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试题-云顶国际集团
2024-06-14
|
2份
|
14页
|
31人阅读
|
0人下载
河南思而行文化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河南省三甲名校高考押题卷(二)(ssyzx-2)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就故事的传播图式做分析,良好的传播效果是讲述者和听讲者共同完成的。讲述者发出信息后,接受者需要“获取或接收→过滤→整合→重构→认同或拒斥”五个环节,才能实现完整的传播过程。从故事的信息来源来说,“获取或接收”表现为主动与被动的差别,这对传播效果是有影响的;“过滤”是接受者以自己的认知结构和价值体系对故事信息进行筛选的过程,共同或共通的价值系统是实现有效传播的前提,如果故事与接受者的认知结构和价值体系相去甚远,那么这些信息很容易被过滤掉;“整合”是接受者对新获得的故事信息,与其已掌握的原有对象的故事信息进行“拼接”的过程;“重构”则是新旧故事拼接后,对于新旧故事信息中的矛盾等部分给予合乎逻辑的解释,并形成关于对象的“新故事”;最后是“认同或拒斥”,如果说“重构”是对故事对象的事实判断,“认同或拒斥”则是与故事传播实际效果直接相关的价值判断。以上只是学理上的划分,实际认知过程中是很难分开的。以此传播图式观照讲述中国故事的实践。我们发现讲述中国故事的实际效果与预期存在较大差距,其中有主客观的因素。首先,有我们囿于自身体系“自说自话”的原因。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有效的沟通作保障,但中国和西方长期处于不同的话语体系之中,双方的概念、范畴和表述缺乏充分有效的融通和对接。我们有时未能以一种外部世界可以理解的方式进行沟通。但实践证明,往往是那些基于共通价值观念的交流效果较好,而抽象突兀的宣传其效果常常大打折扣。例如,以往国内关于中国发展道路的特殊主义观点过于夸大中国独特的特色,忽略中国故事所蕴含的普遍性价值,弄得西方世界无所适从。实际上,中国的发展模式是一条更具普遍性而非特殊性的道路。中国发展道路中的特殊性是建立在普遍性基础之上的特殊性。我们要讲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也是一条符合人类未来发展需要的道路。此外,当代国际传播形势日趋复杂,也是无法忽视的原因。西方一些人秉持冷战思维,将发展中的中国所具有的复杂性,肆意渲染甚至歪曲,蓄意制造关于中国的负面刻板印象。一些西方媒体更是偏执地把中国宣传成“国际秩序的挑战者”。而且,美英等西方传媒具有全球传播的强大影响力。目前各国传媒报道中国主要引用的新闻稿多来自美联社等媒体。中国新华社规模现已是世界第一,但在国际传播体系中目前还无法与国际主要媒体抗衡。(摘编自徐占忱《讲好中国故事的现实困难与破解之策》)材料二:首先,讲述主体(谁讲故事)要摆脱“做了再说”的惯性做法,从宣传思维走向故事思维。“做了再说”,即讲述者只能在公共决策、行为等既成事实的基础上根据口径予以解读、传播,不仅存在时间差,也存在叙事差,要么出现信息扭曲的意外,要么带有照本宣科的生硬,其公信力和感染力往往流于破碎。而故事思维应有的做法是将“讲故事”前置,预设故事的“脚本”,对“如何做”和“如何说”统筹安排、协同推进。在全球话语体系中,对“讲什么”“怎么讲”要有不断审视的自觉,深刻把握全球形势,顺应国际主流舆论的变局,转换话语方式。其次,从接受主体(谁听故事)来看,我们存在缺乏省思的战略失误。以往我们不够自信,太在乎西方,尤其是以欧美为中心的西方精英群体和意见领袖。但他们常常是对中国成见最深、对抗性解读最为强烈的受众群体。因此,我们要调整方向,不囿于“影响有影响力的人”,而把战略重点从前者向“发展中国家”“西方国家中的草根群体”转移。后者在发展诉求和利益点上与中国更接近,他们对中国故事有更多共鸣。(摘编自李成《把握两个主体,讲好中国故事》)材料三:故事化沟通是传递信息最有力的形式。在对外宣传中,人们或许会排斥观点,但绝不会拒绝好的故事。中国有着丰富的故事资源,但并非所有故事都能够展示最真实的中国,并非所有元素都能够转化为向世界讲述中国的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在内容维度上要聚焦于大叙事——中叙事——小叙事三个叙述层次。大叙事是指在时代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具有合法化功能的宏大叙事,多从国家命运、民族前途等角度出发,包括现代中国实现五个现代化的发展故事等;中叙事是指讲述中国城市、乡村发展等故事;而小叙事是指着眼于日常生活化的微观叙事,多从人伦、人性等角度出发,讲述中国老百姓美好生活的故事。只有从宏观到中观、微观,从政府到组织、个体,从精英到草根,形成多元并存的叙事格局,才能向世界讲述全面、立体、真实的中国故事。(摘编自陈先红《建立内容叙事观,讲好中国故事》)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在接受者认知故事的实践中,从最初获取或接受故事信息,直至最后形成对故事的价值判断,这一系列环节是有条不紊的链式过程。b. 国际传播体系发展不平衡,西方传媒掌控国际话语权,部分西方个人对中国成见很深,这都是讲好中国故事所面临的重大客观困难。c. 在形成既定事实之后,再予以宣传,这一做法主动性不足,而又具有时间滞后性。这启示我们应“说了再做”,将“讲故事”前置。d.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明蕴含着悠久而丰富的故事资源,这些内容能天然地成为我们向世界展现中国形象的好故事。 (缘于) (受到)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接受者有自己的认知结构和价值体系) (筛选、过滤)a. (传播过程中的故事信息) (依据 ) (全球形势、国际主流舆论的变局) (具备故事思维的中国故事讲述者) (话语方式) (转换)b. (他们在发展诉求和利益点上与中国接近) (影响力稍弱的国家和民众) (换为) (因为) (中国故事的受众)c. (中国城市、乡村发展等故事) (中国对外宣传的叙事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叙事) (作为) (讲述) d. 3. 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材料一第四段,主要论证了中国的发展模式不仅具有独特性,更蕴含着人类发展的普遍性价值,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b. 材料二第一段,将宣传思维的做法与故事思维的做法进行直接对比,既有效凸显了作者的论证意图,也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c. 材料二和材料三有一致的写作目的,均是针对“讲好中国故事”的现实要求来阐析解决方略,但二者论述的侧重点并不相同。d. 材料一在行文论述中综观国内外的现实情形,研究视野开阔;而材料三则聚焦于如何结合具体国情讲好中国故事,中心集中。4. 根据材料一、三,下列选项对表格内容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讲述主体 讲述内容 讲述形式 接受主体(西方网友)的评价 李子柒 个人的乡村田园生活 故事化的网络短视频 “生活”“美食”“烹饪”“自然” “中国的白雪公主” “温馨的祖孙情”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中国与世界各国共建“一带一路”十年来取得的丰硕成果 《一带一路上的中国名片》系列纪录片 “全景式” “亲历者的故事” “中国智慧”“人类命运”a. 李子柒视频聚焦于个体生活的微观叙事,《一带一路上的中国名片》属于宏大叙事。这显示我国对外宣传的叙事格局正逐渐多元化。b. “白雪公主”的称誉,代表西方受众对李子柒的认同,隐含着接受者的价值观,这启示讲好故事首要在于迎合接受者的价值体系。c. 李子柒以故事化的短视频来讲述,《一带一路上的中国名片》则融入“亲历者的故事”,均采用便于受众理解的形式来保障沟通的实效。d. 网友对视频中的“祖孙”故事产生共情,可见李子柒视频中体现的基于人类共通情感的亲情关系,是其故事传播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5. 材料一开篇阐析故事的传播图式理论,后文却转而分析影响“讲述中国故事”效果的主观因素,是否显得突兀?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 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画画记第代着冬(苗族)爷爷获得的神奇法力跟那年夏天的大水有关。黄昏时爷爷在河岸捞浮财,看到水面漂过一道黑影,便把它拖上河滩,才发现那是一具木雕菩萨。木雕菩萨仰面躺着,嘴角露出一丝讥笑。爷爷将菩萨丢在那里就回家了。寨子里的老人们坐不住了,纷纷劝爷爷:“救起菩萨却让它风吹雨淋,它难道不来找你麻烦吗?”与那些喜欢按历书行事的老人不同,爷爷常说:“人得顺着生活,就像犁田得顺着牛,而不是跟牛拗劲。”但是这一次,爷爷没能经受住人言的炙烤。整个夏天,他像一只勤快的啄木鸟,在河滩上修一座庙。修好的木房子奇丑无比,如果不是里面稳坐着一个菩萨,定会被人当作没有做成功的两门橱。老人们像鸠占鹊巢的那个鸠,只顾焚香化纸,打躬作揖,把爷爷冷落一旁。爷爷孤独地蹲在河滩上,顺手捡起一块泡石,画电线上的水鸟。等他画完,再抬头,鸟不见了。第一次知道自己拥有把东西画走的神奇法力,爷爷没敢声张,又悄悄画了别的东西,桃子,枇杷,昆虫……爷爷发现,每当他画完,这些东西就不见了踪影。于是他在寨子里宣布这一惊人发现,其轰动程度不亚于当初他救起溺水的菩萨。老人们对此深信不疑,理由是他救了一个菩萨。也有人说,能把我画走,我就信。爷爷说,我画人就相当于杀人,我不会杀人。那年秋天,寨子里来了一个驼背。我常看到他像马戏团的魔术师,训练鸭子一只一只地过公路。几天后,驼背瞅准时机,吹响铁哨,一只鸭子便拍着翅膀撞向一辆汽车。直到第十只鸭子撞向汽车,我才知道他是个骗子。大家纷纷要求爷爷把他画走。虽然爷爷心地善良,可是驼背太坏了,坏了寨子的名声。冒着杀人风险,爷爷天天在家里画驼背。只是板壁上的人不像驼背,更像火柴棍拼出的人形萝卜。一连画好多天,驼背也没被画走。有人认为是爷爷画得不像,也有人认为是驼背法力太强。爷爷一路死缠烂打,一个月后,驼背从我们寨子里消失了。人们开始流传爷爷已经打破不画人的禁忌。没多久,小河对岸的养蜂人像摸夜路的人见到灯盏,欢天喜地地提着蜂蜜来到我们家,要求爷爷把打鱼人画走。打鱼人是初秋时节来到我们寨子的。他是年轻而漂亮的男子,如同刚出窑的精美瓷器。他又像牵丝的蜘蛛,不断地在河流上下网。我常看见养蜂人的女儿从打鱼人手里接过野花,还跟他一起品尝鱼汤。田野上的野棉花全部开了,大片紫红色的花瓣像从地下窜出的火苗,在草丛里摇曳,颤抖,升腾,燃烧。有一天,打鱼人来到养蜂人的院坝,向养蜂人的女儿求婚。养蜂人悲怆地说,天老爷呀,这是啥世道哇?一个居无定所的流浪汉也想当我女婿。正当养蜂人无计可施,爷爷的奇异本领让他看到希望。爷爷只吃了一口蜂蜜,就被迷住了。我说,爷爷,你不是说你不愿杀人吗?爷爷说,我没那么大的功力,只是让他短暂地消失一下。爷爷很投入地画画,他画的打鱼人异常丑陋,招风耳,大肚子。吃了养蜂人三罐蜂蜜,也没把打鱼人画走,他很羞愧,只有更努力地画画。当山坳上响起女孩嘤嘤的哭声,人们知道,打鱼人被爷爷画走了。只是村里又来一个吆鸭子的人。我发现,养蜂人的女儿常来到河道上,坐在围栏边跟吆鸭子的年轻人闲聊。可能是说话投机,两人像两只发情的锦鸡叽叽喳喳。只是他长得很不好看,又矮又瘦,养蜂人便放松了警惕。那个黄昏,灰云下面的山坳上,又响起女孩凄凉的哭声,原来吆鸭子的年轻人也走了。在她的哭声后面,是养蜂人的咒骂。几天后,养蜂人强打起精神,又提着蜂蜜来了。养蜂人说,我的傻女儿被人骗了,现在要死要活。求求你,把打鱼人画回来吧,只有他还能让她回心转意。爷爷说,我只会把人画走,没学过把人画回来。养蜂人说,你试试吧,方法应该差不多。这一次,爷爷心甘情愿无偿地帮助养蜂人。一个又一个像嫩黄瓜般大小的小人不断从板壁上冒出来,排着整齐的队列,往远处迁徙。看着爷爷废寝忘食的样子,我总担心他把事情搞反了,会不会把打鱼人越画越远?冬天还没过去,瑞雪降临了,打鱼人果然回来了,还用两副锣鼓,四支唢呐,吹吹打打地把养蜂人的女儿娶回老家。养蜂人高兴得合不拢嘴,用了三十箱蜜蜂做陪嫁。至于那个吆鸭子的年轻人——那个骗子,养蜂人说一辈子不想见他,爷爷心领神会。春风荡漾,河面又响起嘎嘎的鸭叫。爷爷气冲冲地来到河边,说,我画你那么久,你还敢再回来?吆鸭子的人说,我只是按照她和打鱼人的要求,合伙演了一出好戏。爷爷说,你这个骗子,养蜂人会揍你的。年轻人说,那怎么办?爷爷说,我得再把你画走。无数火柴棍般的小人又源源不断地呈现在木板上。养蜂人一路追赶花期,迟迟没回,吆鸭子的年轻人心安理得地把鸭子放进梯田啄食泥鳅。等到梯田栽上秧苗,不能再放鸭子了,他才被爷爷画走了。吆鸭子的年轻人离开那天,爷爷站在河道上,脸上露出只有功成名就的人才会绽放的舒展笑意。身后的小房子里,那个原本嘴角挂满讥笑的木雕菩萨经过一段时间干燥,表情顺眼多了。看上去,它像被爷爷荒诞不经的法力逗笑了一般。(选自《新华文摘》2018年18期, 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寨子里的老人十分相信爷爷拥有神奇的法力,源自他们对菩萨的力量深信不疑。b.用鸭子碰瓷的驼背和吆鸭子的人都有欺骗的行为,也都是爷爷一直憎恨的对象。c.养蜂人求爷爷把人画走又求爷爷把人画回来,矛盾行为的背后有着一致的动机。d.盛开的野棉花不仅体现了乡村风光的明媚秀丽,也暗示着美好爱情的潜滋暗长。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不交代爷爷、老人们的姓名,对养蜂人、打鱼人、吆鸭子的人也均以职业指称,有意通过他们折射乡村的芸芸众生。b.“我”作为故事的讲述者,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使故事连贯自然;同时孩童视角也使得故事有一种纯真质朴的韵味。c.小说先设置悬念,后面再通过吆鸭子的人之口,揭示之前的事件原来是三个年轻人合伙演的一出好戏,使悬念得以解开。d.小说中爷爷的神奇法力与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中的“失眠症”都显得荒诞不经,也都成为一种承载批判意义的象征。8.小说开头与结尾两次写木雕菩萨的笑,表达的意味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5分)9.爷爷“画画”的情节虽再三重复却不单调乏味,虽扑朔迷离却又寓意明确。请你结合文本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 5 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凡兵,不攻无过之城,不杀无罪之人。夫杀人之父兄,利人之货财,臣妾人之子女,此皆盗也。故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兵之所加者,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士大夫不离其官府,由其武议在于一人,故兵不血刃而天下亲焉。武王伐纣,师渡盟津,死士三百,战士三万。纣之陈亿万,蜚廉、恶来,身先戟斧,陈开百里。武王不罢士民,兵不血刃,而克商诛纣。无祥异也,人事修不修而然也。(节选自《尉缭子·武议》)材料二:传语称:“纣力能索铁伸钩,抚梁易柱。”言其多力也。“蜚廉、恶来之徒,并幸宠。”言好技力之主致技力之士也。或言“武王伐纣,兵不血刃。”夫以索铁伸钩之力,辅以蜚廉、恶来之徒,与周军相当,武王德虽盛不能夺纣素所厚之心纣虽恶亦不失所与同行之意。虽为武王所擒,时亦宜杀伤十百人。今言“不血刃”,非纣多力之效,蜚廉、恶来助纣之验也。案武王之符瑞,不过高祖。武王有白鱼、赤乌之佑,高祖有断大蛇、老妪哭于道之瑞。武王有八百诸侯之助,高祖有天下义兵之佐;天下畔秦,宜多于纣。高祖伐秦,还破项羽,战场流血,暴尸万数,失军亡众,几死一再,然后得天下,用兵苦,诛乱剧。独云周兵不血刃,非其实也。言其易,可也;言不血刃,增之也。凡天下之事,不可增损,考察前后,效验自列,是非之实有所定矣。世称纣力能索铁伸钩,又称武王伐之兵不血刃。夫以索铁伸钩之力当人,则是孟贲、夏育之匹也;以不血刃之德取人,则是三皇、五帝之属也。以索铁之力,不宜受服;以不血刃之德,不宜顿兵。今称纣力,则武王德贬,誉武王,则纣力少。索铁、不血刃,不得两立;殷、周之称,不得二全。不得二全,则必一非。(节选自《论衡·语增篇》)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武王德a虽盛b不能夺c纣d素所厚之心e纣虽恶f亦不失g所与h同行之意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加,指增加,与《劝学》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中“加”意思不同。b.幸,指被君王宠信,与《六国论》“洎牧以谗诛”中“诛”用法相同。c.其实,指它的实际,与“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中“其实”意思相同。d.当,意思是“抵挡”,与成语 “首当其冲”中的“当”的意思不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认为,用兵不是为盗,目的只在于惩罚祸首一人而不伤害无辜,兵不血刃就能赢得天下人的亲附。武王伐纣就是如此。b.传言纣王力大无比,又宠信蜚廉、恶来等猛士。材料二推断,商周对战之时,即便纣王被擒住,武王也不能做到“不血刃”。c.材料二认为事情不能随意夸大,仔细考察,真相才会得到判定。纣王力大无穷与武王兵不血刃不能同时成立,必有一个说法错误。d.材料一以武王商纣力量悬殊却能轻易克敌的事例,论证了修行人事的重要性;材料二则通过具体分析推断,否定了这一观点。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故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2)今称纣力,则武王德贬;誉武王,则纣力少。14.请根据材料二第2段,用自己的话将下面的推理过程补充完整。(3分)前提:(1)相比武王,高祖的祥瑞更加明显;(2) 相比武王, ① ;(3) 即便如此, ② 。推断: ③ 。(二)古代诗歌阅读 (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剑州道中见桃李盛开而梅花犹有存者 唐 庚桃花能红李能白,春深何处无颜色。不应尚有数枝梅,可是东君①苦留客。向来开处当严冬,桃李未在交游中。即今已是丈人行,肯与年少争春风?[注]①东君:指司春之神。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生动描绘了桃李花开之绚烂,第二句又进一步表现桃李花开之盛大。b.“不应”承接前句“春深”构成语意的转折,“尚有”又强化这种意味。c.因为一直在寒冷的冬天开放,所以与桃李甚少往来,对此梅花深感遗憾。d.梅花与桃李象征着不同之人,而诗人对梅花的理解,含有以梅自喻之意。16.罗大经的《鹤林玉露》记载,当朝权贵见此诗,“恶其自尊”,遂将唐庚贬黜。诗中哪些地方体现唐庚“自尊”之意?请结合诗歌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阿房宫赋》中“________”和“________ ”两句,用比喻描绘长桥之雄伟和复道之绚丽。(2)《离骚(节选)》中写兼具“内美”与 “修能”的诗人报国尽忠心切,唯恐时不我待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3)面对着滚滚向前的流水,光阴转换、岁月沧桑之感油然而生,小刚情不自禁吟诵古人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 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美在任何的地方,即使是古老的城外,一个轮船码头的上面。等船,在划子上,在暮秋夜里九点钟的时候。有一点冷的风。天,与江,都暗了;不过,仔细地看去,江水还( ① )着黄色。中间所 ( ② )着的一条深黑,那是江的南岸。岸上的房屋是一排黑的轮廓。一条趸船在四五丈以外的地点。模糊的电灯,平时令人不快的,在这时候,在这条趸船上,反而,不仅是悦目,简直是美了。在它的光围下面,聚集着一些人形的轮廓。不过,并听不见人声,像这条划子上这样。忽然间,在前面江心里,有一些黝黯的帆船顺流而下,没有声音,像一些巨大的鸟。一个商埠旁边的清晨。几大片鱼鳞般的云 ( ③ )在浅碧的天空里。山岭 ( ④ )着古铜色的衣,褶痕是大有画意的。水汽腾上有两尺多高。有几只肥大的鸥鸟,它们,在阳光之内,暂时地闪白。月亮是在左舷的这边。颜色十分清润的,是远洲上的列树,水平线上的帆船。江水由船边的黄到中心的铁青到岸边的银灰色。有几只小轮在喷吐着煤烟:在烟囱的端际,它是黑色;在船影里来,淡青,米色,苍白;在斜映着的阳光里,棕黄。清晨时候的江行是彩色的。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文字,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 ①飘 ②横 ③布 ④披 b. ①浮 ②横 ③粘 ④披c. ①飘 ②画 ③布 ④裹 d. ①浮 ②画 ③粘 ④裹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美在古老的城外,一个轮船码头的上面,乃至任何的地方”,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4分)20.文中画横线的部分“黄”“青”两字后面都可以加逗号,作者却有意不加,为什么?(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在“两小儿辩日”的故事中,关于太阳是早晨更近还是中午更近,两小儿各执一词,使得孔子“不能决也”。今天我们从科学角度来分析。一小儿是 ① 推断太阳远近,并不可靠。太阳升起时,以树木、房屋和一小角天空为背景,背景之小可衬托出太阳之大;加上天空较暗,也使得太阳看上去要大一点。到了中午,太阳以辽阔的天空为背景,就显得小了。另一小儿则是根据体感的凉热来推断,同样不可靠。 ②____,直射热量比较高,所以人们觉得热,而早晨太阳斜射大地,加上夜里地面热量已消散,所以人们觉得凉快。那么,太阳到底什么时候离观测者更近?可以肯定的是,观测者在地球上的位置会影响测算结果;而地球自转的同时也在公转,会使得观测者与太阳的距离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科学家经过多次精确测算最终得出的结论,可大致表述为:在同一观测点,有些时期太阳早晨比中午更近, ③ ,情况不能一概而论。21.下列句子中的“肯定”和文中加点的“肯定”,含义相同的一项(3分)a.由于难以肯定,所以我较为相信,开始是六先令,后来是七先令。b.她猜测同桌的那只铅笔盒来自遥远的大城市,而价钱肯定非同寻常。c.衷心感谢评委会对我在发现青蒿素及其治疗功效等方面贡献的肯定。d.“修辞立其诚”,这句话虽是两千年以前讲的,现在仍应加以肯定。2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四、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要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试题 第 1 页 共 12 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省三甲名校高考押题卷(二)(ssyzx-2)语文答案1. b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是有条不紊的链式过程”错误。由“如果故事与接受者的认知结构和价值体系相去甚远,那么这些信息很容易被过滤掉”“以上只是学理上的划分,实际认知过程中是很难分开的”可知,故事的传播图式不符合有条不紊的链式过程的特征。c.“这启示我们应‘说了再做’”错误。由材料二第一段内容可知,原文只是讲了“做了再说”的特点及局限性以及故事思维应有的做法,肯定“讲述主体(谁讲故事)要摆脱‘做了再说’的惯性做法,从宣传思维走向故事思维”,但不等同于说应“说了再做”。d.“这些内容能天然地成为……”错误。由材料三“中国有着丰富的故事资源,但并非所有故事都能够展示最真实的中国,并非所有元素都能够转化为向世界讲述中国的好故事”可知,要成为我们向世界展现中国形象的好故事,需要努力建立内容叙事观。2. a/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全球形势、国际主流舆论的变局”于文无据。c.图示显示的中国故事的受众“换为”影响力稍弱的国家和民众,这一内容错误。由“因此,我们要调整方向,不囿于‘影响有影响力的人’”可知,对于受众,并不排除“影响有影响力的人”,原文是建议向“发展中国家”“西方国家中的草根群体”转移战略重点,“换为”表意失当。3. a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主要论证了中国的发展模式不仅具有独特性,更蕴含着人类发展的普遍性价值,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错误。根据材料一第四段“例如”可知,第四段是作为事例,说明上段观点的,印证的是第三段的“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有效的沟通作保障,但中国和西方长期处于不同的话语体系之中,双方的概念、范畴和表述缺乏充分有效的融通和对接”。 4. b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表格内容的能力。b.“这启示讲好故事首要在于迎合接受者的价值体系”错误。由材料一提到讲好中国故事“往往是那些基于共通价值观念的交流效果较好”材料三提到“讲好中国故事,在内容维度上要聚焦于大叙事——中叙事——小叙事三个叙述层次”,向世界讲述全面、立体、真实的中国故事,都不是迎合接受者的价值体系。5. 不突兀。①故事的传播图式是从理论角度展示完整的传播过程,客观说明良好的传播效果是讲述者和听讲者共同完成的这一特点。②后文分析影响“讲述中国故事”效果的主观因素,是从实践角度说明讲述中国故事的实际效果与预期存在较大差距,有效的沟通要基于共通价值观念的交流。③后文是对前文传播图式的认识的丰富和补充,二者相辅相成,共同阐释了讲好中国故事的现实困难与破解之策。6.b b选项错在“都是爷爷一直憎恨的对象”。①爷爷恨不恨驼背——恨,原文为证:虽然爷爷心地善良,可是驼背太坏了,坏了寨子的名声。冒着杀人风险...爷爷一路死缠烂打。这么善良的爷爷,都冒着杀人的风险也要死缠烂打,多恨啊!②爷爷恨不恨吆鸭子的人——不恨,原文为证:爷爷说,你这个骗子,养蜂人会揍你的。年轻人说,那怎么办?爷爷说,我得再把你画走。爷爷想把他画走是因为怕养蜂人揍他,吆鸭子的人走了爷爷舒展笑意这哪里是恨啊!7.d d选项错在“都成为一种承载批判意义的象征”,爷爷的神奇法力不是批判而是赞美,赞美心地善良的人,赞美和肯定“人要顺着生活”的生活哲学。a.不交代具体姓名是化实为虚,是群体浓缩,是符号化。b.我的作用(对标《祝福》),孩童视角(对标《小城三月》)c.规范性考试中设悬必有解悬。8.参考答案:①开头:笑中带有讽刺的意味,预见到爷爷本想发财却摊上麻烦。②结尾:笑中带有开心的意味,为爷爷施展法力的滑稽表现感到好笑,也为爷爷施展法力迎来的圆满结局感到欣慰。(第1点2分,第2点3分,共5分。)9.参考答案:①作者写爷爷画了许多不同的对象,但每次画画,爷爷的动机不同,心理活动各异;作者描写爷爷糟糕的画技以及贪吃的心态时,语言诙谐有趣。②作者故意不点明爷爷是否真的拥有法力,留下悬念;但有意通过爷爷“画画”的故事,赞扬心地善良的人们,也肯定“人要顺着生活”的生活哲学。(每点3分,共6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10.bef 意为“周武王道德虽受称赞,也不能征服一向受纣王厚爱的人的心,纣王即使被咒骂,也不会失去跟他操行相同的人的心。”11. a a.原文中的“加”译为施加、强加;b.用法相同表现在“被动用法”;d.“首当其冲”的当译位“面对着”。12. d d选项错在“否定这一观点”,这一观点应该指代选项前文的“修行人事的重要性”,错误,两则材料争议的问题是“兵不血刃”的成立与否问题。13.(1)所以用兵,是用来讨伐暴乱之人、禁止不义行为的。(兵,所以,2分,大意2分,共4分。)(2)如今称赞纣的力气(大),那么武王的道德就被贬低了;称誉武王(的道德),那么纣王的力气就被小看了。(贬,少,2分,大意2分,共4分。)14.参考答案:①高祖的实力更为雄厚;②高祖付出惨重代价才打败秦国;③武王不可能兵不血刃就打败纣王(或:武王也要付出惨重代价才能打败纣王)(每点1分,共3分。)15.c 这个题可用选项分析排除法:①15c——深感遗憾②15d——以梅自喻③t16——恶其自尊。三个信息中②和③是一致的——“自喻和自尊”,那只有①与其他矛盾16.参考答案:①梅花在桃李花开之时开放,显得不合时宜,暗示诗人也是一个不合于俗的君子。②向来梅花只在严冬开放,不会与桃花来往,暗示诗人孤芳自赏,不愿与小人交往。③梅花身为长辈,不屑与桃李争艳,暗示自己也不屑与小人争权,对得势小人有轻蔑之意。(答出其中两点即可,6分。)17.参考答案:(1)未云何龙,不霁何虹(2)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3)示例1: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示例2: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示例3: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示例4: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示例5: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示例6: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示例7: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示例8: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示例9: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示例10: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每空1分,共6分。)18.b 水浮、横岸、云粘、披衣19.参考答案:①原句更能突出观察的立足点是“轮船码头的上面”。②原句将镜头由远逐渐拉近,更具有画面感、空间感。(①也可以答成:原表达以“轮船码头的上面”结尾,与下一段开头“等船”衔接得更加紧密。每点2分,共4分。)20.参考答案:这是因为:句子不加逗号,语气更连贯、更顺畅,更能摹绘出江面上几种色彩紧密相连的情景。(共4分)21.a a和原文的“肯定”均为确定。b.有把握;无疑;有信心;c和d,是对事物持有的确认的或赞成的态度。22.参考答案:①根据太阳的大小/根据视觉上的大小;②中午太阳直射大地;③有些时期则相反/有些时期比中午更远(每点2分,共6分)23.审题指导:这是一道漫画类材料作文题。材料给出了一则名为《何必如此》的漫画,漫画借助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形象,以失子的祥林嫂到处呼喊寻找阿毛的过程,暗喻了当下身处媒介时代的广大网民,正如阿毛一般,陷入小视频、网络游戏、网络文学、明星八卦等等海量信息,反而失去自我的可怕状况。如今,多种传播媒介并存,特别是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代青少年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青年通过网络便捷地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使青年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改变;但飞速传播、良莠不齐的海量信息,也让不少缺乏辨识力的青少年误入歧途。由此可见,本次作文其实意在引发青少年思考:身处多种传播媒介并存的信息时代,我们该如何面对海量信息,该如何正确筛选并利用呢?对此,毫无疑问,我们应当想到“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面对纷繁复杂的海量信息,青年应有辨识信息的意识与能力,能够分辨各种媒介信息的真伪,去伪存真,为我所用。写作时,要辩证地分析问题,要在肯定海量信息对人类生活、工作的正面作用的前提下,来分析其带来的挑战。首先,可以指出挑战的具体表现;然后,深挖产生的原因;进而,指出其关键原因还在于人,海量信息只是工具,让它有利还是有害,关键看人们怎样利用它;最终,可以指出化解之道,青少年们应该提高信息素养,健康使用数字设备,发展多元兴趣和技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只有如此,他们才能更好地适应这个快速发展的数字化世界,成为信息时代的积极参与者和引领者。在论据的选择上,可以选择更具有现实意义的论据,着眼于社会热点话题,如日本核辐射废水排海事件使得不少人轻信“盐荒”等谣言,大量囤积食盐以致人心惶惶等,以其危害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使文章更具有现实意义。立意:1.青年人急需培养良好的媒介素养。2.用理智和冷静去面对如潮的信息。3.去伪存真,提高辨别信息的能力。附:文言文翻译材料一:凡是用兵,不要进攻没有过错的国家,不要杀害无辜的人民。杀害别人的父兄,掠夺别人的财物,奴役别人的子女,这都是强盗行径。所以用兵的目的,是用来平定暴乱、制止不义行为的。军队讨伐的国家,要使农民不离开他们的土地,商人不离开他们的店铺,官吏不离开他们的官府,因为用兵的目的只在于惩罚祸首一人,所以兵器不用沾染鲜血就可得到天下的拥护。 武王讨伐商纣,军队在盟津渡河,指挥三百敢死之士,三万士兵。商纣陈兵亿万,又有蜚廉、恶来这些勇将,身先士卒,不避戟斧,军队绵延百里。武王并没有使士卒疲劳,也没有经过激烈的战斗,就打败了商军,诛灭了纣王。没有什么吉凶灾祥预兆,是否修明德行使他这样。材料二:社会上流传的话说,纣王力能把铁条拧成绳,把铁钩拉直,偷梁换柱,这是说他力大。蜚廉、恶来这类人,都受到宠幸,说有好本领好力气的君主才能招来有本领有力气的人。有的人说周武王伐纣,兵器的锋刃上没有沾血就取得了胜利。以纣能把铁条拧成绳把铁钩拉直的力气,再有蜚廉、恶来这类人辅佐,跟周军对敌,周武王道德虽受称赞,也不能征服一向受纣王厚爱的人的心,纣王即使被咒骂,也不会失去跟他操行相同的人的心,虽然他被周武王捉住,当时也应当杀伤几十上百个人。如今说武王“不血刃”,这不是纣王力大的结果,蜚廉、恶来帮助纣王的证明。考察周武王吉祥的征兆超不过汉高祖。武王有白鱼、赤乌鸦的吉兆,高祖有斩断大蛇,老妇人在路上哭诉的吉兆。武王有八百诸侯的帮助,高祖有天下义兵的支持。天下背叛秦的,应该比背叛殷商的多。高祖讨伐秦朝,又回头来打败项羽,战场上流满鲜血,横尸以万计,军队散失士兵伤亡惨重,自己多次几乎死掉,然后才得到天下,可见作战艰苦,讨伐叛乱激烈。可是却偏偏要说周武王连兵器上都没有沾血就取得胜利,这不是事实。说他很轻易地打败纣,是可能的;要说是“兵不血刃”,就过分夸大了。大凡天下的事情,不能夸大与缩小,要考察它的前前后后,其真相就会自然表现出来,而是非的真实情况就能判定。社会上称纣的力气能绞铁条成绳把铁钩拉直,又讲武王伐纣,兵不血刃。以绞铁条成绳把铁钩拉直的力量去抵挡敌人,那是孟贲、夏育同等的人;以兵不血刃的道德战胜敌人,那是三皇、五帝一类的人。以绞铁条成绳的力量,是不应该被制服的;以兵不血刃的道德,是不应该使用武力的。如今称赞纣的力气大,那么武王的道德就被贬低了;称誉武王的道德,那么纣王的力气就被小看了。纣王力大能把铁条拧成绳与武王兵不血刃,这两种说法不能同时成立;赞美纣王力大与赞美武王德高,这两种说法不可能都对。两种说法不能都对,那么肯定有一个不对。 (1)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相关资源
示范课
由于学科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 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学科网,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