悉来d合券e券遍合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存,在文中是“安慰、慰问”的意思,与曹操《短歌行》“枉用相存”中的“存”意思相同。b. 比,“等同、和……一样”的意思,与《项脊轩志》“比去,以手阖门”中的“比”意思不同。c. 何市,意为“买什么”。《赤壁赋》“而今安在战”中“安在”表示“在哪里”,两者结构相同。d. 期,读jī,“一周年,满一年”的意思,与《陈情表》“外无期功强近之亲”中的“期”意思不同。12.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冯谖托人介绍成为孟尝君的门客,未表现出任何才能,却通过多次弹剑而歌一再要求提高自己的待遇,而孟尝君则有求必应。b. 冯谖经门客推荐去孟尝君的封地薛邑收债,临行前,他问孟尝君买些什么回来,孟尝君说,你看什么是我家里缺少的就带些回来吧。c. 冯谖到达薛邑后,召集欠债的人核对契券,核对完后,假传孟尝君的命令,当场烧毁契券,将债务一笔勾销,百姓感激孟尝君的仁慈。d. 文章从写冯谖受人轻视,到写他焚券“市义”,再到后来“迎君道中终日”的情景,这种欲扬先抑的写法,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13. 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陈情表》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终日(2)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陈情表》)14. 冯谖“市义”的目的是什么?表现了他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望海潮①秦观星分牛斗,疆连淮海,扬州万井②提封。花发路香,莺啼人起,珠帘十里东风。豪俊气如虹。曳照春金紫,飞盖相从。巷入垂杨,画桥南北翠烟中。追思故国繁雄,有迷楼挂斗,月观横空。纹锦制帆,明珠溅雨,宁论爵马鱼龙③。往事逐孤鸿。但乱云流水,萦带离宫。最好挥毫万字,一饮拼千钟。【注】①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时秦观自会稽(今浙江绍兴)还里,访隋氏陈迹。②万井:古代以八家为一井,指人口稠密众多。③纹锦制帆:隋炀帝以锦缎制船帆。明珠溅雨:隋炀帝命官女洒明珠于龙舟上,以拟雨雹之声。爵马鱼龙:爵,同“雀”。指各种鱼龙雀马之类的戏玩之物。15. 对比柳、秦两首《望海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望海潮”这一词牌为柳永所创制,柳词所写的城市是杭州,秦词所写的城市是扬州。b. 柳词下阕“羌管弄晴”三句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画卷,“弄晴”“泛夜”互文见义,“嬉嬉”二字,将渔翁与采莲姑娘欢乐的神态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来。c. 秦词上阕“豪俊”句写扬州多有才智杰出、气度宏伟之人才,“曳照”句写达官贵人络绎不绝,华丽飘曳的服饰映照着春光。d. 两首词都运用了铺叙和对比的手法描摹城市的盛况:疆域辽阔,人口稠密,景色优美,人们生活奢华。16. 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与秦观的《望海潮(星分牛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试做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7. 完成默写。(1)屈原年轻时得君王信任,立志去除奸邪,推行改革,正如他《离骚》中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兰亭集序》中,王羲之否定生死等同、生命短长同一的句子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项脊轩志》中,归有光对旧项脊轩进行改造,首先对屋顶进行了修复,接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得房间的亮度大增,采光变好。(4)《旧唐书·音乐志》记载箜篌“体曲而长,二十有二弦”,而李贺《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箜篌弦数还有另一种可能三、课内文言知识(本题共1小题,3分)18. 下列对课内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君既若见录 我(《孔雀东南飞》)b. 吾妻来归 出嫁 (《项脊轩志》)c.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引起 (《兰亭集序》)d. 聊乘化以归尽 依赖 (《归去来兮辞》)四、语言文字运用(15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3分)19.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艺术须与实际人生有距离,所以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艺术如果只是再现人生和自然,总不免把观者引回到实际人生,使他的注意力旁迁于种种无关美感的问题,而不能专心致志地欣赏形象本身的美。①艺术都要有情感,但是只有情感不一定就是艺术。许多人本来是笨伯却自信是可能的艺术家,他们常埋怨道:“可惜我不是一个文学家,否则我的生平可以写成一部好小说。”②富于艺术材料的生活何以不能产生艺术呢?③因为艺术所用的情感并不是生糙的而是经过反省的。杜甫在“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时决写不出《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这首诗是“痛定思痛”的结果。④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不能同时在这种情感中过活,必定把它加以客观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所以情感尽管深刻,经验尽管丰富,对创造艺术终究是无济于事。“艺术都是主观,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情感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这句话在原文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a. ①处 b. ②处 c. ③处 d. ④处(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风平浪静之时,湖面不再是水波的拼凑,而是一块巨大的整体镜面,让人不知如何是好。你在水这边敲一敲,水那边似乎也会震动。你在水这边挠一挠,水那边似乎也会发痒。若是有一条小船压过来,压得水平线撑不住,镜面就可能倾斜甚至翘起——这种担心一度让我紧张。在这个时候下水难免有些踌躇,有些心怯,扑通一声,令宝贵的镜面破碎,实为一大暴行。好在碎片经过一阵揉挤,一阵折叠,一阵摇荡,只要泳者不动,待倒影从层层褶皱中逐一释放,渐次舒展和平复,湖面又会成为平滑的极目一镜。水边有很多人,只是我看不见罢了。想想看,这里无处不隐含着一代代逝者的残质,也无处不隐含着一代代来者的原质——物物相生的造化循环从不中断,人不过是这个过程中短暂一环。有人说,接近自然就接近上帝。那么,上帝是什么?不就是不在场者的在场吗?不就是太多空无的实在吗?不就是一个独行人无端的惦念、向往以及感动吗?(节选自韩少功《遍地应答》)20. 画波浪线部分有三个“一阵”,说说和去掉“一阵”相比,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21. 问可分为疑问、设问、反问,形式相同,效果各异,试分析划横线部分的“问”的艺术。22. 标点符号的使用能为文章增色不少,试分析文中两处破折号的妙处。五、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一)《礼记》有这样的表述:“水深则流缓,人贵则语迟。”朱熹的《治家格言》中也说:“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二)近年来,网络流行一个热词“嘴替”,就是替别人把不能说、不敢说、不会说的话说出来。“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杜甫是厌战者的“嘴替”;“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居易是贫贱者的“嘴替”。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第1页/共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省海门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有着几千年悠久的文本发展史,并具有多元化丰富的文本解读传统,它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土壤之中。《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主张,诗歌的解读不能断章取义,曲解作品的原意,要在对诗歌全篇内容正确理解的基础上,去分析诗人写诗的主观意图。逆,解释为迎、求的意思。志为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吴淇《六朝选诗定论缘起》认为:以意逆志是“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乃就诗论诗”。这就是说,应该就作者的作品论作品,以作品的实际内容为依据去分析探求作者的思想。这种方法对于探求原作者的主观意图是十分正确的,有一定的意义。但对于文本的现实功能来讲,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实际上,任何一种阅读,都是具有当代性、功利性的阅读。读者都从现实的时代需求,去“断章取义”,开掘文本中有用的信息,加入了自己的独特理解和创造,并以此增加和累积作品的价值。《孟子·万章上》:“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这就是说,要真正了解一个作品,就必须“知其人”和“论其世”,既要了解作者的文化背景、生活经历、思想感情、审美趣味、道德品质,又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和社会现实。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也有解释:“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其实,一个文本一旦完成,就开始具有独立的意义,而不再受作者主观解释以及他所处时代的影响。历史文本的解读,在某种意义上取决于解读者个人的文化背景和现实需求,以及解读者所处时代提供的思维方式和认识工具。文艺学上常讲的作品(可供解读的文本话语和生发想象的各种意象)大于思想(作者的主观意图)就是这个道理。(摘编自金振邦《多元视角中的文本解读》)材料二:建构文学文本解读理念的关键在于,必须认识到文学文本解读无效或者低效,是由于读者的心理预期状态的平面化,以表层的一望而知为满足。其实文学文本是一种立体结构,它至少由三个层次组成。一是表层的意象群落,包括五官可感的过程、景观、行为和感性的语言等,它是显性的。在表层的意象中渗透着情感价值,这就构成了审美意象。正如克罗齐所说:“艺术把一种情趣寄托在一个意象里,情趣离开意象,或是意象离开情趣,都不能独立。”需要说明的是,意象中的情趣并不限于情感,更完整地说应是情志,趣味中包含智趣。表层的意象是一望而知的,但其潜在的情志往往被忽略。如柳宗元的《江雪》,如果把“钓雪”解读为“钓鱼”,就是被显性的感知遮蔽,把意象当成细节,消解了隐性的审美情志。其实,意象不仅是对客体的描绘,而且也是主体的表现,是主体的情志为之定性,甚至使之发生变异的。此诗表层的形而下的钓鱼,为深层的形而上的精神境界所改变。前两句是对生命绝灭和外界严寒的超越,后两句是对内心欲望的消解。意象不是孤立的而是群落式的有机组合,其间有隐约相连的情志脉络,这是文学文本的第二个层次,可称之为意脉。其特点为:第一,意脉以情志深化表层的意象;第二,在形态和性质上对表层的整体意象加以同化;第三,意脉所遵循的不是实用理性逻辑,而是超越实用理性的情感逻辑。这在中国古典诗话叫做“无理而妙”,其具体表现为情感的朦胧性,不遵循形式逻辑的同一律、排中律,情感的主观独特性更使它超越充足理由律:情感强烈时,往往是无缘故的。情感逻辑有时还以片面性与辩证法的全面性相对立:不管是爱是恨,都是非理性和片面的。遵循逻辑规律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实用理性准则是唯一的;而超越逻辑规律则是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情感的可能性是无限的。第四,在具体的作品中,不管是小型的绝句,还是大型的长篇小说,意脉都以“变”和“动”为特点。在长篇小说中,事变前后大起大落的精神曲折和变异,乃是意脉的精彩所在。在绝句中,最动人处往往就是意脉的瞬间转换。意脉是潜在的,可意会而难言传。要把这种意味传达出来,需要具体分析具有原创性的话语。保证审美价值最大限度升值的是文学的规范形式,这是文学文本结构的第三层次。深层的规范形式对于文学文本解读学极其关键,但学术界大都囿于黑格尔的“内容决定形式”说,把形式的审美功能排除在学术视野外。历代美学家出于哲学思维的惯性,总在主观和客观里兜圈子。睿智者如朱光潜、李泽厚、高尔泰等,都未能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未能意识到主观情感特征和客观对象特征的猝然遇合只是胚胎,没有形式就不能化胎成形,更不能达到审美的艺术层次。未经形式规范的情感,哪怕是真情实感,也可能是“死胎”。作家的观察、想象、感受及语言表达,都要受到特殊形式感的制约和分化,主观和客观并非直接发生关系,而是同时与形式发生关系。只有当形式、情感和对象统一为有机结构后才具备形象的功能。(选编自孙绍振《文论危机与文学文本的有效解读》)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文本解读历史悠久且不乏经典之论,孟子提出凡作品的解读都要“以意逆志”,不应该断章取义。b. 读者在文本解读时为累积作品的价值。可以加入自己的独特理解和创造,不用探求原作者的主观意图。c. 在解读审美意象时要由表及里,结合客体的描绘和主体的表现分析审美情志,不能满足于表层的理解。d. 受哲学思维影响,历代美学家都把形式的审美功能排除在学术视野之外,而无法达到审美的艺术层次。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引用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提出的观点佐证了“知人论世”的合理性。b. 材料二以《江雪》的意象解读为例,说明主体情志对表层意象的作用,指出潜在情志不应被忽略。c. 材料二作者不囿于权威的解释而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肯定了形式在文学文本解读中的关键作用。d. 两则材料虽然论述的重点不同,但都提出读者自身的知识水平会对文本解读产生重要的影响。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商隐《锦瑟》这篇诗歌的思想主旨解读有很多,体现了文艺学上常讲的作品大于思想这个道理。b. 古典诗词“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体现了“无理而妙”。c. 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种“不求甚解”地读书是一种无效的文学文本解读方法。d. 鲁迅谈《红楼梦》说:“经学家看见《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这种不同解读与读者的心理预期有关。4. 请结合材料二内容,给“意脉”下定义。5. 在语文学习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文本解读能力,才能有效发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两则材料在解读文本的方法上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简要概括。【答案】1. c 2. d 3. c 4. 示例一:①意脉是意象之间隐约相连的情志脉络。②它可以深化、同化表层意象,③遵循情感逻辑,④以“变”和“动”为特点。示例二:①意脉是由隐藏在群落式意象之中的,②可以深化、同化表层意象的,③遵循情感逻辑,④以“变”和“动”为特点的情志脉络。 5. 示例一:①以意逆志寻本意;②结合现实时代解读;③抓住意脉解读;④形式、情感、对象三元结合。示例二:①以意逆志法。以作品的实际内容为依据去分析探求作者的主观意图。②知人论世法。要真正了解一个作品,就必须“知其人”和“论其世”。③断章取义法。开掘文本有用信息,进行个性化解读,以此增加作品价值。④立体解读法。结合文学文本三个立体层次意象、意脉和形式进行有效的阅读,不要以表层的一望而知为满足。【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 “凡作品的解读都要‘以意逆志’”错,扩大范围。由“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可知,孟子提出是针对诗歌的解读,不是所有作品。b.“可以加入自己的独特理解和创造,不用探求原作者的主观意图”曲解文意。原文关表述有“读者都从现实的时代需求……开掘文本中有用的信息”,不是随意解读;原文也肯定了“探求原作者的主观意图是十分正确的,有一定的意义”,只是在文本的现实功能来讲,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是不需要。d.“受哲学思维影响”错,应为“历代美学家出于哲学思维的惯性,总在主观和客观里兜圈子。睿智者如朱光潜、李泽厚、高尔泰等,都未能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历代美学家都”过于绝对,原文“学术界大都囿于黑格尔的‘内容决定形式’说,把形式的审美功能排除在学术视野外”。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两则材料……都提出读者自身的知识水平对文本解读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概括不当。材料二未提及,只是谈到读者的心理预期状态的平面化会导致文学文本解读无效或者低效。材料一中提及的“解读者个人的文化背景”,也不等同于读者自身的知识水平。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和运用相关知识进行逻辑推断的能力。c.“一种无效的文学文本解读方法”错,原文写到“文学文本解读无效或者低效,是由于读者的心理预期状态的平面化,以表层的一望而知为满足”,陶渊明所谓“不求甚解”是对自己所读之书不执著于自己的理解,而从“每有会意”可知,他对书中的意义是有深入体会的,读书的要诀全在会意,也是一种高明的读书方法。这种读书方法是不固执于一点,不死扣一字一句,不为某一局部放弃整体,而是前后贯通,了解大意。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下定义的能力。依据材料二第2段“意象不是孤立的而是群落式的有机组合,其间有隐约相连的情志脉络,这是文学文本的第二个层次,可称之为意脉。其特点为:第一,意脉以情志深化表层的意象;第二,在形态和性质上对表层的整体意象加以同化;第三,意脉所遵循的不是实用理性逻辑,而是超越实用理性的情感逻辑……第四,在具体的作品中,不管是小型的绝句,还是大型的长篇小说,意脉都以‘变’和‘动’为特点”可以概括出“意脉”的属概念是“意象之间隐约相连的情志脉络”,种差是“可以深化、同化表层意象”“遵循情感逻辑”“以‘变’和‘动’为特点”。【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根据材料一“《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主张,诗歌的解读不能断章取义,曲解作品的原意,要在对诗歌全篇内容正确理解的基础上,去分析诗人写诗的主观意图”可知,孟子提出“以意逆志”,以作品的实际内容为依据去分析探求作者的主观意图。根据材料一“《孟子·万章上》……这就是说,要真正了解一个作品,就必须‘知其人’和‘论其世’,既要了解作者的文化背景、生活经历、思想感情、审美趣味、道德品质,又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和社会现实”可知,要真正了解一个作品,就必须“知其人”和“论其世”。根据材料一“去‘断章取义’,开掘文本中有用的信息,加入了自己的独特理解和创造,并以此增加和累积作品的价值”断章取义法,是以读者为中心,关注文本有用的信息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不拘泥以往的论断而有自己的见解。根据材料二开篇“建构文学文本解读理念的关键在于,必须认识到文学文本解读无效或者低效,是由于读者的心理预期状态的平面化,以表层的一望而知为满足”和主体论述的三个方面可知,要进行立体解读,认清文学文本是由表层的意象、中层的意脉和深层的规范形式构成的立体结构是有助于文学阅读的,不要以一望而知为满足。(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无价之宝肖建国羊城西门的如意茶庄有两个伙计,一老一少。老的叫黄师傅,负责店里的买卖。少的叫阿康,是个杂工,只是每天皱眉多,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阿康心里知道黄师傅有些能耐,以前老东家在世时很倚重黄师傅,客商来时必让黄师傅烹茶鉴茶。只见他随手舀出一勺茶叶放在壶内加水烹煮,眯着双眼,盯着壶内的水泡,只一会热气升腾满室飘香,便倒出一盅,放到鼻端,用力一嗅,随后细咂一口,跟着报出:武夷头水岩茶、安溪明前铁观音、福州香片六月白、杭州龙井……现在老东家下世了,少东家做主了,如意茶庄的生意也一年不如一年,如意茶庄不得不精减人员,只卖些茶叶茶具维持一大家子人的生活。少东家自当家后,就有点嫌黄师傅碍眼。黄师傅背驼了,头发也白了,除了眼睛,身子骨也一年不如一年。少东家的这种想法竟被阿康看穿了。一日,趁黄师傅不在。阿康就向少东家提出:他想跟黄师傅换换位置,工钱只拿黄师傅的一半就行。少东家有些犹豫,怕阿康不懂行情。阿康说:“做买卖这活,全靠眼睛灵活,俩钱买三钱卖,薄利多销,胜似利高。”黄师傅一回来,看阿康脱了粗布短褂,穿上长衫在店里招呼客人,黄师傅心里明白,这少东家是变着法儿在撵自己走呢。阿康原本的活计是收垃圾、搬煤球,拖地板、烧茶炉,干的活是又脏又重,换位半个月下来,黄师傅就病倒了。等黄师傅病愈后一结帐,不但几个月的工钱被扣完,反而欠下少东家20个大洋。少东家显得挺仁义,说:“看在你跟我们家几十年的份上,这些欠的钱就不要了,病好后,你早日返乡吧。”黄师傅很平静地看着少东家说:“欠钱是要还的,否则我就是死了也不会安心的。这样,你的店再让我打理几天,我若能多卖出钱来,就算还债和路费如何?”这几天,少东家怀着好奇的心情早早起了床,来到了店里,就见黄师傅换上一身干净的衣衫,精神抖擞地和阿康站到了一起。到了第四天下午,来了一个鹰勾鼻子蓝眼睛的洋买办。少东家认识,这个洋人叫吉姆逊,是个有名的中国通。吉姆逊先闻茶叶,再看茶具,看完一圈,嘴里直叫no。跟在他屁股后面的阿康忙把吉姆逊领到了精品小柜前,吉姆逊挨个拿起,敲了敲,闻了闻,又用手背在壶底来回摩擦几遍,然后大大咧咧地说:“这些声杂、味腥、有毛刺,我需要真正的宜兴陶器。”几句话,全说到点子上了。阿康蔫了,少东家也无语。吉姆逊轻蔑地一笑,就要跨出门去。就在这时,黄师傅说了一声:请留步。吉姆逊转过头来,很纳闷地看着黄师傅。黄师傅笑着问:“吉先生,要是好壶,你可出得起价钱?”吉姆逊指指外面的洋车,得意地说:“钱是不成问题的。”黄师傅转身进屋拿出一把壶来。吉姆逊一看,眼里就放出两道蓝光。这是一把紫砂小壶,形同鼓肚,耳把浑圆,肩起腹收。壶身轻而平滑,上面细细刻有二十四行行草。壶底篆刻五个小字:“平生一片心。”吉姆逊用中指的戒指轻叩壶身,随即发出清脆之音。他又用手背轻拂壶口,除了有平滑如玉的感觉外,还带有一丝凉气侵人肌肤。吉姆逊看完,良久才说:“这是一把曼生壶。”听吉姆逊这么一说,连少东家都吃了一惊。曼生是乾隆年间宰相陈鸿寿的名号,他一生爱茶爱壶,曾亲手绘制十八壶式,乾隆赞不绝口,但流传下来的壶式却极少。难道这真是一把价值不菲的“宝壶”?黄师傅却说:“吉先生,你只看对了一半,这是一把‘三绝壶’。其一绝就是你看到的,这是曼生壶式,确确实实为陈鸿寿所绘;其二绝就是上面的诗是唐朝诗人卢仝所做的‘七碗茶诗’。这‘七碗茶诗’虽被文人、雅士广泛传颂,可谁也没见过卢仝的真迹。没想到到了清朝,这手迹却落到了宜兴制陶大师叶时春手里。他一看到卢仝的手迹,不禁拍案叫绝,这些字可谓铁画银勾,力道逼人,于是,叶时春选用了曼生的壶式,把卢仝的字成倍缩小,一刀一刀地刻在壶上。这把壶集了曼生的款、卢仝的诗、叶时春的手才得以问世,故称‘三绝壶’。”一席话,听得几个人都如同天书,不知是真是假。吉姆逊更是张大了嘴巴,要求用茶一试。这是检验好壶最有效的办法。黄师傅舀出一勺茶叶,放在壶内,加水烹煮。他眯着湿润的双眼,亲自掌握火候,不时调大调小,不一会儿,热气升腾,茶味从壶嘴喷出,刹那间满室飘香,众人却闻得一声低低的叹息。黄师傅倒了一盅递给吉姆逊,吉姆逊慢慢品尝了一下,只觉一道热浪过后,腹腔甘甜,口舌生津,不禁连声赞道:“好茶!好壶!”吉姆逊一下子就掏出一千块钱来放到了柜台上。这下把少东家和阿康都喜得头脑发晕了。黄师傅倒不见得怎么高兴,反而问吉姆逊:“你出这么多钱,不怕被我骗了?”吉姆逊直视了黄师傅一会,说:“你的眼睛告诉我,你是一个坦诚的人,这把壶若是真正的‘三绝壶’,那就是国宝了,像你这样的人也不会卖给我的。这把壶肯定就是赝品,但它仿造的工艺绝对值这个价钱。更主要的是,这把壶可以说是让我找到了了解你们中国茶文化的钥匙,这才是无价之宝。”吉姆逊说完,驾着洋车走了。黄师傅也提起早已准备好的包裹,只拿了10个大洋就大踏步出门而去。好半天,少东家才醒悟过来,他忙叫阿康赶紧去追。阿康说:“洋人的汽车跑得那么快,怎么追得上?”少东家说:“你真是个笨蛋,我让你去追黄师傅,他才是真正的无价之宝啊!”可门外早已不见了黄师傅的踪影了。(有删改)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杂工阿康常皱着眉头,他的心事在黄师傅身上,虽然知道黄师傅深得已故东家倚重,但还是想和他换位置。b. 小说语言描写蕴含深意,少东家“显得仁义”的话语实则是赶黄师傅走,阿康的生意经则暗示他并不懂行。c. 少东家称黄师傅为真正的“无价之宝”,主要是少东家认为黄师傅能让茶庄生意钱财源源不断,起死回生。d. 吉姆逊看到曼生壶时“眼睛放出蓝光”运用了细节描写,他认为这只茶壶与精品小柜里的陶器不同,是把宝壶。7. 对文中买、卖、鉴“三绝壶”情节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吉姆逊是热爱中国茶文化的中国通,他通过观陶器外形、辨陶器声音、甄陶器触感,判断出黄师傅拿来的是一把曼生壶。b. 黄师傅道出“三绝壶”背后不为人知的传奇故事,暗示后人需要不断发掘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才能领略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c. 吉姆逊离开茶庄前说的一段话侧面揭示了黄师傅这一人物形象所显示出的人格魅力,了解中国文化的吉姆逊认为他有爱国情怀。d. 吉姆逊愿意为赝品壶付一千大洋,黄师傅只拿走十个大洋便潇洒离开,暗示过分追逐商业利益会导致优秀文化的逐渐消失。8. 小说中画横线部分描写了黄师傅两次烹茶,动作相似,情感却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9. 人物关系的发展演绎出小说主旨的多重意蕴。请以“黄师傅与吉姆逊”和“黄师傅与少东家”两组人物关系为例,分别分析背后的深意。【答案】6. c 7. d 8. 第一次烹茶:①黄师傅“随手舀出一勺茶叶”“眯着双眼”盯着火候,彰显黄师傅对烹茶鉴茶的热爱和对自己高超技艺的自信。第二次烹茶:②黄师傅“舀出一勺茶叶”“眯着含泪的双眼”更为精细地掌控火候,最后一声叹息,表现出黄师傅知道这是最后一次在茶庄烹茶,饱含虔诚与遗憾不舍之情。③茶文化受到商业侵略,失去了纯粹,黄师傅为此感到痛心。 9. ①黄师傅与吉姆逊是买卖关系,也是茶文化的共同爱好者。吉姆逊相信黄师傅的鉴宝能力并欣赏他的人格魅力,体现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具有巨大的魅力。②黄师傅与少东家是雇佣关系。少东家起初忽视黄师傅身上的文化价值,最后视其为“无价之宝”,表现了要重视自身文化素养的提升,注重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精研。③两组人物关系揭示了人们要像黄师傅一样,深刻钻研、理解民族文化,做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者和发扬者,增强民族文化自信。【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主要是少东家认为黄师傅能让茶庄生意钱财源源不断,起死回生”错,小说结尾处少东家称黄师傅为“无价之宝”是认识到了黄师傅身上所蕴藏的传统文化价值,“醒悟”一词也提示“无价之宝”的内涵并不是黄师傅能够为他们赚更多的钱。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d.“导致优秀文化的逐渐消失”错,这一情节的目的是突显黄师傅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的传承和发扬者,既有“不卖国宝”的爱国情怀,又有“不取不义之财”的高洁人格魅力。吉姆逊的一千大洋体现的是西方视角对中国茶文化非凡价值的肯定,并非显示商业利益。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心理的能力。黄师傅两次烹茶,其情境不同,动作虽相似,但不完全相同,情感自然也不同。考生要结合黄师傅两次烹茶的不同情境分析其内心情感。(1)分析黄师傅第一次烹茶时的心情,要结合“以前老东家在世时很倚重黄师傅,客商来时必让黄师傅烹茶鉴茶”这一前提,老东家对黄师傅的倚重,给了黄师傅很大的信心。“随手舀出一勺茶叶”“舀”“放”“眯着双眼”“盯着壶内的水泡”等词语,表明黄师傅对取茶、烹茶的熟练程度以及煮茶的自信;“放到鼻端,用力一嗅,随后细咂一口”表明黄师傅鉴茶的热爱和对自己高超的煮茶技艺的自信。(2)分析黄师傅第二次烹茶时的心情,要结合少东家已经辞退了他这件事分析。当时少东家已经辞退了他,但是吉姆逊的到来给了黄师傅在如意茶庄最后一次煮茶的机会。虽然黄师傅和先前有一样“舀出一勺茶叶”,但是他没有“随手”舀出;也是眯着双眼,但是双眼是“含泪的”,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黄师傅这一次更为精细地掌控火候——他“不时调大调小”;此处比第一次煮茶多了黄师傅的“一声低低的叹息”,表现出黄师傅最后一次在茶庄烹茶时饱含虔诚与遗憾不舍之情。黄师傅代表茶文化,他被排挤而不得不离开,所以“一声低低的叹息”表现出黄师傅对中国的茶文化正在受到商业侵略,即将失去纯粹的痛心之情。【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品的创作意图和创作主旨的意蕴的能力。首先要理清两组人物是什么关系,然后其背后的深意。(1)从“黄师傅笑着问:‘吉先生,要是好壶,你可出得起价钱?’吉姆逊指指外面的洋车,得意地说:‘钱是不成问题的’”可知,黄师傅与吉姆逊首先是买卖关系;从“黄师傅转身进屋拿出一把壶来。吉姆逊一看,眼里就放出两道蓝光……良久才说:‘这是一把曼生壶’”。接着黄师傅讲述这把“三绝壶”的来历,以及他煮茶,吉姆逊品茶的情节可知,他们又是茶文化的共同爱好者。从吉姆逊的话——“你的眼睛告诉我,你是一个坦诚的人,这把壶若是真正的‘三绝壶’,那就是国宝了,像你这样的人也不会卖给我的。这把壶肯定就是赝品,但它仿造的工艺绝对值这个价钱。更主要的是,这把壶可以说是让我找到了了解你们中国茶文化的钥匙,这才是无价之宝”可知,吉姆逊相信黄师傅的鉴宝能力,并欣赏他的人格魅力,体现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具有巨大的魅力。(2)从“羊城西门的如意茶庄有两个伙计,一老一少。老的叫黄师傅”“少东家自当家后,就有点嫌黄师傅碍眼”可知,黄师傅与少东家是雇佣关系。从“少东家自当家后,就有点嫌黄师傅碍眼”“师傅心里明白,这少东家是变着法儿在撵自己走呢”“”分析,少东家起初嫌弃黄师傅,认为他老了,他更不知道黄师傅身上的文化价值,想赶黄师傅走,但是后来他听了黄师傅讲的“三绝壶”的来历,终于认识到黄师傅身上有文化价值而不是商业价值。“少东家说:‘……我让你去追黄师傅,他才是真正的无价之宝啊’”,可见,最后,少东家视黄师傅为“无价之宝”,表现了要重视自身文化素养的提升,注重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精研。(3)这两组人物之间不同的关系,揭示了小说主题分深刻意蕴,那就是人们要像黄师傅一样,深刻钻研、理解民族文化,做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者和发扬者,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①,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客。”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后孟尝君出记②,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署曰:“能。”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请而见之,谢曰:“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懦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曰:“愿之。”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曰:“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终日。(节选自《战国策》)【注】①孟尝君:姓田,名文,齐国贵族,战国四公子之一。②记;布告。10. 材料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断句,请选择相应位置并将字母写在答题卡上。驱而之薛a使吏召诸民b当偿者c悉来d合券e券遍合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存,在文中是“安慰、慰问”的意思,与曹操《短歌行》“枉用相存”中的“存”意思相同。b. 比,“等同、和……一样”的意思,与《项脊轩志》“比去,以手阖门”中的“比”意思不同。c. 何市,意为“买什么”。《赤壁赋》“而今安在战”中“安在”表示“在哪里”,两者结构相同。d. 期,读jī,“一周年,满一年”的意思,与《陈情表》“外无期功强近之亲”中的“期”意思不同。12.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冯谖托人介绍成为孟尝君的门客,未表现出任何才能,却通过多次弹剑而歌一再要求提高自己的待遇,而孟尝君则有求必应。b. 冯谖经门客推荐去孟尝君的封地薛邑收债,临行前,他问孟尝君买些什么回来,孟尝君说,你看什么是我家里缺少的就带些回来吧。c. 冯谖到达薛邑后,召集欠债的人核对契券,核对完后,假传孟尝君的命令,当场烧毁契券,将债务一笔勾销,百姓感激孟尝君的仁慈。d. 文章从写冯谖受人轻视,到写他焚券“市义”,再到后来“迎君道中终日”的情景,这种欲扬先抑的写法,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13. 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陈情表》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终日。(2)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陈情表》)14. 冯谖“市义”的目的是什么?表现了他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概括。【答案】10. ace 11. a 12. b 13. (1)孟尝君便到他的封地薛邑去,离那里还差一百里路,老百姓就扶老携幼,整日在路上迎接他。(2)我很想奉旨为皇上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 14. 目的:①使孟尝君赢得薛地民心。②巩固孟尝君在薛地的地位。性格:深谋远虑、做事果断。【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冯谖赶着车到了薛邑,派官吏召集应该还债的老百姓,都来核对借契,借契全核对过了。“之”意思是“到”,“之薛”动宾结构,在其后a处断开;“诸民当偿者”作“召”的宾语,宾语后断句,在其后c处断开;第一个“券”作“合”的宾语,第二个“券”作“遍合”的主语,中间应该断开,在e处断开。故选ace。【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和文言句式的理解能力。a.错误。意思不同。生活、养活;/安慰、慰问。句意:穷得没有办法养活自己。/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b.正确。“比去,以手阖门”中的“比”意思是“等到”。句意:跟门下的食客一样对待。/等到离开时,用手关上门。c.正确。都是宾语前置句,正常的语序为“市何”/“而今在安哉”。句意:用它买些什么回来呢?/而今天又在哪里呢?d.正确。“外无期功强近之亲”中的“期”意思是“穿一年孝服的亲族”。句意:过了一年。/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能力。b.“经门客推荐”错误,由原文“……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可知,是冯谖自己主动来的。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就国”,到他的封地;“终日”,整日;“迎君道中”,是省略句和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道中迎君”。(2)“日”,一天天;“笃”,重;“苟”,姑且;“则告诉不许”,被动句【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的能力。先找到冯谖的做法,联系下文分析其目的,通过文中的描写分析其性格。结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和“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终日。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可知,由后来孟尝君到薛地受到的欢迎和爱戴,可知“市义”的目的是使孟尝君赢得薛地民心,巩固孟尝君在薛地的地位。结合“起,矫命……”可见其做事果断,当机立断;结合“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终日……”可知,孟尝君被君王忌惮,回到薛地,受到欢迎,这些有冯谖的功劳,足见他有先见之明,深谋远虑。参考译文:齐国有个名叫冯谖的人,穷得没有办法养活自己,托人请求孟尝君,说他愿意在孟尝君家里当个食客。孟尝君问:“客人有什么爱好?”回答说:“他没有什么爱好。”又问:“客人有什么才能?”回答说:“他没有什么才能。”孟尝君笑着接受了他(的请托),说:“好吧。”孟尝君身边的办事人员因为孟尝君看不起他,便拿粗劣的饭菜给他吃。过了不久,冯谖靠着柱子弹着他的剑,唱道:“长铗啊,回去吧!吃饭没有鱼。”办事人员把这情况告诉孟尝君。孟尝君说:“给他鱼吃,跟门下的食客一样对待。”过了不久,(冯谖)又弹着他的剑,唱道:“长铗啊,回去吧!出门没有车。”办事人员都笑话他,并把这情况告诉孟尝君。孟尝君说:“照别的门客那样给他准备车吧。”于是冯谖乘着他的车,举着他的剑,去拜访他的朋友,说道:“孟尝君把我当作客人看待了。”这以后不久,冯谖又弹着他的剑,唱道:“长铗啊,回去吧!(在这里)没有办法养家。”办事人员都厌恶他,认为他一味贪求、不知满足。孟尝君问道:“冯先生有亲人吗?”答道:“有个老母亲。”孟尝君派人给她吃的、用的,不让她缺少什么。于是冯谖再也不唱歌了。后来孟尝君发出了一个布告,询问家里的食客们:“谁熟悉会计工作,能替我到薛邑去收债吗?”冯谖(在布告上)签名,写道:“我能。”孟尝君看了感到奇怪,说:“这(签名的)是谁呀?”办事人员说:“就是唱那‘长铗啊,回去吧’的人。”孟尝君笑着说:“客人果真有才能啊,我对不起他,以前不曾接见他。”便特意把冯谖请来并接见他,向他道歉说:“我被一些琐事搞得很疲劳,被忧患缠得心烦意乱,生性又懦弱愚笨,陷在国事家事之中,(不得脱身与先生见面,)得罪了先生。先生不以(我对您的简慢)为羞辱,还有意替我到薛邑去收债吗?”冯谖说:“愿意(替您)做这件事。”于是准备车马,收拾行李,载着借契出发,告辞的时候,冯谖问:“债款收齐了,用它买些什么回来呢?”孟尝君说:“看我家里缺少的东西(就买些回来)。”冯谖赶着车到了薛邑,派官吏召集应该还债的老百姓都来核对借契,借契全核对过了,(冯谖)站起来,假托(孟尝君的)命令,把债款赐给老百姓,随即烧了那些借契,老百姓们欢呼万岁。冯谖一直不停地赶车回到齐国(都城),大清早就求见孟尝君。孟尝君问:“用债款买了什么回来?”冯谖说:“您说‘看我家里缺少的东西(就买些回来)’。我私自考虑,您宫里堆积着珍宝,猎狗和骏马充满了牲口圈,美女站满了堂下。您家里缺少的只是‘义’罢了!我私自用债款给您买了‘义’。”孟尝君不高兴,说:“好吧,先生算了吧!”过了一年,齐王对孟尝君说:“我不敢用先王的臣子做我的臣子。”孟尝君便到他的封地薛邑去,离那里还差一百里路,老百姓就扶老携幼,整日在路上迎接他。(节选自《战国策》)(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望海潮①秦观星分牛斗,疆连淮海,扬州万井②提封。花发路香,莺啼人起,珠帘十里东风。豪俊气如虹。曳照春金紫,飞盖相从。巷入垂杨,画桥南北翠烟中。追思故国繁雄,有迷楼挂斗,月观横空。纹锦制帆,明珠溅雨,宁论爵马鱼龙③。往事逐孤鸿。但乱云流水,萦带离宫。最好挥毫万字,一饮拼千钟。【注】①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时秦观自会稽(今浙江绍兴)还里,访隋氏陈迹。②万井:古代以八家为一井,指人口稠密众多。③纹锦制帆:隋炀帝以锦缎制船帆。明珠溅雨:隋炀帝命官女洒明珠于龙舟上,以拟雨雹之声。爵马鱼龙:爵,同“雀”。指各种鱼龙雀马之类的戏玩之物。15. 对比柳、秦两首《望海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望海潮”这一词牌为柳永所创制,柳词所写的城市是杭州,秦词所写的城市是扬州。b. 柳词下阕“羌管弄晴”三句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画卷,“弄晴”“泛夜”互文见义,“嬉嬉”二字,将渔翁与采莲姑娘欢乐的神态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来。c. 秦词上阕“豪俊”句写扬州多有才智杰出、气度宏伟之人才,“曳照”句写达官贵人络绎不绝,华丽飘曳的服饰映照着春光。d. 两首词都运用了铺叙和对比的手法描摹城市的盛况:疆域辽阔,人口稠密,景色优美,人们生活奢华。16. 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与秦观的《望海潮(星分牛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试做简要分析。【答案】15. d 16. ①柳词表达了对当地人民的美好生活和官员政绩的赞美之情。柳词描写了钱塘的繁华,自然风景与人情风物之美让人陶醉流连,表现了钱塘人民生活的美好与惬意,以此来称颂当地官员为官有方。结尾寄托词人对未来的美好期望。②秦词在朝代的更迭和城市的变迁中抒发了历史兴亡之感。词的上阕极写扬州的繁华兴盛,下阕极写隋炀帝在扬州时的豪奢生活,而今那时的繁华景象都如孤鸿远去,物换星移,只剩下乱云流水环绕着空荡荡的宫阙。【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柳、秦两首《望海潮》综合赏析能力。d.“两首词都运用了铺叙和对比的手法”分析错误,柳词没有使用对比手法。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赏析诗词情感能力。题目要求学生简要分析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与秦观的《望海潮(星分牛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作答此题,要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分析。根据柳词中的“钱塘自古繁华”“叠𪩘清嘉”“归去凤池夸”可知,柳词表达了对当地人民的美好生活和官员政绩的赞美之情。根据秦词中的“追思故国繁雄”“往事逐孤鸿。但乱云流水,萦带离宫”可知,作者在朝代的更迭和城市的变迁中抒发了历史兴亡之感。(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7. 完成默写。(1)屈原年轻时得君王信任,立志去除奸邪,推行改革,正如他在《离骚》中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兰亭集序》中,王羲之否定生死等同、生命短长同一句子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项脊轩志》中,归有光对旧项脊轩进行改造,首先对屋顶进行了修复,接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得房间的亮度大增,采光变好。(4)《旧唐书·音乐志》记载箜篌“体曲而长,二十有二弦”,而李贺《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箜篌弦数还有另一种可能。【答案】 ①. 不抚壮而弃秽兮 ②. 何不改此度 ③.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④. 齐彭殇为妄作 ⑤. 前辟四窗 ⑥. 垣墙周庭 ⑦. 十二门前融冷光 ⑧. 二十三丝动紫皇【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有:“抚”“秽”“虚”“诞”“彭殇”“辟”“垣”“皇”等。三、课内文言知识(本题共1小题,3分)18. 下列对课内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君既若见录 我(《孔雀东南飞》)b. 吾妻来归 出嫁 (《项脊轩志》)c.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引起 (《兰亭集序》)d. 聊乘化以归尽 依赖 (《归去来兮辞》)【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句意:既然承蒙你这样的记着我。b.句意: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c.句意: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d.聊:姑且。句意: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走到生命的尽头。故选d。四、语言文字运用(15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3分)1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艺术须与实际人生有距离,所以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艺术如果只是再现人生和自然,总不免把观者引回到实际人生,使他的注意力旁迁于种种无关美感的问题,而不能专心致志地欣赏形象本身的美。①艺术都要有情感,但是只有情感不一定就是艺术。许多人本来是笨伯却自信是可能的艺术家,他们常埋怨道:“可惜我不是一个文学家,否则我的生平可以写成一部好小说。”②富于艺术材料的生活何以不能产生艺术呢?③因为艺术所用的情感并不是生糙的而是经过反省的。杜甫在“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时决写不出《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这首诗是“痛定思痛”的结果。④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不能同时在这种情感中过活,必定把它加以客观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所以情感尽管深刻,经验尽管丰富,对创造艺术终究是无济于事。“艺术都是主观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情感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这句话在原文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a. ①处 b. ②处 c. ③处 d. ④处【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a.这句和下一句连起来是本段的观点,放在段首更符合上下文语意逻辑。故选a。(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风平浪静之时,湖面不再是水波的拼凑,而是一块巨大的整体镜面,让人不知如何是好。你在水这边敲一敲,水那边似乎也会震动。你在水这边挠一挠,水那边似乎也会发痒。若是有一条小船压过来,压得水平线撑不住,镜面就可能倾斜甚至翘起——这种担心一度让我紧张。在这个时候下水难免有些踌躇,有些心怯,扑通一声,令宝贵的镜面破碎,实为一大暴行。好在碎片经过一阵揉挤,一阵折叠,一阵摇荡,只要泳者不动,待倒影从层层褶皱中逐一释放,渐次舒展和平复,湖面又会成为平滑的极目一镜。水边有很多人,只是我看不见罢了。想想看,这里无处不隐含着一代代逝者的残质,也无处不隐含着一代代来者的原质——物物相生的造化循环从不中断,人不过是这个过程中短暂一环。有人说,接近自然就接近上帝。那么,上帝是什么?不就是不在场者的在场吗?不就是太多空无的实在吗?不就是一个独行人无端的惦念、向往以及感动吗?(节选自韩少功《遍地应答》)20. 画波浪线部分有三个“一阵”,说说和去掉“一阵”相比,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21. 问可分为疑问、设问、反问,形式相同,效果各异,试分析划横线部分的“问”的艺术。22. 标点符号的使用能为文章增色不少,试分析文中两处破折号的妙处。【答案】20. ①三个“一阵”构成了排比,与去掉“一阵”相比,更加增强语气,突出水面的波动。②“一阵”是动作持续了一段时间,文中指人进入水中打破了水面的平静,带来了较为长久的揉挤、折叠与摇荡,更符合事实和逻辑。③三个“一阵”,舒缓了节奏,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 21. ①第一处为设问,引发读者阅读兴趣和思考,从而更好地引出下文。②第二至四处为反问,增强气势,强化情感,突出了作者对上帝的独特认识。 22. ①第一处破折号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突出了作者对小船到来压破水面所带来的紧张感。②第二处破折号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更利于读者理解“原质”的含义。【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一阵揉挤,一阵折叠,一阵摇荡”连用三个“一阵”,句式一致,构成了排比,增强气势,与去掉“一阵”相比,更加增强语气,突出水面的波动。“一阵”表数量,用于延续一段时间的动作,结合前文“在这个时候下水难免有些踌躇,有些心怯,扑通一声,令宝贵的镜面破碎,实为一大暴行”可知,文中指人进入水中打破了水面的平静,带来了较为长久的揉挤、折叠与摇荡,更符合事实和逻辑。三个“一阵”,表时间延续,舒缓节奏,并且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那么,上帝是什么?”是提出问题,后面三个“不就是……吗”是回答,故第一处为设问,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的回答。三个“不就是……吗”为反问,反问句表面看来是疑问的形式,但实际上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增强气势,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突出了作者对上帝的独特认识。【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第一处,破折号后“这种担心一度让我紧张”是对“若是有一条小船压过来,压得水平线撑不住,镜面就可能倾斜甚至翘起”的补充说明,从而突出作者对小船到来压破水面所带来的紧张感。第二处,“物物相生的造化循环从不中断,人不过是这个过程中短暂一环”是对“原质”的解释说明,更利于读者理解“原质”的含义。五、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一)《礼记》有这样的表述:“水深则流缓,人贵则语迟。”朱熹的《治家格言》中也说:“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二)近年来,网络流行一个热词“嘴替”,就是替别人把不能说、不敢说、不会说的话说出来。“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杜甫是厌战者的“嘴替”;“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居易是贫贱者的“嘴替”。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为己须得三缄口 为公执言敢为先人贵语迟,言多必失,其话语意义指向的是中国传统诗教中一以贯之的温柔敦厚、中正平和;大潮奔涌,众声喧哗,当社会议题中出现利益与观念的激荡交锋,“沉默是金”也无法弥合矛盾与裂痕。言之一道,我辈青年应如何自处?故曰:为己须得三缄口,为公执言敢为先。为己须得三缄口,不意味着懦弱、退让与妥协,而是心智圆熟、人格圆满的自然结果。余秋雨曾言:“成熟是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佛祖拈花,迦叶微笑,心照而不宣的背后是充斥八极的玲珑智慧;老子出关,倒骑青牛,湛湛青天下悠然无声的身影折射出无上哲学的玄妙。三缄其口,护的是内心的一方净土,抑的是人性中的蠢蠢欲动。人格圆满,方能拥有“不患人不知己”的大气;自成宇宙,方能远离一时高下的意气之辩。为公执言敢为先,不是争扬执牛耳之威赫的浮躁,而是一种心胸光明、以义为先的不朽风姿。为公执言,为义执言,为人民执言,本身就是一种充满勇气的奋斗。五千年清浊善恶,太史公能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风雨如磐的革命暗夜中,鲁迅先生以笔为剑,铸民族之魂,占据意识形态的舆论阵地,是英勇的奋斗者、无畏的坚守者。当社会达尔文主义甚嚣尘上、弱者的话语权被无形剥夺之时,坚守捍卫公序良俗的发言制高点,使舆论场域重归风清气正,其重要性不亚于赢得一场正义之战。执言当先,躬身入局,自成直言之辩、浩然之气。覃思今日,社会舆论场域高度娱乐化促生了公共言语场所的无序,“键盘侠”“打字机”大行其道,无意义的喧嚣争论不绝于耳;公共议题中的性别对立、阶层冲突在以营利为目的劣质自媒体中被层层放大……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了物质大潮,国人的精神文明发展却未曾追赶上经济的脚步。是的,在喧嚣中坚守一份以沉默为外壳的淡静与从容,在喧哗中敢于遵循公序良俗而发出有理有据的掷地之声,是我国所迫切需要的公民素养的集中体现,也是青年人生发展过程的应有之义。李叔同有言:“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摒却车尘马足的功利之辩,弃了辗转沉浮的名利之争,方能心如水月,作如是观。另一方面,为正义发声,为道德张本,响应时代的价值选择,赓续浩然之气的精神血脉,亦是我辈青年不可或缺的精神钙质。为己须得三缄口,为公执言敢为先,刚柔并济,方是为言之道。【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思辨性材料作文题。材料一主要由名言构成。“水深则流缓,人贵则语迟”,意指“慢言”,有智慧、有阅历的人说话总是经过反复考虑,不轻易论断。这里指出“言”关联为人处世的智慧(道德)。而“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意指“少言”“不言”,因多言易错,甚至带来不可挽回的后果。这里指出“言”关联为人处世的考量(代价)。由此可见,材料一的两句名言,一是强调人“言”不仅是几个词语或句子而已,“言”承载的还有发声者为人处世的考量和权衡。二是从表述的倾向看,将人们导向要“慢言”“少言”。从中华传统为人处世方面普世价值的承袭来看,事实上确实有不少人将此奉为金律。我们应当思考:对人们一直认同、奉行的“沉默是金”的传统观念在当下仍否是普遍适用的人生智慧?如果“慢言”“少言”甚至“不言”成为社会群体普遍的选择,将产生怎样的影响?材料二的核心关键词是“嘴替”,由名词诠释和举例印证两部分组成。根据“‘嘴替’,就是替别人把不能说、不敢说、不会说的话说出来”这一诠释,把“嘴替”理解为“代他人、社会、时代言”的“要说”“敢说”“能说”的责任和担当,是准确的。而材料二中所举杜甫、白居易皆为现实主义诗人,他们关心民生疾苦,不顾个人得失,甚至不惜触怒当权者,为厌战者和天下贫苦者发声,是替别人说,是为民请命,他们的“敢说”“能说”,是为他人,为社会谋利益,是为时代发声,他们的“替言”彰显了责任和担当。由此可知“嘴替”应为正面之意,需要肯定和提倡。两则材料借助“语句”和“词语”的不同“言语”形式,表象是探讨“言语”中“慢言”“少言”“慎言”“替言”的问题,实则是要引导考生思考“言语”背后个体关于为人处世中个人利益和社会责任担当权衡的问题,希望考生拥有关注他人、关注社会、关注时代的普世情怀,敢于站上“群众先锋”的位置,敢于承担“为民代言”的风险,这是此则作文整体立意的出发点。关联两则材料,可得出写作的整体立意:材料一“慢言”“少言”不是不说,是在藏而思之后的发声,虽有不盲目,不跟风,不妄言的道德修养的追求和坚守,但也不乏明哲保身的利己因素,更多的是强调个体自我层面,缺乏的也许就是社会的担当、责任。材料二“嘴替”是敢说,为别人说,为社会说,为时代说,是个体(或者某一群体)在明辨是非,深思熟虑后的情况下的大声疾呼,为民请命,是在明晰“言”的利弊后主动承担的“公众责任”,体现了为人处世的担当精神和贵任意识,强调的是个体对国家和社会的使命感。写作时,应当首先理解并指出“言”的本质指向为人的责任和担当,对此,在比较中表现出认可并阐述“嘴替”或“敢言”的正向价值(核心要素)。在此过程中,还可适当分析造成“慢言”“少言”与“敢言”“勇言”背后的原因是利益的考量和责任担当的权衡(关键要素1),以及阐述社会层面“慢言”“少言”可能产生的不当后果(关键要素2)。总的来说,考生应在作文中阐述“要言”“敢言”“勇言”“能言”,体现作为当代青年为他人、社会、时代发声的责任担当。立意:1.少言以自律,发言为当下。2.言多虽必失,必要应多言。3.为生民言,为社会不公言。第1页/共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相关资源
示范课
由于学科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 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学科网,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