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语文补充背诵诗词:《青玉案·元夕》课件-云顶国际集团
2024-06-14
|
27页
|
148人阅读
|
0人下载
特供
学习目标: 1、诵读诗词,感知本词大意,进入本词情境。 2、赏析全词内容,把握“那人”的形象,探寻“那人”的身份。 3、体会词人想要借“那人”抒发的情感。 课标要求: 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 知人论世: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一生主张抗金,渴望恢复中原。在词人中,他是个英雄。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在辛弃疾生活的时代,南宋朝廷始终存在着对金妥协屈服和坚决抗金收复中原的所谓“和战之争”。辛弃疾是坚定的主战派,他有将相之才,智勇兼备。他一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抗金复国之志,始终如一。但偏安的南宋小朝廷长期都是由主和派把持朝政。对主战派多般排挤打击,对辛弃疾这样的爱国志士,始终都不敢放手使用,使他怀抱利器,一生不得重用,抱憾而终。 人生履历: 立志报国:他出生时北方久已沦陷于女真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效忠朝廷,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女真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起义南归: 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二十二岁的辛弃疾聚集了二千人,参加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奋起反抗。1162年 二十三岁的辛弃疾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敌营,活捉叛徒交给南宋处决。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重一时。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 坎坷仕途:1162年至1181年,辛弃疾的23岁到42岁,是一生中游宦时期。他雄心勃勃,壮志凌云,继续坚持主战,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朝廷偏安江南,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无人采纳他的建言。在此期间,他被收了军权,由签判到知州,由提点刑狱到安抚使,宦迹无常。 归居田园:1181冬,辛弃疾四十二岁,因受到弹劾而被免职,归居上饶。此后二十年间,他除了有两年一度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安抚使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他常常一面赏玩山水田园风光和其中的恬静之趣,一面心灵深处又不停地涌起波澜,时而为一生理想而激动,时而因现实无情而灰心愤怒,时而又强自宽慰旷达,在这种感情起伏中度过了后半生。 写作背景: 《青玉案 元夕》作于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或二年(1175年)。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辛弃疾一个文能治国,武可杀敌的人才,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来源:z*xx*k.co m 诵读: 青玉案 元夕 辛弃疾 〔宋代〕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 /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理解词语: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 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青玉案 元夕 辛弃疾 〔宋代〕 夏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节,此夜称元夕或元夜。 箫的美称 古代妇女于元宵节前后插戴在头上的剪彩而成的应时饰物 原意为一种植物,此处指古代妇女于元宵节插戴的饰物 声音轻盈悦耳,亦指仪态娇美的样子 本指花香,此指女性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香气 理解句子: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 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译文:夜晚的东风将元宵的灯火吹动得如千树花开,更让烟火看来是被吹落的万点流星。华丽的马车行驶在路上,路上香气洋溢。凤箫吹奏的乐曲飘动与流转的月光在人群之中交错,整个晚上此起彼落的鱼龙花灯在飞舞着。 译文:盛装的女子们都戴着元宵节应景的绚丽饰品,各个姿态盈盈、笑着走过去了,只有衣香暗中飘散。我在汹涌的人潮里找寻她千百次却总是不见踪影,忽然,回头一看,她竟然在灯火幽暗的角落还未归去。 赏析: 这是一首别有寄托的词作。词人假借对一位厌恶热闹、自甘寂寞的女子的寻求,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高洁志向和情怀。 词的上片,极写元夕灯火辉煌、歌舞繁盛的热闹景象。“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前一句写灯,后一句写焰火。上元之夜,满城灯火,就象一夜春风吹开了千树万树的繁花,满天的焰火明灭,又象是春风把满天星斗吹落。真是一片灯的海洋,焰火的世界,令人眼花缭乱。 赏析: “花千树”、“星如雨”不仅写出了灯火之盛、之美,而且也给人热闹非凡的感觉,渲染出了节日的热烈气氛。“宝马雕车香满路”,是写游人之盛。但这里主要还是为了渲染气氛,所以,作者并没有对游人作具体描绘,只是从整体印象上概括地勾勒了一笔。然而,游人如织、仕女如云的景象却已跃然纸上;最后三句:凤箫声动,玉壶 光转,一夜鱼龙舞描绘歌舞之乐。节日的夜晚,一片狂欢景象,到处是笙箫齐鸣,到处是彩灯飞舞,人们在忘情地欢乐着, 赏析: “一夜鱼龙舞”,写出了人们彻夜狂欢的情景。 下片写寻觅意中人的过程。“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观灯看花”的妇女,头上戴着“蛾儿”、“雪柳”、“黄金缕”等装饰品,一个个打扮得花枝招展,整整齐齐,漂漂亮亮。她们一路笑语,带着幽香,从词人眼前走过,这里作者具体地描写了观灯的游人,也是对上片“宝马雕车香满路”描写的一个补充,同时,一个“去”字也暗传出对意中人的寻觅。在熙熙攘攘的游人中,他寻找着,辩认着,一个个少女美妇从他眼前过去了,可是,却没有一个人是他要寻找的。那么他所要寻找的意中人在哪里呢? 赏析: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经过千百次的寻觅,终于在灯火冷落的地方发现了她。人们都在尽情的狂欢,陶醉在热闹场中,可是她却在热闹圈外;独自站在“灯火阑珊处”,充分显示了“那人”的与众不同和孤高。“众里寻她千百度”极写寻觅之苦,而“蓦然”二字则写出了发现意中人后的惊喜之情。这里作者以含蓄的语言,表现了人物内心的活动。 这首词先用大量笔墨渲染了元夕的热闹景象,最后突然把笔锋一转,以冷清作结,形成了鲜明强烈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造成了境界上的强烈反差,深化了全词的意境,而且很好地起到了加强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赏析: 灯火写得愈热闹,则愈显“那人”的孤高,人写得愈忘情,愈见“那人”的不同流俗。 全词就是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手法,反衬出了一个自甘寂寞、独立不移、性格孤介的女性形象。作者写这样—个不肯随波逐流、自甘淡泊的女性形象,是有所寄托的。辛弃疾力主抗战,屡受排挤,但他矢志不移,宁可过寂寞的闲居生活,也不肯与投降派同流合污,这首词是他这种思想的艺术反映。“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历来也为人传诵。 赏析: 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这三句也是“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然经过三境界的第三境,并以此作比喻,对做学问、做人、成事业者,在经历了第一境界和第二境界之后,才能有所发现,自己所追寻的东西往往会在不经意的时候,没想到的地方出现。 研读诗句: 1、词的上片,写了元宵节的哪些意象?营造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意象: 画面: 营造了一幅花灯闪亮,烟花怒放,流光溢彩,舞鱼舞龙,游人如织,美女云集,热闹非凡的画面。 花(花灯)、星(烟花)、宝马雕车、凤箫、玉壶、鱼龙(灯)。 2、“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两几句用了那些感官系统?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简要分析。 视觉描写,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①、前句把繁多的灯火比作千树花,后句把满天的烟花比作似雨点般落下的星星, ②、形象生动地渲染了元宵之夜张灯结彩,烟花怒放的喜庆景象。 3、这首词的下阕写了元宵佳节哪两种人? 一是写盛妆的贵族女子。 二是写作者心中关切的“那人”。 4、“宝马雕车香满路”“笑语盈盈暗香去。”用了那些感官系统?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简要分析。 ①、“香”“暗香”均是借体香来指代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争相去看灯、戏耍的女子, ②、这样写含蓄而又生动,这些女子的欢闹与下文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人”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后者的可贵。 嗅觉描写、借代的手法。 5、从哪些方面来写这两种人?表现了她们各自怎样的特点? 写贵族女子,三个方面进行: ①、她们的装饰,表现她们妆扮的华贵和高贵的身份。 ②、写她们的情态,用“笑语盈盈”表现她们节日之欢。 ③、写她们遗香满路。通过这些描写,进一步具体表现元宵佳节的繁华热闹。 写心中关切的“那人”: ①、既没写她的服饰,也没有写她的表情,只写环境,一个僻静的角落。 ②、可以想象到她的表情,在灯火阑珊之处看到她的身影,感受到她的品性。但我们可以想象到她的表情,感受到她的品性,作者就是要表现她的自甘淡泊,不同流俗。 6、既然主角是“那人”,文章却用十三句中的九句来写景,写别的喜欢热闹的女子,对于写主角有什么作用和好处吗? ①、上片渲染元宵节灯火辉煌,车水马龙,一片繁华热闹景象。 反衬手法:越写灯火热闹,越见“那人”处境的寂寞与孤独。 ②、下片开头,又描绘观灯女子的盛装艳服,笑语欢快的情景。 反衬手法:她们越高兴,笑语欢快,就越见“那人”的脱俗与淡泊。 写景写人都是为了反衬女主人公,是为了加强突出主要人物的形象。(而灯火场景,对那些“笑语盈盈”的观灯妇女来说,是正衬。) 7、作者描写了元宵节那些场景? ①、元夕之夜张灯结彩、烟花怒放的热闹之景 ②、元夕之夜游人出行,车水马龙的繁华之景 ③、元夕之夜灯火辉煌、歌舞繁盛的狂欢之景 ④、元夕之夜贵族女子盛装打扮,快乐出行的欢乐之景 ⑤、元夕之夜“那人”于灯火黯淡处独立之景 上片:热闹的元夕之景 下片:两种不同的元夕之人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 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富贵人家出游 灯火璀璨 欢闹场面 上阕:极写花灯满眼,乐声盈耳的元夕盛况。 点拨拓展: 23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富家女子的观灯情态 所寻觅的意中人 下阕:万人丛中寻觅意中人。 24 小结: 《青玉案 元夕》是古代词作中描写“上元佳节”主题的佳作。整首词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上阕描绘了花灯璀璨、乐声悠扬的元夕盛况,犹如一幅繁华热闹的画卷。而下阕则以寻找孤高女子为中心,透过灯火阑珊的细节,展现了她的独特魅力,这样的描写方式构思精妙,语言精致,含蓄婉转,余味无穷。词人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 当堂检测: 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第三境,则取自于辛弃疾的《青玉案 元夕》中的一句, 即: 2.《青玉案 元夕》中_ _ _ 用比喻的手法写出十五之夜焰火乍放后缤纷如落雨的美丽景象。 3.《青玉案 元夕》中写出女子盛装观灯情态的句子是: _ _. 4.《青玉案 元夕》中_ _ _ 生动地展现了元宵整夜百乐齐鸣、花灯炫目的热闹景象。 5.《青玉案 元夕》中用_一句写车水马龙、人潮拥挤的观灯盛况。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宝马雕车香满路 布置作业: 必做:背诵、默写这首诗。 选做:预习《贺新郎》 $$
相关资源
示范课
由于学科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 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学科网,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