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面对面】2023-云顶国际集团
2024-06-14
|
2份
|
14页
|
30人阅读
|
0人下载
河南思而行文化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2023—2024学年下期高一开学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0.5mm黑色笔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一部中华工匠史就是一部中华工匠的精神史诗。中华工匠不仅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也给世界留下了宝贵的精神品格。夏朝时就用“正”来为工匠官职命名,如车正、陶正、木正等,显示出中华工匠精神品格的本源属性。“正”为王室官职,乃“规范、标准”之意,其内涵及行为指向守正。工正精神铸成了早期中华匠人守正的精神品格。周代六官体系中,工官之冬官乃为司空。所谓“司”,即“管理”之义,表现了工官对国家事务的承担与掌管;所谓“司空”,含有“闭藏”“空无”之义,工官的信条与宗旨是藏富于民,反映出工官以民为本的精神品格。周代工匠在司空制度体系下逐渐形成属于时代的工匠精神,即民本精神。汉代,政府改“司空”为“少府”,以统管国家物资调配、器物生产以及山川田赋等。“少府”沿袭了“司空”的精神追求,它不仅有较强的中央集权性质,还体现了国家对工官的政治立场以及民本态度。在文化鼎新发展的汉代,工匠“争芳斗艳”,如将作大匠萧何、长安“机关达人”丁缓、地动仪发明者张衡等。汉代诞生了近乎后世所有的工匠行业、部门与手艺品类,也孕育出具有民本特色的汉代工匠精神品格。唐时期,以工部制度为前提,以劳动人民的创造为依托,产生了与时代相适应的工匠精神。大唐的文化气象建立在辉煌的物质文明基础之上,唐三彩、唐金银器、唐刀、唐镜等折射出唐代工匠精神的光芒。唐物的定名也蕴含着丰富的时代信息,如“库路真”漆器显示了中国南北文化的交融态势。李皋发明“车轮船”体现了唐代交通运输工具的革新,雕漆与金银平脱的创新发展显示出唐代工匠技术的进步。显然,唐代工匠的创新精神品格使得工匠文化走向历史新高,标定唐代工匠精神的新方向。在国家统一和文化大融合中,唐代工匠在诸多领域展现了创新精神,彰显出唐代国家制度对工匠精神品格的涵养与推动。宋代,中华工匠开创了转型时代的新精神品格。活字印刷、航海罗盘、火药等得到发明和应用,涌现出成千上万的中华名匠,共同锤炼出独特的宋代工匠精神品格。当然,他们也没有丢掉传统工匠一如既往的创新精神。譬如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毕昇,在宋刻雕版一片繁华中窥见“死板”的缺陷,开始进行“活板”试验,最后改进了雕版印刷工艺,展现了宋代工匠的创新精神。总体来看,宋代工匠精神已经向理性精神和美学精神迈进,这无疑是中华工匠精神品格走向成熟的显著标志。明清时期,在工部制度的推动下,中华工匠精神出现了垂范后世的品格典范——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伴随明代社会发展以及国家对工匠制度的不断调整,工匠群体的处境也在不断变化。明早期的工匠制度主要承袭元代,工匠群体以世袭匠户为主,处境极其困苦;明中期国家对工匠制度有所调整,工匠群体以轮班匠、住坐匠和军匠为主,工匠处境略有改善;明晚期的工匠制度较为松散,工匠的处境较为宽松,工匠群体中文人突起,大量文人参与工匠造物活动,由此铸就了具有世界影响的明式工匠精神的人文品格,形成了中华工匠精神的人文精神典范。明代工匠精神的人文传统具有历史进步性,能够主动适应日常化和人文化社会的发展需要,诞生了漆工黄大成、木工蒯祥、瓷工童宾、军匠杨埙、雕工鲍天成等一大批具有人文精神追求的出色工匠,他们的作品展示出明代工匠精神至善的人文化美学倾向。至明清之际,顾炎武、王夫之、魏源等一大批思想家大力提倡致用实学,崇尚求真的科学精神。在此背景下,清代的工匠也在造物中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不断淬炼出求真的科学精神,出现了罗盘匠吴鲁衡、针神沈寿、发明家黄履庄等一大批中华名匠。他们在创新实践中不断追求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共同铸就了中华工匠的精神品格。“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有多少独具匠心的中华瑰宝,就有多少不可磨灭的精神传承。中华工匠精神根于工正,立于司空,臻于工部。中华工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承载者、实现者、体现者,他们的精神品格是中华民族精神品格的重要体现。(摘编自潘天波《中华工匠精神品格》)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车正”“陶正”“木正”是我国古时候的官职名称,其中“正”是“规范、标准”的意思,它是我国工匠精神品格的源头。b.唐朝的器物命名蕴含丰富的时代信息,人们可从“库路真”这种漆器的命名中看出当时我国南北文化的交融态势。c.宋代是我国工匠精神品格的转型时期,所形成的新精神品格促使宋代出现大量名匠,如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毕昇。d.在众多思想家提倡致用实学、崇尚求真的科学精神这一背景下,清代的工匠们也与时俱进,形成了新的精神品格。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代的工匠行业、部门和手艺品类齐全,几乎和后世没有区别,这说明我国工匠精神品格的发展在汉代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b.在明代后期,如果工匠的困苦处境没有得到改善,没有大量文人加入到工匠队伍,也许就不能形成明代工匠精神的人文品格。c.罗盘匠吴鲁衡、针神沈寿、发明家黄履庄等中华工匠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践行者,在他们身上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d.我国工匠精神品格的涵育、发展和我国国家制度的推动密不可分,从工正到司空、少府,再到工部,都推动了工匠精神的发展。3.文本的观点之一是我国工匠具有以民为本的精神品格。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鲸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堵”为“导”,经过13年的奋斗,最终完成了治水大业。b.蔡伦革新造纸工艺,用树皮做造纸原料,开创了近代木浆纸的先河,为造纸业的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途径。c.陆子冈被誉为“治玉圣手”,他一改匠人地位卑微的传统,将自己的名款刻印在玉器上,使匠人的地位得以提升。d.墨子巧妙化解公输盘的攻城战术,使楚王知难而退,放弃了攻打宋国的计划,从而使宋国民众免遭战火涂炭。4.请简要分析本文是如何做到思路清晰的。(4分)5.时代不同,工匠精神却一脉相承。林鸣身上体现了文本中所论及的哪些工匠精神?请根据以下材料和文本内容简要分析。(6分)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建设这座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需要在松软地基上建成世界最长、埋深最大的海底沉管隧道。此前,中国在此领域的技术积累几乎为零。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工程师林鸣在历经两年多艰难攻关后,编写出《外海沉管隧道施工成套技术》,实现了我国相关技术“零”的突破。其中,对于沉管采用半刚性的云顶国际yd的解决方案成了全球首创的结构设计。施工过程中,林鸣有其“合格”的标准,只是他的“合格”标准,比国际最严格的标准还要严苛。沉管隧道中的混凝土浇筑工作,国内最严格的标准允许轴线偏差8毫米,但林鸣将误差控制在3毫米之内;一枚纽扣大小螺栓的增加或取消,林鸣都要经过反复比选、充分计算加以论证……面对赞誉,林鸣把他的成功归于港珠澳大桥的所有建设者。他说,“这座大桥的建设者都是劳模,工程都是工人们一点点完成的。要让工人们感受到对他们的尊重。当他们感觉到这种尊重时,就一定会成为更好的工匠,团队就会形成合力”。(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读山贾平凹在城里待得一久,身子疲倦,心也疲倦了。回一次老家,什么也不去做,什么也不去想,懒懒散散地乐得清静几天。空着无事,就坐在窗前看起山来。山于我是有缘的。但我十分遗憾,从小长在山里,竟为什么没对山有过多少留意?如今半辈子行将而去了,才突然觉得山是这般活泼泼的新鲜。每天都看着,每天都会看出点内容;久而久之,好像面对着一本大书,读得十分地有滋有味了。其实这山来得平常,太黑乱,太粗笨了,浑浑沌沌的。无非是崛起的一堆石头,石上有土,土上长树。树一岁一枯荣,它却不显出再高,也不觉得缩小;早晚一推窗子黑兀兀地就在面前,午后四点,它便将日光逼走,阴影铺了整个村子。但我却不觉得压抑,我说它是憨小子,憨得可恼,更憨得可爱。这么再看看,果然就看出了动人处,那阳面,阴面,一沟,一梁,缓缓陡陡,起起伏伏,似乎是二条偌大的虫,蠕蠕地从远方运动而来了,蓦然就在那里停下,驟然一个节奏的凝固。这个发现,我大惊,才明白:浑浑沌沌原来是在表现着大智,强劲的骚动正寓以屑屑的静寂里啊!于是,我常常捉摸这种内在的力,寻找着其中贯通流动的气势。但我失望了,终未看出什么规律。一个山茆,一个山茆,见得十分平凡,但怎么就足以动目?一个崖头,一个崖头,连连绵绵地起伏,却分明有种精神在团聚着?我这么想了:一切东西都有规律,山则没有;无为而为,难道无规律正是规律吗?最是那方方圆圆的石头生得一任儿自在,滿山遍坡的,或者立着,或者倚着,仄,斜,蹲,卧,各有各的形象,纯以天行,极拙极拙了。拙到极处,却便又雅到了极处。我总是在黎明,在黄昏,在日下,雨中,以我的情绪去静观,它们就有了别样形象,愈看愈像,如此却好。如在屋中听院里拉大锯,那音响假设“嘶,嘶,嘶”,便是“嘶”声,假设“沙,沙,沙”,便是“沙”声。真是不可思议。有趣的是山上的路那么乱!而且没有一条直着,能从山下走到山顶,能从山顶走到山底,常常就莫名其妙地岔开,或者干脆断去了。山上啃草的羊羔总是迷了方向,在石里、树里,时隐时现。我终未解,那短的弯路,看得见它的两头,为什么总感觉不到尽头呢?如果将那弯线儿拉直,或许长了,那一定却是感觉短了呢,因为城里的大街,就给人这种效果。这效果太过直白无趣。我懂了:这就是含蓄、丰富吧!我早早晚晚是要看一阵山上的云雾的:陡然间,那雾就起身了,一团一团,先是那么翻滚,似乎是在滚着雪球。滚着滚着,滿世界白茫茫一片了,偶尔就露出山顶,林木濛蒙地细腻了,温柔了,脉脉地有着情味。接着山根也出来了。但山腰,还是白的,白得空空的。正感叹着,一眨眼,云霧却倏忽散去,从此不知消失在哪里了。我想这不是别的什么,大概这阅历久久的大山们在显示妩媚和灵怪,也说不定。如果是早展,起来看天的四脚高悬,便等著看太阳出来,山顶就腐蚀了一层红色,折身过山梁,光就有了枝角,谷沟里的石石木木,全然淡化去了,隐透出轮廓,倏忽又不复存在,如梦一般,完全的光明和完全的黑暗竟是一样看不清任何东西,使我久久陷入迷惘,至今大惑不解。看得清的,要算是下雨天了。自然那雨来得不要太猛,雨扯细线,就如从丝帘里看过去,山就显得妩妩媚媚。渐渐黑黝起来,黑是泼墨地黑,白却白得光亮,那石的阳处,云的空处,天的阔处,树头的虚是处……一时觉得山是个莹透物了,似乎可以看穿山的那边,有蓄着水的花冠在摇曳,有一只兔子水淋淋地喘着气……很快雨要停了,天朗朗一开,山就像一个点着的灯笼,凸凸凹凹,深深浅浅,就看得清楚;远处是铁青的,中间是黑灰的,近处是碧绿的,看得见的那石头上,一身的苔衣,茸茸的发软发腻,小草在铮泠泠挺着,每一片叶子,像长着一颗眼珠,亮亮地闪光。这时候,漫天的鸟如撕碎纸片地自由,一朵淡淡的云飘在山尖上空了,数它安详。我总恨没有一架飞机,能使我从高空看下去山是什么样子,曾站在房檐看院中的一个土堆,上面甲虫在爬,很觉得有趣,但想从天上看下面的山,一定更有好多妙事了。但我却确实在满月的夜里,趴在地上,仰脸儿上瞧过几次山。那是月亮还没有出来,天是一个昏昏的空白,山便觉得富富态态;候月光上来了,但却十分地小,山便又觉得瘦骨嶙峋了。到底我不能囫囵吞枣道出个山来,只觉得它是个迷,几分说得出,几分意会了则不可说,几分压根儿就说不出。天地自然之中,一定是有无穷的神秘,山的存在,就是给人类的一个窥视吗?我趴在窗口,虽然看不出个彻底,但却入味,往往就不知不觉从家里出来,走到山中去了。我走月也在走,我停月也在停。我坐在一堆乱石之中,聚神凝想,夜露就潮起来了,山风森森,竟几次不知了这山中的石头就是我呢,还是我就是这山中的一块石头?(有改动)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作者身心疲倦,在老家看山时有所思悟,这与《荷塘月色》中作者漫步荷塘寻得宁静有异曲同工之妙。b.作者从小长在山里,以前从没感受到山的新奇和厚重,是因为他对山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留意过,认真读过。c.山路很乱且总感觉不到尽头,作者却感到有趣,这表现出作者飞扬活泼的思绪和不惧困难的强劲生命力量。d.作者从多个角度读山,感悟丰富深刻,但也只能说出几分,还有几分说不出,大自然有无穷奥秘,需要不断去读。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题目“读山”不仅是读山中之景,更是读山代表的哲理。作者以“读山”为切入点,进而推及人生,耐人寻味。b.文中“活泼泼”“黑兀兀”这些词语具有较强的乡土特色,这体现出一个作家的创作风格一般会受到地域的影响。c.文章灵活运用白描与工笔,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凸显了山中物态,彰显了其艺术表现力,使文章读起来不枯燥。d.文章按照时间顺序,从早晨到晚上依次描写了山的多种特点和山中景物的变化,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感受。8.请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4分)9.作者“读山”读出了哪些感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 题文本一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文本二同治四年,福成参督师侯相曾公注幕府事于徐州。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盘曲上,将四十里,经名迹尤著者十数,皆纵览徘徊始去。越南天门,折而东行。又北上为岱顶,即天柱峰也。山之大势,桐城姚姬传先生尝记之。凡今登山,皆姚先生所循道也,僻不当道者俱不往。方余未至南天门时,级道陡耸,巍矗天半。俯视则一线危磴,窈深莫测,目眩神骇,趑趄却顾。屏息释虑,鼓勇复前。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睹,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乃趋岱顶,极目四眺。诸峰起伏环列,相背相依,若拱若蹲。汶水东来,蜿蜒似带。遥睇穹碧,渺若无外。俯视云烟,瞬息变灭。是夕宿碧霞宫。四更后,趋岱顶东之日观峰,候日出。风雨骤至,寒甚,良久雨止。极东红光一缕,横亘凝云之下。俄而璀璨耀目,日轮晃漾,若自地面涌出。体不甚圆,色正赤,可逼视。其上明霞五色,如数百匹锦。顾视女墙,日景甚微,忽又不见。侯相以阴雨竟夕,未观日出,笑曰:“君等识之,天下事未阅历者,不可以臆测;稍艰难者,不可以中阻也。”(薛福成《登泰山记》节选)【注】侯相曾公:曾国藩。10.文本二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一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明年移驻a济宁b以巡阅c河防d纡道e泰安f观g形势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在表述山水方位时,“阳”指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阴”指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泰山之阳”、“其阴”分别指泰山的南面、北面。b.“丁未”“戊申”是干支纪日,薛福成《登泰山记》的“同治四年”是年号纪年,两者都是古人记录时间的方法。c.既望,农历每月十六。农历每月十五日为“望日”,十六日为“既望”。苏轼《赤壁赋》中“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指七月十六日。d.乃趋岱顶中的“乃”字,与《师说》“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小石潭记》“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两句中的“乃”词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泰山”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本一第三段按照时间顺序描写了作者观览日出的情景。行文描摹中,衬以云天、群峰,写出了泰山日出的磅礡气势。b.泰山景色险峻秀丽。薛福成笔下的泰山,山势险峻,道路崎岖,诸峰环抱,形态各异,博大壮美,令人沉醉。c.泰山日出气象万千。薛、姚所写文章在观日写景方面如出一辙,都写了泰山日出时变幻莫测、异彩纷呈的景象。d.泰山给人创作灵感。观泰山景抒人文情,薛福成文末的自语予人以启迪;姚鼐的描写形象,使读者如临其境。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2)睹所未睹,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14.文本二最后引号内的语句颇具深意,你从中悟出了哪些道理?(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小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15~16题。 芣苢《诗经·周南》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乡村四月[宋]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两诗均描写了“劳动”的景象,画面生动鲜明,写出了劳动的欢快与繁忙。 b.《芣莒》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劳动过程。 c.《乡村四月》前两句是静景,描写了山原河水、杜鹃鸣叫、烟雨飘飘的景色。 d.“才了蚕桑又插田”,未必就是实写,而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的忙碌情景。 16.以上两首诗在写劳动场景和乡村景象时,运用的手法及其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荀子在《劝学》中有“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表述,这与韩愈在《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观点相似。(2)身处困境,苏轼总是能够从多角度看问题,对人生做出哲理的思考,获得精神的超脱。在《赤壁赋》中,他指出若从变化的角度来看,“____________”,从不变的角度来看,“____________”。因此,不必羡慕长江永恒,尽可享受清风明月。(3)“鹿”性情温顺,民间多将其视为灵物,中国古代诗人对“鹿”喜爱有加,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郭老头、耿老头,俩老头,这两个老头,从前面看,像五十岁;从后面看,像三十岁,他们今年都已经做过七十整寿了,身体真好!郭老头能吃饭,斤半烙饼卷成一卷,攥在手里,蘸一点汁,几口就下去了。他这辈子没有牙疼过。耿老头能喝酒。他拿了茶碗上供销社去打酒,一手接酒,一手交钱,售货员找了钱给他,他亮着个空碗:“酒呢?”售货员有点忧伤:记得是打给他了呀!——售货员低头数钱的功夫,二两酒已经进了他的肚了,俩老头非常“要好”——这地方的方言,“要好”是爱干净爱整齐的意思,不论什么时候,上唇的胡子平崭乌黑,下巴的胡子刮得溜光。浑身的衣服,袖子是袖子,领子是领子,一个纽扣也不短。俩老头还都爱穿靸鞋,斜十字实纳帮,皮梁、荡底,是托人在北京步云斋买的。这种鞋过去是专门卖给抬轿的轿夫穿的,后来拉包月车的车夫也爱穿,抱脚,精神!俩老头焦不离孟,孟不离焦。年下办年货,一起去;四月十八奶奶庙庙会,一起去;开会,一起到场;送人情出份子,一起进门。生产队有事找他们,队长总是说:“去!找找俩老头!”“俩老头”不是“两个老头”的意思,是说他们特别亲密的关系。类似“哥俩”、“姐俩”,按说应该叫他们“老头俩”,不过没有这么说话的,所以人们只能叫他们“俩老头”。18.下列句子中的“能”与文中加点的“能”,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 她尽量高高地跳起脚尖,希望车厢里的人能看见她的脸。b. 我们班同学就数他能说,讲起话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c. 新颁布的控烟条例规定,绝大多数公共场所都不能吸烟。d. 以前这条小河上没有桥,人们只能涉水而过,非常不便。19.下列句子中画横线部分与文中画横线部分的语句,用法和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a. 稗子的叶很像稻叶。但稻子是稻子,稗子是稗子,要分清楚。b. 说话办事一定要公私分明,公是公,私是私,不能公器私用。c. 从今以后,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咱们俩井水不犯河。d. 瞧那个小姑娘,眼睛是眼睛,鼻子是鼻子,真是个美人胚子。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年下办年货、四月十八奶奶庙庙会、开会、送人情出份子,都一起去。”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5分)(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明明是一项限期两个月的作业,你就是要怀着愧疚自责的心理,一直拖到交作业前一周才匆匆开始,结果不仅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最后匆忙赶完的作业也很不尽如人意,如果总是这样,那么 ① ,拖延堪称当代生活的“绝症”,身处其中的人会感到极度焦虑,但还是在截止日期之前满怀负罪感地干其他的事情,任务一拖再拖,时间越少焦虑感越强, ② ,一次又一次地陷入恶性循环。那么,有什么办法能 ③ ?答案就是,制订明确具体的计划,将一个困难的大任务分解为容易完成的小任务,例如,你要写一篇报告,就可以把你的这个大任务分解为查阅资料、整理笔记、撰写报告三个小任务,并且计划好查阅资料、整理笔记、撰写报告这三个小任务将来的完成时间,这样,你要完成的写一篇报告的大任务就变得便于管理、容易完成了。而小任务具有线索作用,更容易让你产生行动的欲望,一旦开始行动,完成任务也就不再遥不可及了。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表述烦琐,请删除冗余词语,使表达简洁通顺,但不得改变原意,将修改后的文段写在答题卡上,不超过75个字。(3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我们对采摘不到的葡萄,不但想象它酸,也很可能想象它是分外地甜。——钱钟书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一语文试题 第 1 页 共 11 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2023—2024学年下期高一开学考试语文答案1.c【解析】“所形成的新精神品格促使宋代出现大量名匠”错误,原文第五段是说“涌现出成千上万的中华名匠,共同锤炼出独特的宋代工匠精神品格”,即先有众多的名匠,后才有新精神品格的形成。2.a【解析】“这说明我国工匠精神品格的发展在汉代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错误,“汉代的工匠行业、部门和手艺品类齐全”和“我国工匠精神品格的发展在汉代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没有必然的联系;同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错误,从原文第三段可知,汉代的工匠精神品格和周代有沿袭关系,都反映出民本精神。3.d【解析】d项体现了墨子以民为本的精神。a项,体现了大禹的创新精神;b项,体现了蔡伦的创新精神;c项,体现了陆子冈的人文精神。4.①运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总写中华工匠留下了宝贵的精神品格,后分写各个时代所形成的不同的精神品格,最后总结全文。②以时间为序:文章以我国各个朝代的发展为顺序,从夏朝一直写到清朝,思路清晰。(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源于文本且合理的其他答案也可给分)5.①守正精神。林鸣在施工过程中,遵守规范、标准,坚持高标准、严要求。②创新精神。林鸣实现了相关技术“零”的突破,采取了全球首创的结构设计。③人文精神。林鸣把他的成功归于港珠澳大桥的所有建设者,体现了对劳动者的尊重。(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源于文本且合理的其他答案也可给分)6.c(3分)【解析】“不惧困难的强劲生命力量”错误,根据“有趣的是山上的路那么乱!而且没有一条直着,能从山下走到山顶,能从山顶走到山底,常常就莫名其妙地岔开,或者干脆断去了……我懂了:这就是含蓄、丰富吧”可知,作者读山领悟到的是山的含蓄和丰富,而不是表现作者不惧困难的强劲生命力量。7.d(3分)【解析】“文章按照时间顺序,从早晨到晚上依次描写了山的多种特点和山中景物的变化,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感受”错误,文章虽然写了不同时间山的特点,但没有固定的顺序,不是按照时间的顺序写的,且山中景物变化的描写并不多,也不是按照时间顺序,从早晨到晚上依次描写。比如在第三段“午后四点,它便将日光逼走,阴影铺了整个村子。但我却不觉得压抑……写的是午后四点的山,第八段“如果是早晨,起来看天的四脚高悬,便等着看太阳出来,山顶就腐蚀了一层红色”写的是早晨的山。)8.(4分)①运用叠词。“缓缓陡陡”“起起伏伏”,增强语言的韵律感,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写出了山起伏的状态,与“蠕蠕地从远方运动而来了”的描述相吻合,让读者感受到山的可爱与动人之处。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起伏的山比作蠕蠕运动的虫子,赋予静态的山以动感,让读者耳目一新,感受到了山的魅力。③长短句结合,句式活泼,错落有致,具有节奏感,字里行间能感受到作者对山的喜爱。④化静为动的描写突出了山的起伏与安稳,为感悟山的大智与静寂做铺垫。(每点1分)9.(6分)①作者由“缓缓陡陡,起起伏伏,似乎是一条偌大的虫,蠕蠕地从远方运动而来了,蓦然就在那里停下”领悟到浑浑沌沌原来是在表现着大智,强劲的骚动正寓以屑屑的静寂里。②作者由“最是那方方圆圆的石头生得一任儿自在,满山遍坡的……各有各的形象,纯以天行,极拙极拙了“领悟到拙到极处,便是雅到极处。③作者捉摸山的内在力与气势,发现山无规律,悟到自然无为也是规律。④作者由“山上的路那么乱”而且“总感觉不到尽头”领悟到弯曲蕴含含蓄和丰富。(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10.bdf(3分)【解析】(1)“济宁”充当“移驻”的宾语,中间不应断开。(2)“纡道泰安”指的是改道泰安,中间不应断开。原文标点: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11.d(3分)【解析】“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的“乃”是“竟然”之意。12.d(3分)【解析】薛文最后是引用曾国藩的话,不是自语。13.(1) 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被照着,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好像鞠躬的样子。(4分) (2) (我)见到了从未见过的景象,才庆幸自己先前没有立即停下来。(4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或”,有的;“得日”,被日光照到;“驳色”,颜色错杂;“若”,好像;“偻”,弯腰曲背的样子”。关键词任选2个得2分,句式1分,句意1分。 (2)“睹”,见;“自幸”,幸自,庆幸自己;“向”,先前;“遽”,立即。关键词任选2个得2分,句式1分,句意1分。14.①事未经历,不能够主观推测。②遇到艰难,不能够半途而废。(言之成理即可。)(3分)【参考译文】文本一:略文本二: 同治四年,我在徐州督师侯相曾国藩的幕府中做事。第二年,他到山东济宁驻守,因为巡视河防,绕道泰安观察地势,于是登上泰山。我和李榕等人都跟从。四月十六日,我们乘着山轿,从郡城的北门出去,走了三里,便进入了山中。沿着盘曲的山路登山,走了将近四十里地,经过十来个十分著名的地方,都尽情观赏,流连良久才离开。越过南天门,转过来向东走。又向北攀登,就是泰山顶了,也就是天柱峰。泰山恢弘的气势,桐城的姚鼐先生曾经记述过。今天登山(所经的道路),都是姚鼐先生所走过的道路。那些偏僻的不在主道旁的景点,都没有去。当我没有到南天门时,看到石阶陡峭高耸,耸入半空中。向下看,险峻的石阶成为一线,幽深莫测,眼花目眩,心神惊骇,进退两难,屏住气息,抛弃杂念,又鼓起勇气向前行进。不久就登上了天门,道路忽然变得平坦了,一种不同的景象顿时展开,我见到了从未见过的景象,才庆幸自己先前没有立即停下来。等到达泰山山顶,极目四望:诸峰起伏环列四周,相互倚靠,有的像拱着,有的像蹲着;汶水从东方流来,蜿蜒曲折好似一条带子;远远地注视深远青碧的天空,缥缈得好像没有边际;俯视云烟,瞬息变化明灭。这天晚上,(我们)住在碧霞宫。四更后,我们到泰山顶峰东侧的日观峰,等候日出。风雨骤然而至,很冷,过了很长时间雨才停下来。极目东望,看到一缕红光横卧在浓云之下。不久,璀璨耀目,如轮的太阳由云端露出,摇曳不定,像从地面涌出来一样。太阳的形状并不很圆,颜色正红,可以直接用眼睛观看。在它的上面有明亮的五色彩霞,好像数百匹丝锦。回头看短墙上,日影隐约,一会儿又不见了。侯相曾国藩因整夜下雨,未能观看日出,笑着(对大家)说:“你们各位记住(这个道理),没有经历过的事情,不可以主观猜测;稍稍艰难的事,不能够中途停止啊!”【参考答案】15.c 【解析】c.“《乡村四月》前两句是静景”错误,“子规声里雨如烟”是视觉、听觉描写,属于动景。 16.①《芣苢》重章叠句,反复咏唱,以鲜明轻快的节奏、和谐优美的音韵,抒发了纯真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人物的欢快情绪和赞美劳动的主题。(3 分) ②《乡村四月》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田野风光和农忙景象,前两句描绘自然景物,后两句叙述农事繁忙,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旖旎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3 分) 【解析】《芣苢》是一曲劳动的欢歌,是当时人们采芣苢时所唱的歌谣,诗中写出了整个劳动的过程和场面,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全是重章叠句,仅仅只变换了少数几个动词,其余一概不变,反复咏唱,以鲜明轻快的节奏、和谐优美的音韵,描写妇女们一边高兴地歌唱赞叹,一边动手采摘芣苢的过程,抒发了纯真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人物的欢快情绪和赞美劳动的主题。 《乡村四月》运用白描手法,前两句写自然景象。“绿”,写树木葱郁,“白”,写水光映 天。诗人从视觉角度着眼,描绘出明丽动人的山水色彩。第二句不仅以烟喻雨,写出了江南梅雨特有的景致,而且以催耕的鸟声,平添了无限的生机。“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两句,绘尽农家四月人繁忙的景象,化繁为简,勾画乡村的忙碌情景,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17.【答案】 (1)①(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 (2) ③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④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3) ⑤呦呦鹿鸣 ⑥食野之苹/⑤别君去兮何时还 ⑥且放白鹿青崖间/⑤树深时见鹿 ⑥溪午不闻钟(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⑤霜落熊升树 ⑥林空鹿饮溪(梅尧臣《鲁山山行》)/⑤林下猿垂窥涤砚 ⑥岩前鹿卧看收帆(黄庭坚《浣溪沙·一叶扁舟卷画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瞬”“呦”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参考答案】18. b【解析】“能”是现代汉语常用的助动词,基本的意义是表示有能力或有条件做某事,此外还有表示善于做某事、情理上许可或环境上许可等意义。表示善于做某事时,“能”之前可以用程度副词“很”“最”“非常"“特别”等修饰,这是区别于其他意义的形式标记。原文中“郭老头能吃饭”是说郭老头胃口好、食量大,“能”表示善于做某事。四个选项中只有b项“数他能说”中的“能”表示善于、擅长,与原文句中加点的“能”的意义和用法相同。a项中的“能”表示有能力或有条件做某事;c项“不能”中的“能”表示情理上的允准;d项“只能”中的“能”表示环境上的许可。因此,只有b项符合条件。19. d【解析】本题考查现代汉语中常见的“a是a,b是b”结构的用法和作用。现代汉语中“a是a,b是b”有两种基本表意作用,一是用于对举,强调a和b二者不同,不可混为一谈;二是表示“地道”“不含糊”(见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强调a和b两者都是其该有的样子,含有褒义的感情色彩。原文中用“袖子是袖子,领子是领子”形容主人公衣着干净整洁,即第二种用法。四个选项中只有d项中的“眼睛是眼睛,鼻子是鼻子”是第二种用法,与原文相同。其他三项则是第一种用法。20. ①原文以排比形式列举了生活中的四种情形,让人自然想到俩老头做其他事情也都“一起”;②原文中“一起”反复出现,起到强调作用;③原文与上下文多用短句的风格相一致。(5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原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四个并列的短句,每个短句前半部分以排比形式随机列举四种情形,后半部分则用“一起 动词”的形式。前面列举的是生活中常见的事情,给人列举未完的印象,让人自然想到俩老头做其他事情也都“一起";短句后半部分不避重复,连续使用“一起”,起到了强调作用,同时“一起”后面的动词也有所变化,不呆板;另外,原文中多用短句,语言简洁、节奏明快,画波浪线的句子也是短句,与原文行文风格一致。而改句则是平铺直叙的长句,把原句中列举的四种情形提取出来作为并列项,最后用“都一起去”作结,这样并没有列举未完的效果,在上下文中显得突兀,与原文多用短句的口语化风格也不协调,因此说原句的表达效果更好。。21. ①你可能患上了拖延症 ②焦虑感越强就越拖延 ③帮我们克服拖延症呢(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材料中有三处空缺。文章开头提到生活中的一些表现,在①空之后就直接说“拖延症”如何如何,可见①空应当填人“你可能患上了拖延症”,以引出“拖延症”的概念,才能与上下文衔接。“如果……,那么……”句式也对所填内容有所提示。②空下文说到“陷入恶性循环”,从上文看所谓“恶性循环”是指由于拖延导致时间越来越紧迫,时间越紧迫焦虑感越强,所以②空只能补写“焦虑感越强就越拖延”。③空处是一个问句,下文内容是克服拖延症的方法,因此③空应填写“帮我们克服拖延症呢”。22. 你要写一篇报告,就可以把(你的)这个大任务分解为查阅资料、整理笔记、撰写报告三个小任务,并且计划好(查阅资料、整理笔记、撰写报告)这三个小任务(将来)的完成时间。这样,(你要完成的写一篇报告的)大任务就变得便于管理、容易完成了。(3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简明的能力。原句中有四处表述烦琐重复,应当删除,(1)“就可以把你的这个大任务分解为……”,前面已经出现“你要写一篇报告”,这里就不需要再重复出现“你的”;(2)“并且计划好查阅资料、整理笔记、撰写报告这三个小任务……”,其中“查阅资料、整理笔记、撰写报告”上句已经出现,这里再重复说明,实无必要,应当删除;(3{“计划好……这三个小任务将来的完成时间”,计划任务的完成必然是将来的事情,句中“将来”一词不是必需的,应当删除;(4)“你要完成的写一篇报告的大任务就变得--…”,其中“大任务”前面的修饰语“你要完成的写一篇报告的”过于冗长繁复,应当删除。23.【写作指导】这是一道名言警句类材料作文试题。试题材料选取的是钱钟书先生的名言,寓意深刻,极具启迪价值。由“我们对采摘不到的葡萄,不但想象它酸,也很可能想象它是分外地甜”首先让我们联想到《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寓言故事。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比喻达不到目的,以不好或自己不想要为由,来平衡自己失落的心情。钱钟书先生在此基础上,将此展开联想,进而反弹琵琶,“也很可能想象它是分外地甜”,给人们开辟了想象的另一个空间。这里的“甜”指得不到的“美好的”东西,与“酸”(得不到的、被想象出的不好的东西)相对立。一言以蔽之,得不到的(葡萄),可以是不好的(酸的),也可以是好的(甜的),这才是人生正常的逻辑。当我们得不到某件东西,或达不到某一目的的时候,那件东西、那一目的,有好和不好两种可能,这是客观的,应当坦然接受。为了“平衡自己失落的心情”自欺欺人,是错误的,是当今典型的阿q。只有坦然面对,才能够重整旗鼓,向着目标再度出发,直至达到目的。参考立意:实践出真知不见黄河不死心客观对待一切,不能只凭主观想象经历过,方知酸甜面对失败,应再度出击,不言弃阿q精神,有时候需要一点点不见黄河不死≠一头撞到南墙上高一语文答案 第 1 页 共 5 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相关资源
示范课
由于学科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 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学科网,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