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2023-云顶国际集团
2024-06-08
|
2份
|
35页
|
143人阅读
|
4人下载
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2024年4月22日说明:本试卷共九道大题33道小题,共8页,满分150分。第ⅰ卷为模块考查,第ⅱ卷为素养考查。考试时间150分钟,请将全部答案对应题号作答在答题卡上。制卷人:王彩云 刘妙颖 审卷人:王艳成绩:第ⅰ卷(100分)一、基础知识与能力(共18分)1. 下列各项中,书写和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迂讷nà 伺候cì 惊谔 瘦削不堪b. 迤逦yǐ 半晌xiǎng 寒喧 碎琼乱玉c. 谛听dì 离间jiàn 贤惠 湛湛青天d. 驯熟xùn 祈祷qǐ 唾弃 沸返盈天2.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b. 每本元杂剧一般由四折戏组成,每一折由不同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一套曲子,由各人轮流演唱。c. 鲁迅小说代表作有《孔乙己》《祝福》等,《孔乙己》选自《呐喊》,《祝福》选自《彷徨》。d. 曹禺,原名万家宝,我国现代著名剧作家,代表作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3.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时一车一马称“一乘”,春秋后期,千乘之国是大国。b. 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钟行祭,叫做“衅钟”。c. “侍坐”,指学生或晚辈在尊长近旁陪坐。d. “再拜”指连拜两次,是古代一种较重的礼节。4.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因之以饥馑 因:接续b. 若无罪而就死地 就:走向c. 善刀而藏之 善:保管d. 旦日飨士卒 飨:犒劳5.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官知止而神欲行 项王按剑而跽曰b.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不然,籍何以至此c. 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d.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若属皆且为所虏6. 下列各项中不包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技盖至此乎 b. 共其乏困c. 距关,毋内诸侯 d.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7. 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b.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c.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 瞋目视项王8.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朝秦楚,莅中国 b. 范增数目项王 c. 项伯杀人,臣活之 d.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9. 下列各项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异乎三子者之撰 b. 夫晋,何厌之有 c. 夫子之谓也 d. 大王来何操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共7小题,共18分)10. 下列各项中哪一个人物不属于金陵十二钗正册?( )a. 巧姐 b. 李纨 c. 妙玉 d. 香菱11.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这则判词说的是( )a. 元春 b. 探春 c. 王熙凤 d. 薛宝钗12. 端午佳节元妃赐给贾府众人节礼,诸人所得物件中独有( )和( )的相同。( )a. 宝玉 黛玉 b. 宝玉 宝钗 c. 黛玉 宝钗 d. 宝玉 袭人13. “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此灯谜的作者和下列哪句判词所指的人物相同?( )a.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b. 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c. 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d. 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14. 《葬花吟》中有云:“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下列选项中黛玉的话语与此诗句契合的是( )①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糟塌了。②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③什么臭男人拿过!我不要他。④我没这么大福禁受,比不得宝姑娘,什么金什么玉的,我们不过是草木之人!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② d. ③④15.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中,元春传谕让贾府众姐妹和宝玉入住大观园。下列选项中人物与住所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a. 宝玉——怡红院 黛玉——潇湘馆 宝钗——蘅芜苑 探春——秋爽斋b. 宝玉——怡红院 黛玉——蘅芜苑 宝钗——潇湘馆 探春——秋爽斋c. 宝玉——秋爽斋 黛玉——潇湘馆 宝钗——怡红院 探春——蘅芜苑d 宝玉——秋爽斋 黛玉——蘅芜苑 宝钗——怡红院 探春——潇湘馆16. “一字评”指用一个字来精准概括人物特征,对人物进行评价。请从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中任选一位进行“一字评”,并结合相关情节说说理由。三、默写(每空1分,共12分)17. 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1)由也为之,比及三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2)____________,童子六七人,浴乎沂,____________,咏而归。(《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3)千里澄江似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背西风,酒旗斜蠹。(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4)____________,明河共影,____________。(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5)原来姹紫嫣红开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赏心乐事谁家院!(汤显祖《游园·皂罗袍》)(6)杜甫的《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2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材料一知识付费目前主要指知识的接收者为所阅览的知识付出资金的现象,即知识拥有者将知识进行筛选和系统整理之后,通过平台向受众传播,而知识接收者则通过支付资金获得知识。作为适应文化市场需要而出现的文化现象,知识付费更符合移动生产和消费的模式,是媒介技术的发展、用户的知识焦虑、资本对新领域的寻找等“多方合力”的结果。知识付费在当前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中营造了全民学习的氛围,一个知识共同体正在形成。知识传授可转化为市场行为并按市场逻辑进行交易,很显然,这种功利色彩的运作有悖于传统知识生产、传播、接受的逻辑,使得知识的传授碎片化,很难与传统模式相媲美。从本质上说,知识付费就是消费社会中资本操控的一种商业现象。它成功地吸引了传统出版机构、新媒体和各大网络平台,大家纷纷涌入这片红海,激烈厮杀。(摘编自陈龙《作为文化奇观的知识付费》)材料二据媒体报道,一些民众由于对真假莫辨的网络信息缺乏信任,认为付费购买的信息应该更加可靠,为知识付费的新趋势正在露出端倪。于是,有人在报刊上撰文发声:“不管你是否接受,知识付费时代已经到来。”网络媒体推动的知识付费命题,常常基于知识市场的需求和调查数据。有大数据分析报告指出,超过五成的网民有过不同形式的知识付费行为。网络媒体基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持续增长,认为公众为知识付费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趋势,标准化产品和个性化知识按需服务将会产生。在新媒体主导资讯消费的时代,公众的注意力容易被各类热点现象与话题的新奇蒙蔽,而很少去追问这些现象、话题是否具有合理性、正确性,以及它们形成背后的利益诉求。这其中,知识付费时代的到来即是一个伪命题。其实,人们为获得知识而付费,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传统。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意思就是,如果有主动送上十条干肉的人,孔子就愿意收他做学生。这里的自行束修,可以视为弟子为获得知识而向孔子支付的费用。至于在现实生活中,为了获得知识而上学,以及购买图书、报刊资料、音像制品等,无不属于为知识付费的范畴。因此,付费下载论文等行为只不过是现实生活中的知识消费在网络的延续而已。忽视了这一基本事实,将现实生活中长期存在的知识付费实践当作新媒体兴起之后的新事物,显然有悖历史真相与公众的现实经验。网络媒体常常津津乐道于这样一些现象,并将此作为人们为知识付费的具体表现,如购买视频网站的vip账号、打赏文章作者等。但他们似乎忘记了这样一个基本情况,即人们通常愿意付费的上述消费并不是基于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求知付费,而是为了达到猎奇消遣的一种娱乐休闲。新媒体的新闻报道者、信息提供者如只为付费受众提供正确的资讯,显然违背新闻媒体从业人员最基本的职业规范,是对新闻媒体所承担的报道与传播信息责任的背弃。一旦如此,媒体的职业伦理与公众的知情权将受到损害。知识付费话题的出炉及推送,实质上折射了新媒体公司急于从资讯市场套现的焦急心态,是一种借助媒体话语权力诱导公众消费、制造知识消费错觉的做法。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不同阶层提供了发声的平台,也体现了网络文化现象背后盘根错节的关系网络。越是在这样不断变革的时代,社会越应该保持理性思考的力度,不是随波逐流,而是在观察与质疑中持续跟进,不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摘编自《光明日报》《“知识付费”命题背后的营销焦虑》,有删改)材料三获得知识,从不付费到付费是一个历史性进步。但从知识付费到知识产品免费,又代表着更高阶段发展的必然。中国的特殊性在于,这两个历史阶段在时间上叠合在一起,造成了付费与不付费的两难。首先,知识付费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知识收费兴起,反映了人们收入结构改变的现实。这个过程刚刚开始,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付费的空间还会不断增加。其次,免费经济兴起,知识服务化正成为潮流。知识免费作为一种商业模式,不是不收费,而是知识不按产品来收费,而按服务使用来收费。本质上,是将知识的业态从产品业态升级到服务业态。这说明,知识产品收费只是初级业态,相当于知识制造业;知识产品不收费而知识服务收费是更高级的业态,相当于知识服务业。在我国,知识的产品业态还没发育好,又迎来了服务升级。这就是当前知识付费面临的实际情况。更特殊之处在于,知识产品不收费是初级业态之前的不发达状态形成的习惯。因落后而不收费与因先进而不收费,叠合在一起。在两次浪潮合成一股的特殊国情条件下,知识付费会向哪个方向发展?一方面,知识产品业还要大发展。知识的“制造”业要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要更有针对性地提供用户所需的知识。另一方面,知识服务业后浪推前浪,不断以创新业态帮助用户解决问题。举例来说,下载商业研究报告,不付费是不对的。但只靠云顶国际yd的版权收费,收的是小钱。如果通过服务附加价值,比如以用户要解决的问题为主线,根据用户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持续地提供每一步的研究线索和信息,甚至与咨询服务结合起来,可以收到比云顶国际yd的版权费更多的服务费。从续订产品升级为续订服务,要做的事情很多。完善知识服务平台功能,让在线支付手段更便捷,通过自媒体与社交网络增加交互、开发针对效果付费的打赏制度等,都可以使知识服务发展得更好。(摘编自《光明日报》《知识该付费还是免费》,有改动)18. 根据三则材料,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知识付费迎合了文化市场需求,正是传播手段的进步和用户的知识焦虑使其成为一种文化现象。b. 人们购买视频网站会员、打赏文章作者的行为,体现了其对于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内在需求。c. 新媒体从业人员为免费和付费用户提供了差异化的信息,因此也为不同人群提供了发声的平台。d. 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导致知识付费的到来,并且这种付费的空间还有不断增加的趋势。19. 根据三则材料,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消费社会中,资本运作可使知识的传授成为获利来源,而资本逐利的本质将会使这种竞争更加残酷。b. 有些新媒体混淆概念,将知识付费实践当作新事物来大肆宣传,可见他们没有历史知识和现实经验。c. 在低收入阶段,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主要用于衣食住行,因而一般不会有更多的钱用于知识付费领域。d. 《从小镇青年到月入十万》等文章充斥网络,是新媒体在知识付费时代为谋取利益设置的营销景观。20. 根据材料三,下列事例符合“知识服务业态”论述的一项是( )a. 网络剧《庆余年》因制作精良而火爆一时,随着剧集热播,视频网站开启“超前点映”付费模式。b. 小王在喜马拉雅fm上兼职做主播,通过有偿分享课程、付费回答问题、制作付费节目获取报酬。c. 某软件在其云顶国际集团官网提供免费下载,用户可付费加入聊天群获取该软件的素材、教程、后续升级服务。d. 微信公众号文章需付费阅读,知乎回答需付费解锁后续内容,百度文库对部分文章提供付费下载。21. 作为个人,我们应该怎样应对知识付费时代?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回答。五、作文(4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22. 完成作文。对话是交流沟通的重要方式,那么,在对话交流中,达成共识是否比增进理解更有价值呢?请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要求:自拟题目,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23. 完成作文。“裂痕”指器物破裂的痕迹,其实,它也可能存在于人心中。有人说:“裂痕破坏了完美,留下了遗憾。”也有人说:“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请以“裂痕”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合理,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第ⅱ卷(50分)六、本大题共4小题,共15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少而好兵,事秦始皇。秦始皇既灭三晋,走燕王,而数破荆①师。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舆,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曰:“老臣罢病悖乱,唯大王更择贤将。”始皇谢曰:“已矣,将军勿复言!”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为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始皇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乡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始皇大笑。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王翦果代李信击荆。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秦。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于是王翦曰:“士卒可用矣。”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荆兵遂败走。秦因乘胜略定荆地城邑。岁余,虏荆王负刍,竟平荆地为郡县。(节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有删改)【注】①荆:即指楚。24.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翦言不用,因谢病 谢:推辞b. 李信果辱秦军 辱:使……受辱c. 荆闻王翦益军而来 益:增加d. 翦因举兵追之 举:全,都25.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荆人因随之 因人之力而敝之b 自驰如频阳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c. 将军之乞贷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 荆数挑战而秦不出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26.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谈及伐楚所需人数,李信要求的军队人数比王翦要求的少,所以秦王认为李信勇敢而王翦胆怯。b. 王翦不被信任,于是负气回家养老,后李信兵败,秦王亲自去请王翦统率军队,王翦欣然接受。c. 王翦出征前向秦王请求奖赏,出征后又多次派人请赏良田,这样做主要不是为了享受荣华富贵。d. 王翦出征后不理会楚军的挑战,坚守不出,且让士兵充分休整,最终趁楚军撤退时击败了他们。27. 王翦是一位怎样的人物?请结合原文,用自己的话简要分析。七、本大题共2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张孝祥①湖海倦游客,江汉有归舟。西风千里,送我今夜岳阳楼。日落君山云气,春到沅湘①草木,远思渺难收。徒倚栏干久,缺月挂帘钩。雄三楚,吞七泽,隘九州。人间好处,何处更似此楼头?欲吊沉累②无所,但有渔儿樵子,哀此写离忧。回首叫虞舜③,杜若满芳洲。【注】①张孝祥:南宋爱国词人。为官数十载,因主战被排斥,此词作于词人请辞侍亲获准后,乘舟沿江东归途中。②沉累:代指自沉汨罗、无罪被迫而死的屈原。③虞舜:即舜,号有虞氏,故称“虞舜”。28.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的上阕由自身感受写起,继而描写登岳阳楼所见景象:夕阳斜照,洞庭湖中的君山云气缭绕,沅水、湘水两岸的草木呈现葱绿之色。b. “徙倚栏干久”二句,写出了傍晚到深夜时空转换,虽无月色相伴,词人依然被眼前美景吸引而流连不去,舟车劳顿、倦游江湖之感一扫而空。c. “雄三楚”五句,写诗人登上岳阳楼,极目远眺,发出由衷的感叹.诗句以夸张、反问的手法,极写所见景象气势的壮阔。d. 结尾“杜若满芳洲”一句,呼应上阕“春到沅湘草木”一句,写沙洲上长满了芬芳的香草,以景结情,生动形象又意味深长。29. 前人论本词,认为下阕“借怀古人以抒己志”,请结合具体词句对这一观点加以阐释。八、本大题共4小题,共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侯银匠汪留祺①侯银匠店是个不大点的小银匠店。从上到下,老板、工匠、伙计,就他一个人。他用一把灯草浸在油盏里,用一个弯头的吹管把银子烧软,然后用一个小锤子在一个钢模子或一个小铁砧上丁丁笃笃敲打一气,就敲出各种银首饰。麻花银镯,小孩子虎头帽上钉的银罗汉、系围裙的银链子、发蓝簪子、点翠簪子……侯银匠一天就这样丁丁笃笃地敲,戴着一副老花镜。②侯银匠店特别处是附带出租花轿。有人要租,三天前订好,到时候就由轿夫抬走。等新娘拜了堂,再把空轿抬回来。这顶花轿平常就停在屏门前的廊檐上,一进侯银匠家的门槛就看得见。银匠店出租花轿,不知是一个什么道理。③侯银匠中年丧妻,身边只有一个女儿侯菊。在同年的女孩子还只知道抓子儿、踢毽子的时候,她已经把家务全撑了起来。开门扫地、掸土抹桌、烧茶煮饭、浆洗缝补,事事都做得很精到。④一家有女百家求,头几年就不断有媒人来给侯菊提亲。侯银匠千挑万选,看定了开粮行陆家的老三。侯银匠问菊子的意见。菊子说:“爹作主!”侯银匠拿出一张小照片,让菊子看,菊子噗嗤一声笑了。“笑什么?”——“这个人我认得!”从菊子的神态上,银匠知道女儿是中意的。⑤定亲后,陆家不断派媒人来催婚。三天一催,五天一催。侯菊有点不耐烦:“总得给人家一点时间准备准备。”⑥侯银匠拿出一堆银首饰叫菊子自己挑。菊子连正眼都不看,说:“我都不要!你那些银首饰都过了时。现在只有乡下人才戴银镯子,发蓝簪子、点翠簪子,我往哪儿戴,我又不梳髻!你那些银五半半现在人都不知道是干什么用的!”侯银匠明白了,女儿是想要金的。他搜罗了一点金子给女儿打了一对秋叶形的耳坠、一条金链子、一个五钱重的戒指。侯菊说:“不是我稀罕金东西。大嫂子、二嫂子家里都是有钱的,金首饰戴不完。我嫁过去,有个人来客往的,戴两件金的,也显得不过于寒碜。”侯银匠知道这也是给当爹的做脸,于是加工细做,心里有点甜,又有点苦。⑦爹问菊子还要什么,菊子指指花轿,说:“我要这顶花轿。”⑧“这是顶旧花轿,你要它干什么?”⑨“我看了看,骨架都还是好的,我会把它变成一顶新的!”⑩侯菊动手改装花轿,买了大红缎子、各色丝绒,飞针走线,一天忙到晚。轿顶绣了丹凤朝阳,轿顶下一周圈鹅黄丝线流苏走水。“走水”这词儿想得真是美妙,轿子一抬起来,流苏随轿夫脚步轻轻地摆动起伏,真像是水在走。四边的帏子上绣的是八仙庆寿。最出色的是轿帘前的一对飘带,是“纳锦”的。“纳”的是两条金龙,金龙的眼珠是用桂圆核剪破了钉上去的(得好些桂圆才能挑得出四只眼睛),看起来乌黑闪亮。她又请爹打了两串小银铃,作为飘带的坠脚。轿子一动,银铃碎响。轿子完工,很多人都来看,连声称赞:菊子姑娘的手真巧,也想得好!⑪转过年来,春暖花开,侯菊就坐了这顶手制的花轿出门。临上轿时,菊子说了声:“爹!您多保重。”鞭炮一响,老银匠的眼泪就下来了。⑫花轿没有再抬回来,侯菊把轿子留下了。这顶簇崭新的花轿就停在陆家的廊檐下。⑬大嫂、二嫂家里都有钱。侯菊有什么呢?她有这顶花轿。全城的花轿,都不如侯菊的花轿鲜亮,接亲的人家都愿意租侯菊的。这样她每月都有进项。她把钱放在抽屉里,对丈夫说:“以后你要买书订杂志,要用钱,就从这抽屉里拿。”⑭陆家一天三顿饭都归侯菊管。陆家人多,众口难调。老大爱吃硬饭,老二爱吃烂饭,公公婆婆爱吃焖饭。侯菊竟能在一口锅里煮出三样饭。⑮公公婆婆都喜欢三儿媳妇。婆婆把米柜的钥匙交给了她,公公连粮行账簿都交给了她。她实际上成了陆家的当家媳妇。她才十七岁。⑯侯银匠有时以为女儿还在身边。他的灯盏里油快干了,就大声喊:“菊子!给我拿点油来!”及至无人应声,才一个人笑了:“老了!糊涂了!”⑰女儿有时提了两瓶酒回来看他,椅子还没有坐热就匆匆忙忙走了,陆家一刻也离不开她。⑱侯银匠不会打牌,也不会下棋,他能喝一点酒,也不多,而且喝的是慢酒。两块茶干,二两酒,就够他消磨一晚上。侯银匠忽然想起两句唐诗,那是他錾在“一封书”样式的银簪子上的(他记得的唐诗本不多)。想起这两句诗,有点文不对题: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选自《汪曾祺全集》,有删改)30. 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银匠知道女儿是中意的 中意:合意,满意b. 也显得不过于寒碜 寒碜:寒酸,不体面c. 这样她每月都有进项 进项:收入的款项d. 就够他消磨一晚上 消磨:慢慢地咀嚼31. 小说中的“花轿”是个重要的意象,下列各项中理解和赏析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 第②段写侯银匠店的“特别处”是附带出租花轿,状似无意,实则并非闲笔,颇具匠心。b. 第⑩段生动地描写了侯菊改造花轿的过程和结果,又用众人称赞侧面体现出她心灵手巧。c. 第⑫段写到花轿停在陆家的廊檐下,既照应了前文,也给读者留下了遐想和回味的空间。d. 第⑬段的“鲜亮”写花轿色彩浓艳,流露出作者对侯菊出身不高、审美品味有限的遗憾。32. 小说第③段(“侯银匠中年丧妻……很精到”),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33. 文中画线的两处文字,分别表现了侯银匠什么样的情感?九、微写作(10分)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34. 语文学习关系到个人的终身发展。对于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学习、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请从中任选一条,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你的体会。不超过150字。35. 近来,“林黛玉式”的表达在同学中很流行,比如:“你心中自然是有学习的,只是见了篮球,就把学习忘了。”“是单写完了语文作业呢,还是别的作业都写完了呢?”……请你就这一现象谈谈自己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说理充分。不超过150字。36. 在本学段的语文学习中,我们随着书中人一起,沐过春风,见过雨雪,扑过彩蝶,听过虫鸣……请任选一种具体的自然事物,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情感真挚,语言有感染力。不超过150字。第1页/共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2024年4月22日说明:本试卷共九道大题33道小题,共8页,满分150分。第ⅰ卷为模块考查,第ⅱ卷为素养考查。考试时间150分钟,请将全部答案对应题号作答在答题卡上。制卷人:王彩云 刘妙颖 审卷人:王艳成绩:第ⅰ卷(100分)一、基础知识与能力(共18分)1. 下列各项中,书写和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迂讷nà 伺候cì 惊谔 瘦削不堪b. 迤逦yǐ 半晌xiǎng 寒喧 碎琼乱玉c. 谛听dì 离间jiàn 贤惠 湛湛青天d. 驯熟xùn 祈祷qǐ 唾弃 沸返盈天【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a.“迂讷”的“讷”应读作nè;“惊谔”的“谔”应写作“愕”;b.“半晌”“晌”应读作shǎng;“寒喧”的“喧”应写作“暄”;d.“祈祷”的“祈”应读作qí;“沸返盈天”的“返”应写作“反”。故选c。2.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b. 每本元杂剧一般由四折戏组成,每一折由不同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一套曲子,由各人轮流演唱。c. 鲁迅小说代表作有《孔乙己》《祝福》等,《孔乙己》选自《呐喊》,《祝福》选自《彷徨》。d. 曹禺,原名万家宝,我国现代著名剧作家,代表作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每一折由不同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一套曲子,由各人轮流演唱”错,应是元杂剧每一折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一套曲子;元杂剧一剧四折由主角唱到底,其他角色有白无唱。故选b。3.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时一车一马称“一乘”,春秋后期,千乘之国是大国。b. 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钟行祭,叫做“衅钟”。c. “侍坐”,指学生或晚辈在尊长近旁陪坐。d. “再拜”指连拜两次,是古代一种较重的礼节。【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春秋后期,千乘之国是大国”错,在春秋后期,千乘之国是中等国家。故选a。4.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因之以饥馑 因:接续b. 若无罪而就死地 就:走向c. 善刀而藏之 善:保管d. 旦日飨士卒 飨:犒劳【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句意:接连下来(国内)又有饥荒。b.句意:就这样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c.善:擦拭。句意:将刀擦净,收藏起来。d.句意:明天犒劳士兵。故选c。5.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官知止而神欲行 项王按剑而跽曰b.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不然,籍何以至此c. 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d.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若属皆且为所虏【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句意: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项王握着剑把直起腰来问道。b.都是介词,因为。句意: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不这样的话,我为什么这样对你呢?c.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句意:我本来就知道您是于心不忍啊。/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d.动词,做;介词,被。句意:如今我老了,不能再做什么了。/你们都将要被他俘虏。故选b。6. 下列各项中不包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技盖至此乎 b. 共其乏困c. 距关,毋内诸侯 d.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a.“盖”通“盍”,怎么。句意:技艺怎么能到这个地步呢? b. “共”通“供”,提供。句意:提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c. “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句意:把守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d. 无通假字。句意:再三举起他佩戴的玉玦暗示项羽。故选d。7. 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b.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c.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 瞋目视项王【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句意:不推行恩德连妻子儿女也会保不住。b.“婚姻”,古义:结成姻亲关系,指儿女亲家;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句意:刘邦捧上一杯酒向项伯祝酒,和项伯约定结为儿女亲家。c.“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十分,很。句意: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d.古今都是“瞪大眼睛”。句意:瞪大眼睛看着项王。故选d。8.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朝秦楚,莅中国 b. 范增数目项王 c. 项伯杀人,臣活之 d.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a.使动用法,使……朝拜。句意:使秦国、楚国来朝拜,统治整个中原地区。b.名词活用为动词,使眼色。句意:范增多次给项王使眼色。c.使动用法,使……活。句意:项伯杀了人,我救活了他。d.使动用法,使……称王。句意:先攻破秦国进入咸阳城的,让他称王。故选b。9. 下列各项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异乎三子者之撰 b. 夫晋,何厌之有 c. 夫子之谓也 d. 大王来何操【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a.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乎三子者之撰异”。句意: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b.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有何厌”。句意:那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c.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谓夫子也”。句意:说的就是夫子您吧。d.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大王来操何”。句意:大王来的时候带了什么?故选a。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共7小题,共18分)10. 下列各项中哪一个人物不属于金陵十二钗正册?( )a. 巧姐 b. 李纨 c. 妙玉 d. 香菱【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情节的识记能力。金陵十二钗,是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最优秀的十二位女儿。第五回完整出示了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姐、李纨、秦可卿十二位正册女性名单。香菱不属于十二钗正册。故选d。11.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这则判词说的是( )a. 元春 b. 探春 c. 王熙凤 d. 薛宝钗【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凡鸟从末世来”指的是凤姐这么一个能干的女强人生于末世的不幸,“凡鸟”是繁体里的“凤”字,也就暗指王熙凤。从凤字拆出来得“凡鸟”二字比喻庸才,借用吕安对喜的典故,点出“凤”,自然是种讥讽。画里的雌凤所靠着的冰山,指的就是将融化的贾府所象征的靠山。“一从二令三人木”指的是丈夫贾琏对凤姐的态度变化。新婚后先“从”,对她百依百顺,样样都听她的;“二令”解为“冷”,指的是丈夫对她的渐渐冷淡与开始对她发号施令;“三人木”以“拆字法”是指她最后被休弃的命运。“哭向金陵事更哀”就是她被休弃后哭着回娘家的悲哀的写照。因此这是王熙凤的判词。故选c。12. 端午佳节元妃赐给贾府众人节礼,诸人所得物件中独有( )和( )的相同。( )a. 宝玉 黛玉 b. 宝玉 宝钗 c. 黛玉 宝钗 d. 宝玉 袭人【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把握能力。28回:元春赏赐众人节礼,宝玉同宝钗的一样,都有红麝香珠二串;黛玉的同迎春、惜春一样。故选b。13. “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此灯谜的作者和下列哪句判词所指的人物相同?( )a.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b. 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c. 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d. 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灯谜的作者是贾探春,谜底为风筝。清明时节多东风,最宜放风筝,预示离家远嫁是探春的归宿。a.初春就是元春,后面迎春、探春、惜春,没有一个比得上元春。后面“虎兔相逢大梦归”“虎兔相逢”指虎年和兔年之交,元春死的十二月既是虎年的末尾,又是兔年的开始,所以说“虎兔相逢”,兔被虎吃掉了(解释很多,这是其中一种),是元春入宫作妃的结局。b.“花柳质”喻迎春身娇体弱,“赴黄粱”与元春册子中“大梦归”一样是死去的意思。这两句是说迎春经受不住夫家摧残,嫁到孙家一年就被折磨致死。c.暗示探春将远嫁,如断了线的风筝般一去不返,出嫁时乘船而去。句中的“清明”点出她将在清明时分远嫁他乡,如在画里的女子一样在船上对着江边“掩面泣涕”,挥别父母家人,往后只能在睡梦中与家人团聚。d.此句是小说《红楼梦》人物贾惜春的判词,惜春眼看着大姐元春短命夭亡,二姐迎春出嫁不久被折磨死,三姐探春远嫁异国他乡音信渺茫,都没有好的际遇,所以才“看破红尘”毅然出家。故选c。14. 《葬花吟》中有云:“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下列选项中黛玉的话语与此诗句契合的是( )①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糟塌了。②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③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他。④我没这么大福禁受,比不得宝姑娘,什么金什么玉的,我们不过是草木之人!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② d. ③④【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人物形象的整体把握能力。此句出自小说《红楼梦》中林黛玉之口,黛玉以鲜花喻己,表示要保持自己身心的纯洁,决不教世俗的泥淖污染,表现了黛玉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的品质。a.不让鲜花被污染,这里能体现黛玉的高洁品性。b.体现的是黛玉的敏感、小性。c.体现黛玉保持自身清白的高洁品性。d.是黛玉对宝钗的嫉妒,体现的是对爱情的维护。故选a15.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中,元春传谕让贾府众姐妹和宝玉入住大观园。下列选项中人物与住所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a. 宝玉——怡红院 黛玉——潇湘馆 宝钗——蘅芜苑 探春——秋爽斋b. 宝玉——怡红院 黛玉——蘅芜苑 宝钗——潇湘馆 探春——秋爽斋c. 宝玉——秋爽斋 黛玉——潇湘馆 宝钗——怡红院 探春——蘅芜苑d. 宝玉——秋爽斋 黛玉——蘅芜苑 宝钗——怡红院 探春——潇湘馆【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情节的把握能力。大观园中,薛宝钗住了蘅芜苑,林黛玉住了潇湘馆,贾迎春住了缀锦楼,李纨住了稻香村,探春住了秋爽斋,惜春住了蓼风轩,宝玉住了怡红院。故选a。16. “一字评”指用一个字来精准概括人物特征,对人物进行评价。请从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中任选一位进行“一字评”,并结合相关情节说说理由。【答案】示例:可以用“时”来评价宝钗。“时宝钗”的“时”意思是“合时”,言宝钗之合时。比如宝钗对探春的改革措施适时作了补充,让那些妈妈们能贴补自己,得些好处;宝钗随遇而安,随时适时,能随时适合环境的变化,与人相处随和,大得人心。【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本题要求用一个字概括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的人物形象,要求从中选择一个人物,写出“一字评语”,并结合情节阐述你的理由。注意字数限制。如薛宝钗在书中的表现可以用一个“时”来概括,第五十六回的回目为“时宝钗小惠全大体”,“时宝钗”者,应是从小说第五回与第八回对宝钗的出场描写中得到的启发,第五回中写到“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第八回描写宝钗的性格是“安分随时,自云守拙。”其中点到“从时”与“随时”,是说宝钗随遇而安,随时适时,能随时适合环境的变化,与人相处随和,大得人心。这几个字,却把宝钗的性格已写尽了。如王熙凤的表现可以用“酸”或“辣”来概括,如二十六回“酸凤姐大闹宁国府”,这“酸”可以是拈酸,贾琏走后,凤姐亲自把尤二姐带回大观园来,一面做尽好人,一面暗中唆使张华告官,得了这个由头,凤姐大闹宁国府,狠狠羞辱了尤氏和贾蓉;“辣”可以是性格之泼辣,可以是眼光之看透人心,可以是嘴巴之不饶人,可以是处事手段的果断,也可以是为人之毒辣。再如贾宝玉博爱多情,对一切美好都充满关切、同情;对黛玉有深挚的爱情。黛玉则一片痴心对宝玉。三、默写(每空1分,共12分)17. 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1)由也为之,比及三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2)____________,童子六七人,浴乎沂,____________,咏而归。(《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3)千里澄江似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背西风,酒旗斜蠹。(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4)____________,明河共影,____________。(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5)原来姹紫嫣红开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赏心乐事谁家院!(汤显祖《游园·皂罗袍》)(6)杜甫的《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答案】 ①. 可使有勇 ②. 且知方也 ③. 冠者五六人 ④. 风乎舞雩 ⑤. 翠峰如簇 ⑥. 归帆去棹残阳里 ⑦. 素月分辉 ⑧. 表里俱澄澈 ⑨. 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⑩. 良辰美景奈何天 ⑪. 吴楚东南坼 ⑫. 乾坤日夜浮【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雩”“簇”“棹”“俱”“澄”“垣”“辰”“坼”等。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2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材料一知识付费目前主要指知识的接收者为所阅览的知识付出资金的现象,即知识拥有者将知识进行筛选和系统整理之后,通过平台向受众传播,而知识接收者则通过支付资金获得知识。作为适应文化市场需要而出现的文化现象,知识付费更符合移动生产和消费的模式,是媒介技术的发展、用户的知识焦虑、资本对新领域的寻找等“多方合力”的结果。知识付费在当前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中营造了全民学习的氛围,一个知识共同体正在形成。知识传授可转化为市场行为并按市场逻辑进行交易,很显然,这种功利色彩的运作有悖于传统知识生产、传播、接受的逻辑,使得知识的传授碎片化,很难与传统模式相媲美。从本质上说,知识付费就是消费社会中资本操控的一种商业现象。它成功地吸引了传统出版机构、新媒体和各大网络平台,大家纷纷涌入这片红海,激烈厮杀。(摘编自陈龙《作为文化奇观的知识付费》)材料二据媒体报道,一些民众由于对真假莫辨的网络信息缺乏信任,认为付费购买的信息应该更加可靠,为知识付费的新趋势正在露出端倪。于是,有人在报刊上撰文发声:“不管你是否接受,知识付费时代已经到来。”网络媒体推动的知识付费命题,常常基于知识市场的需求和调查数据。有大数据分析报告指出,超过五成的网民有过不同形式的知识付费行为。网络媒体基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持续增长,认为公众为知识付费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趋势,标准化产品和个性化知识按需服务将会产生。在新媒体主导资讯消费的时代,公众的注意力容易被各类热点现象与话题的新奇蒙蔽,而很少去追问这些现象、话题是否具有合理性、正确性,以及它们形成背后的利益诉求。这其中,知识付费时代的到来即是一个伪命题。其实,人们为获得知识而付费,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传统。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意思就是,如果有主动送上十条干肉的人,孔子就愿意收他做学生。这里的自行束修,可以视为弟子为获得知识而向孔子支付的费用。至于在现实生活中,为了获得知识而上学,以及购买图书、报刊资料、音像制品等,无不属于为知识付费的范畴。因此,付费下载论文等行为只不过是现实生活中的知识消费在网络的延续而已。忽视了这一基本事实,将现实生活中长期存在的知识付费实践当作新媒体兴起之后的新事物,显然有悖历史真相与公众的现实经验。网络媒体常常津津乐道于这样一些现象,并将此作为人们为知识付费的具体表现,如购买视频网站的vip账号、打赏文章作者等。但他们似乎忘记了这样一个基本情况,即人们通常愿意付费的上述消费并不是基于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求知付费,而是为了达到猎奇消遣的一种娱乐休闲。新媒体的新闻报道者、信息提供者如只为付费受众提供正确的资讯,显然违背新闻媒体从业人员最基本的职业规范,是对新闻媒体所承担的报道与传播信息责任的背弃。一旦如此,媒体的职业伦理与公众的知情权将受到损害。知识付费话题的出炉及推送,实质上折射了新媒体公司急于从资讯市场套现的焦急心态,是一种借助媒体话语权力诱导公众消费、制造知识消费错觉的做法。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不同阶层提供了发声的平台,也体现了网络文化现象背后盘根错节的关系网络。越是在这样不断变革的时代,社会越应该保持理性思考的力度,不是随波逐流,而是在观察与质疑中持续跟进,不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摘编自《光明日报》《“知识付费”命题背后的营销焦虑》,有删改)材料三获得知识,从不付费到付费是一个历史性进步。但从知识付费到知识产品免费,又代表着更高阶段发展的必然。中国的特殊性在于,这两个历史阶段在时间上叠合在一起,造成了付费与不付费的两难。首先,知识付费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知识收费兴起,反映了人们收入结构改变的现实。这个过程刚刚开始,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付费的空间还会不断增加。其次,免费经济兴起,知识服务化正成为潮流。知识免费作为一种商业模式,不是不收费,而是知识不按产品来收费,而按服务使用来收费。本质上,是将知识的业态从产品业态升级到服务业态。这说明,知识产品收费只是初级业态,相当于知识制造业;知识产品不收费而知识服务收费是更高级的业态,相当于知识服务业。在我国,知识的产品业态还没发育好,又迎来了服务升级。这就是当前知识付费面临的实际情况。更特殊之处在于,知识产品不收费是初级业态之前的不发达状态形成的习惯。因落后而不收费与因先进而不收费,叠合在一起。在两次浪潮合成一股的特殊国情条件下,知识付费会向哪个方向发展?一方面,知识产品业还要大发展。知识的“制造”业要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要更有针对性地提供用户所需的知识。另一方面,知识服务业后浪推前浪,不断以创新业态帮助用户解决问题。举例来说,下载商业研究报告,不付费是不对的。但只靠云顶国际yd的版权收费,收的是小钱。如果通过服务附加价值,比如以用户要解决的问题为主线,根据用户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持续地提供每一步的研究线索和信息,甚至与咨询服务结合起来,可以收到比云顶国际yd的版权费更多的服务费。从续订产品升级为续订服务,要做的事情很多。完善知识服务平台功能,让在线支付手段更便捷,通过自媒体与社交网络增加交互、开发针对效果付费的打赏制度等,都可以使知识服务发展得更好。(摘编自《光明日报》《知识该付费还是免费》,有改动)18. 根据三则材料,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知识付费迎合了文化市场需求,正是传播手段的进步和用户的知识焦虑使其成为一种文化现象。b. 人们购买视频网站会员、打赏文章作者的行为,体现了其对于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内在需求。c. 新媒体从业人员为免费和付费用户提供了差异化的信息,因此也为不同人群提供了发声的平台。d. 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导致知识付费到来,并且这种付费的空间还有不断增加的趋势。19. 根据三则材料,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消费社会中,资本运作可使知识的传授成为获利来源,而资本逐利的本质将会使这种竞争更加残酷。b. 有些新媒体混淆概念,将知识付费实践当作新事物来大肆宣传,可见他们没有历史知识和现实经验。c. 在低收入阶段,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主要用于衣食住行,因而一般不会有更多的钱用于知识付费领域。d. 《从小镇青年到月入十万》等文章充斥网络,是新媒体在知识付费时代为谋取利益设置的营销景观。20. 根据材料三,下列事例符合“知识服务业态”论述的一项是( )a. 网络剧《庆余年》因制作精良而火爆一时,随着剧集热播,视频网站开启“超前点映”付费模式。b. 小王在喜马拉雅fm上兼职做主播,通过有偿分享课程、付费回答问题、制作付费节目获取报酬。c. 某软件在其云顶国际集团官网提供免费下载,用户可付费加入聊天群获取该软件的素材、教程、后续升级服务。d. 微信公众号文章需付费阅读,知乎回答需付费解锁后续内容,百度文库对部分文章提供付费下载。21. 作为个人,我们应该怎样应对知识付费时代?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回答。【答案】18. d 19. b 20. c 21. 知识付费时代可能带来知识传授的碎片化,因此,我们不能完全抛弃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认清社会发展方向,在一定程度上认可知识付费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培养独立思考意识,理性对待媒介提供的资讯,不跟风、不盲从;充分利用知识免费与付费的各自优势,利用知识,享受服务。【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分析理解材料相关内容能力。a.“正是传播手段的进步和用户的知识焦虑使其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原因不全面。根据材料一“作为适应文化市场需要而出现的文化现象,知识付费更符合移动生产和消费的模式,是媒介技术的发展、用户的知识焦虑、资本对新领域的寻找等‘多方合力’的结果”可知,知识付费的产生是“多方合力”的结果。b.“体现了其对于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内在需求”错,根据原文材料二“人们通常愿意付费的上述消费并不是基于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求知付费,而是为了达到猎奇消遣的一种娱乐休闲”可知,购买视频网站会员、打赏文章作者的行为是为了猎奇消费。c.“新媒体从业人员……因此也为不同人群提供了发声的平台”错,根据材料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不同阶层提供了发声的平台”可知,为不同人群提供了发声的平台的是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原文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b.“可见他们没有历史知识和现实经验”错误,根据材料二“忽视了这一基本事实,将现实生活中长期存在的知识付费实践当作新媒体兴起之后的新事物,显然有悖历史真相与公众的现实经验”可知,得不出这个结论。故选b。【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c.知识产品免费而后续服务收费的做法,符合材料三关于获取知识的更高阶段,即将知识的业态从产品业态升级到服务业态的说法。而其他三项属于知识产品付费。故选c。【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归纳概括文中内容要点能力。根据材料一“知识传授可转化为市场行为并按市场逻辑进行交易,很显然,这种功利色彩的运作有悖于传统知识生产、传播、接受的逻辑,使得知识的传授碎片化,很难与传统模式相媲美”概括出知识付费时代可能带来知识传授的碎片化,不能完全抛弃传统模式;根据材料一“作为适应文化市场需要而出现的文化现象,知识付费更符合移动生产和消费的模式,是媒介技术的发展、用户的知识焦虑、资本对新领域的寻找等‘多方合力’的结果。知识付费在当前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中营造了全民学习的氛围,一个知识共同体正在形成”概括出认清社会发展方向,一定程度上认可知识付费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根据材料二“据媒体报道,一些民众由于对真假莫辨的网络信息缺乏信任,认为付费购买的信息应该更加可靠,为知识付费的新趋势正在露出端倪”可知,培养独立思考意识,理性对待媒介提供的资讯,不跟风、不盲从;根据材料三“获得知识,从不付费到付费是一个历史性进步。但从知识付费到知识产品免费,又代表着更高阶段发展的必然”可知,充分利用知识免费与付费的各自优势,利用知识,享受服务。五、作文(4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22. 完成作文。对话是交流沟通的重要方式,那么,在对话交流中,达成共识是否比增进理解更有价值呢?请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要求:自拟题目,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答案】例文:与对话共行对话是交流沟通的重要方式,对话的目的与本质即是不同思想的碰撞。如若要将达成共识的对话与增进理解的对话的价值相对比,我且认为它们的价值相异,且没有太多可比性。对话并不是一个带有功利性色彩的动作,因此对话的最终成效并不应被视作衡量其价值的天平。达成共识也好,增进理解也罢,它们仅仅是通过对话这一过程得到的结果,它们亦都是多元思想碰撞下的产物。依我之愚见,只要不是一场对话后双方矛盾加剧,以致短兵相接、老死不相往来,对话本身便是有大价值的。审视对话时,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过程。达成共识时是否是在对话中修正了一己之偏颇,在不同思想的交融中解决了某个问题,增进理解时又是否在多元交流中尝试着换位思考,尽力想他人所想,改变曾经的误解。对话的过程正是对话本身魅力大放异彩的时刻。它教会对话者以更平和的语气,更平等的姿态去进行与异于自己的人交流。对话所蕴含的处世态度为对话本身赋予了价值。然提及共识时,我又必须提及一种误区,即为共而共。一种是对话中的强权方所带来的压倒性胁迫,如雅尔塔会议中所谓的共识不过是强权政治的产物,又如巴黎和会中披着和平外衣的条约共识亦不过是列强的变相压榨。这样的对话即是无价值的,即使它有着沟通的外衣,共识的结局,仍无法摆脱侵略本色。另一种是对话中的某些个体畏惧“独特”,害怕“麻烦”,只愿匆匆共识了事,形成表里不一,实际操作难行其道的局面。此时,达成共识的对话又变得无用,而这正是受对话者心理上趋同,行为上藏“拙”的影响。故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对话若要起到它自身的价值,无法离开对话者。对话者是否怀着正常、平和的心态,是否以平等、共进的姿态,是否为改善过去的某些矛盾抑或为着多元共通、美美与共,都影响着对话。所以我们又何须拘泥于不同对话间价值的比对呢?我们所需追求的就是一种推动个人成长,促进人际缓和,带动社会共进的对话模式,无论它是达成共识,还是增进理解。毕竟对话并非有限的、量产的,它是始终在进行着的、无限的。一如真理不断发展,对话亦与真理共行,在与谬误的斗争中实现它本身的价值。【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中给出了一组看似对立的比较——“达成共识的对话”和“增进理解的对话”谁更有价值。人们进行交流沟通时往往带着一个理想目的——希望可以“达成共识”,而“增进理解”则是在交流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利好趋向。而“增进理解”本身又可以促使“达成共识”这一目的的实现,两者实则是难以分割的统一体。如果理解到这点,那我们就能意识到,写作时不一定就要真的去比较“达成共识”与“增进理解”孰高孰低,而是要思考,在处理人我关系的时候,到底应该用一种怎样的态度和方式与他人进行对话。认真思考交流的意义和正确的交流方式,无疑可以启发我们更好地去应对这个“人人把握话筒”的自媒体时代。对话的根本目标是在于能够让双方的认知产生共识。客观世界的物质是具有多样性的,而人也有着与生俱来的短见与局限。每一个个体在这个多样化的世界中都有着必然的“无知”状态,而对话无疑是最为便捷的打破这一壁垒的方式。因为在交流的过程中,双方通过交换彼此的已有认知,通过人与人之间间接经验的转述,不需经过实践,就完成了世界观的互补,最后达成认知上的共识。这就是对话最大的价值所在。但是达成共识并非意味着要求对方在思想认知和行为实践上与自己完全一致,而是让我们突破自身认知的局限,变得更智慧。而对话之后并未达成共识,也并不意味着对话就失去了所有的意义。在对话的过程中,我们通过观点的呈现与交流,看到了有别于自身已有认知的不同观念,不仅增进了对对方的理解,也加深了对自身的理解。分歧的存在是必然的,我们要学会悦纳;不是所有事情都能求同存异的,我们更要学会容纳。允许有和自己不一样的存在,包容价值的多样化取向,用更理性的姿态去对话、去交流、去理解这个世界。人类文明的发展正是仰赖于多元化文明的和谐共存。写作时可以围绕交流对话的结果和意义分出不同的层次,首先要尽量达成共识,这也是进行下一步行动的前提,必要时甚至可以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适当放弃自己的利益,以促成共识的达成;但如果无法达成共识,也要冷静地倾听对方的观点,反思自己,虽然不能达成共识,但也能增进理解。据此可知,达成共识与增进理解无法对比谁更有价值,只要我们以正确的态度交流,就能有所收获。还可以分析对话能否达成共识和增进理解的条件在于对话双方,比如对话者的地位是否平等,基于什么心理进行对话等,都会影响到对话的结果和效果,因此很难评价达成共识与增进理解谁更有价值。立意:1.达成共识未必比增进理解更有价值。2.理解是达成共识的前提。3.学会沟通,理性交流。4.学会悦纳,和谐共存。23. 完成作文。“裂痕”指器物破裂的痕迹,其实,它也可能存在于人心中。有人说:“裂痕破坏了完美,留下了遗憾。”也有人说:“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请以“裂痕”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合理,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全命题作文题。材料先对“裂痕”给予了提示,告诉我们,“裂痕”不仅仅指器物上的破裂痕迹,也可以指我们心里的伤痕。这就提示我们,本次作文更多关注的是“裂痕”的比喻义。接着,材料通过两个“有人说”提示我们,“裂痕”有不好的一面,如“破坏了完美,留下了遗憾”,但“裂痕”也可以有好的一面,我们需要重点理解第二个“有人说”。第一句“万物皆有裂痕”,指出“裂痕”存在的普遍性和不可避免性。第二句“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那”指“裂痕”,意思是“裂痕”是“光照进来的地方”,换句话说,裂痕中有阳光。就审题来说,对“裂痕”和“光”的理解是审题的核心和关键。在这里,“裂痕”可以指自然之物的损坏、残缺、不完美;也可以指个体的缺陷,个体成长过程的不顺遂、不如意,个体思想发展的不完善,人与人交往的情感隔阂、分歧;也可以指时代更迭,社会裂变,思想体系的分崩离析等;而“光”可以喻指希望、美好、光明、新生等人生的转机。从立意和行文来看,文章不能脱离“裂痕”和“光”两个核心词语、两个要素。生活中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也有很多不如意,但我们不能因此痛苦沉沦,应看到希望,要无惧无畏愈挫愈勇,要不气馁不放弃;虽然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正是这些让我们成长,变得更强大。同时,这些裂痕也是我们成长的机会,让我们能够看到自己内心的潜力和不足之处。因此,我们应该坚定信念,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这就是面对“裂痕”应该有的人生态度。本题要求写记叙文,而且题目已经给定,是“裂痕”。写作时要把“心中的裂痕”具体是什么,怎么来的,给自己带来哪些困惑、痛苦等讲清楚;然后重点是你对于“裂痕”态度的转变,你是如何认识到“裂痕”的价值的,这个转变是来自哪里,然后你是如何感悟到这个哲理的,又是如何去做的。具体描写要注意运用细节,增强感染力,最后的感悟要在前面描写和记叙的基础上自然升华,水到渠成。立意:1.生活总有缺憾,更需要希望和勇气。2.坦然接受人生的“裂痕”。3.透过裂痕寻觅光明和温暖。第ⅱ卷(50分)六、本大题共4小题,共15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少而好兵,事秦始皇。秦始皇既灭三晋,走燕王,而数破荆①师。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舆,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曰:“老臣罢病悖乱,唯大王更择贤将。”始皇谢曰:“已矣,将军勿复言!”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为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始皇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乡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始皇大笑。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王翦果代李信击荆。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秦。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于是王翦曰:“士卒可用矣。”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荆兵遂败走。秦因乘胜略定荆地城邑。岁余,虏荆王负刍,竟平荆地为郡县。(节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有删改)【注】①荆:即指楚。24.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翦言不用,因谢病 谢:推辞b. 李信果辱秦军 辱:使……受辱c. 荆闻王翦益军而来 益:增加d. 翦因举兵追之 举:全,都25.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荆人因随之 因人之力而敝之b. 自驰如频阳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c. 将军之乞贷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 荆数挑战而秦不出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26.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谈及伐楚所需人数,李信要求的军队人数比王翦要求的少,所以秦王认为李信勇敢而王翦胆怯。b. 王翦不被信任,于是负气回家养老,后李信兵败,秦王亲自去请王翦统率军队,王翦欣然接受。c. 王翦出征前向秦王请求奖赏,出征后又多次派人请赏良田,这样做主要不是为了享受荣华富贵。d. 王翦出征后不理会楚军的挑战,坚守不出,且让士兵充分休整,最终趁楚军撤退时击败了他们。27. 王翦是一位怎样的人物?请结合原文,用自己的话简要分析。【答案】24. d 25. d 26. b 27. ①王翦是个忠心耿直、直言不讳,坚持自己的原则的人。②王翦是一个聪明的人,出征前他向秦王请求奖赏,出征后又多次派人请赏,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消除秦王的疑心。③王翦是一位有勇有谋的带兵打仗奇才。【解析】【2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句意:王翦的话不被采用,王翦就推托有病。b.句意:李信果然使秦军蒙受了耻辱。c.句意:楚王得知王翦增兵而来。d.举:发动、兴起。句意:王翦趁机发兵追击他们。故选d。【2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因”,趁着、趁机;/依靠。句意:楚军趁机跟踪追击他们。/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反过来损害他。b.“如”,到……去、往;/或者。句意:亲自乘快车奔往频阳。/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c.“之”,主谓间取消独立性,无实意;/代词。句意:将军请求赐予家业。/这样还不能建立王业的,从来没有过。d.“而”,都为连词,都表转折关系。句意:楚军屡次挑战,秦军却始终坚守不出。/如今人家建立了大功,您却要去攻击人家,这是不道义的。故选d。【2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王翦欣然接受”错。由原文“王翦谢曰:‘老臣罢病悖乱,唯大王更择贤将’”可知,王翦先是推辞拒绝的态度。故选b。【2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①由原文“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可见,王翦是个忠心耿直,直言不讳,坚持自己的原则的人。②由原文“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始皇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乡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始皇大笑。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可见,王翦是一个聪明的人,出征前他向秦王请求奖赏,出征后又多次派人请赏,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消除秦王的疑心。③由原文“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荆兵遂败走。秦因乘胜略定荆地城邑。岁余,虏荆王负刍,竟平荆地为郡县”可见,王翦在此次攻楚之战中的巧计,可是说是“以逸待劳”的典型了。他待机而动,以不变应万变,积极调动敌人,创造战机,一直牵着敌人的鼻子走,直到大获全胜。不得不说他是一位有勇有谋的带兵打仗奇才。参考译文:王翦,是频阳东乡人。少年时就喜好军事,后来侍奉秦始皇。秦始皇灭掉了韩、赵、魏三国,使燕王逃跑了,同时多次战败楚军。秦国将领李信,年轻气盛,英勇威武,曾带着几千士兵把燕太子丹追击到衍水,最后打败燕军捉到太子丹,秦始皇认为李信贤能勇敢。于是秦始皇问李信:“我打算攻取楚国,由将军估计调用多少人才够?”李信回答说:“最多不过二十万人。”秦始皇又问王翦,王翦回答说:“非得六十万人不可。”秦始皇说:“王将军老了,多么胆怯呀!李将军真是果断勇敢,他的话是对的。”于是就派李信及蒙恬带兵二十万向南进军攻打楚国。王翦的话不被采用,王翦就推托有病,回到频阳家乡养老。李信攻打平舆,蒙恬攻打寝邑,大败楚军。李信接着进攻鄢、郢,又拿了下来,于是带领部队向西前进,要与蒙恬在城父会师。其实,楚军趁机跟踪追击他们,连着三天三夜不停息,结果大败李信部队,攻入两个军营,杀死七个都尉,秦军大败而逃。秦始皇听到这个消息,大为震怒,亲自乘快车奔往频阳,见到王翦道歉说:“我因为没采用您的计策,李信果然使秦军蒙受了耻辱。现在听说楚军一天天前进并向西逼近,将军虽然染病,难道忍心抛弃我吗!”王翦推辞说:“老臣病弱疲乏,昏聩无能,希望大王另择良将。”秦始皇再次表示歉意说:“好啦,将军不要再说什么了!”王翦说:“大王一定不得已而用我,非六十万人不可。”秦始皇满口答应说:“就只听将军的谋划了。”于是王翦率领着六十万大军出发了,秦始皇亲自到灞上送行。王翦临出发时,请求赐予许多良田、美宅、园林池苑等。秦始皇说:“将军尽管上路好了,何必担忧家里日子不好过呢?”王翦说:“替大王带兵,即使有功劳也终究难以得到封侯赐爵,所以趁着大王特别器重我的时候,我也得及时请求大王赐予园林池苑来给子孙后代置份家产吧。”秦始皇听了哈哈大笑起来。王翦出发后到了函谷关,又连续五次派使者回朝廷请求赐予良田。有人说:“将军请求赐予家业,也太过分了吧。”王翦说:“这么说不对。秦王性情粗暴对人多疑。现在大王把全国的武士调光特地委托给我,我不用多多请求赏赐田宅给子孙们置份家产来表示自己出征的坚定意志,难道让秦王平白无故地怀疑我吗?”王翦终于代替李信进击楚国。楚王得知王翦增兵而来,就竭尽全国军队来抗拒秦兵。王翦抵达战场,构筑坚固的营垒采取守势,不肯出兵交战。楚军屡次挑战,秦军却始终坚守不出。王翦每天让士兵休息洗浴,并且供给上等饮食抚慰他们,亲自与士兵同饮共食。过了一段时间,王翦派人询问士兵中玩什么游戏?回来报告说:“正在比赛投石看谁投得远。”于是王翦说:“士兵可以派用了。”楚军屡次挑战,秦军不肯应战,就领兵向东去了。王翦趁机发兵追击他们,派健壮力战的兵丁实施强击,大败楚军,追到蕲南,杀了他们的将军项燕,楚军终于败逃。秦军乘胜追击,占领并平定了楚国城邑。一天后,俘虏了楚王负刍,最后平定了楚国各地设为郡县。(节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有删改)七、本大题共2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张孝祥①湖海倦游客,江汉有归舟。西风千里,送我今夜岳阳楼。日落君山云气,春到沅湘①草木,远思渺难收。徒倚栏干久,缺月挂帘钩。雄三楚,吞七泽,隘九州。人间好处,何处更似此楼头?欲吊沉累②无所,但有渔儿樵子,哀此写离忧。回首叫虞舜③,杜若满芳洲。【注】①张孝祥:南宋爱国词人。为官数十载,因主战被排斥,此词作于词人请辞侍亲获准后,乘舟沿江东归途中。②沉累:代指自沉汨罗、无罪被迫而死的屈原。③虞舜:即舜,号有虞氏,故称“虞舜”。28.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的上阕由自身感受写起,继而描写登岳阳楼所见景象:夕阳斜照,洞庭湖中的君山云气缭绕,沅水、湘水两岸的草木呈现葱绿之色。b. “徙倚栏干久”二句,写出了傍晚到深夜的时空转换,虽无月色相伴,词人依然被眼前美景吸引而流连不去,舟车劳顿、倦游江湖之感一扫而空。c. “雄三楚”五句,写诗人登上岳阳楼,极目远眺,发出由衷的感叹.诗句以夸张、反问的手法,极写所见景象气势的壮阔。d. 结尾“杜若满芳洲”一句,呼应上阕“春到沅湘草木”一句,写沙洲上长满了芬芳的香草,以景结情,生动形象又意味深长。29. 前人论本词,认为下阕“借怀古人以抒己志”,请结合具体词句对这一观点加以阐释。【答案】28. c 29. ①作者凭吊为楚国而死的屈原,怀念古代明君虞舜。②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与无奈;③表达了自己得遇明主、被赏识重用的愿望。【解析】【2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能力。b.“虽无月色相伴”错,“缺月”是指残月,“缺月挂帘钩”是说词人独自倚栏凝思,只有一轮残月陪伴着自己。可见并不是“无月色相伴”。故选b。【2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欲吊沉累无所”二句,借对屈原的凭吊,表达了怀有才干而为君主疏离的辛酸悲苦之情,怀才被弃的幽怨。词人欲要凭吊屈原,却“无所”可吊,词人不知道屈子沉水处,虽然心有遗憾、惭愧,但看到“渔儿樵子”不免庆幸,屈原死前与渔夫有过对话,便猜想他们可能懂得屈原离忧。词人因屈原的“离忧”而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的辛酸困苦,希望有贤明的君主可以发现并重用自己,所以有了“回首叫虞舜”,表达了对古代明君的怀念之情。但是除了满山开得正艳的杜若花外,没有任何人回答他的苦苦呼唤。其中花开烂漫的美景反衬出词人心境的悲凉。“回首叫虞舜”二句,借对贤君虞舜的呼唤,表现出对清明政治的向往和期盼和希望被赏识重用的愿望。下片接着写雄美之景,并由此联想到屈原的离忧来抒发自己心中的哀愁。结尾他喊出了自己渴求被遇的心声,最后却以无声的景语默默作结,仿佛是给词人的凄凉回答。整首词在满含豪气的描写中,夹杂栏杆拍遍却无人会得的心酸,壮志难酬的悲愤与无奈,复杂的情感使词情波澜起伏。八、本大题共4小题,共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侯银匠汪留祺①侯银匠店是个不大点的小银匠店。从上到下,老板、工匠、伙计,就他一个人。他用一把灯草浸在油盏里,用一个弯头的吹管把银子烧软,然后用一个小锤子在一个钢模子或一个小铁砧上丁丁笃笃敲打一气,就敲出各种银首饰。麻花银镯,小孩子虎头帽上钉的银罗汉、系围裙的银链子、发蓝簪子、点翠簪子……侯银匠一天就这样丁丁笃笃地敲,戴着一副老花镜。②侯银匠店特别处是附带出租花轿。有人要租,三天前订好,到时候就由轿夫抬走。等新娘拜了堂,再把空轿抬回来。这顶花轿平常就停在屏门前的廊檐上,一进侯银匠家的门槛就看得见。银匠店出租花轿,不知是一个什么道理。③侯银匠中年丧妻,身边只有一个女儿侯菊。在同年的女孩子还只知道抓子儿、踢毽子的时候,她已经把家务全撑了起来。开门扫地、掸土抹桌、烧茶煮饭、浆洗缝补,事事都做得很精到。④一家有女百家求,头几年就不断有媒人来给侯菊提亲。侯银匠千挑万选,看定了开粮行陆家的老三。侯银匠问菊子的意见。菊子说:“爹作主!”侯银匠拿出一张小照片,让菊子看,菊子噗嗤一声笑了。“笑什么?”——“这个人我认得!”从菊子的神态上,银匠知道女儿是中意的。⑤定亲后,陆家不断派媒人来催婚。三天一催,五天一催。侯菊有点不耐烦:“总得给人家一点时间准备准备。”⑥侯银匠拿出一堆银首饰叫菊子自己挑。菊子连正眼都不看,说:“我都不要!你那些银首饰都过了时。现在只有乡下人才戴银镯子,发蓝簪子、点翠簪子,我往哪儿戴,我又不梳髻!你那些银五半半现在人都不知道是干什么用的!”侯银匠明白了,女儿是想要金的。他搜罗了一点金子给女儿打了一对秋叶形的耳坠、一条金链子、一个五钱重的戒指。侯菊说:“不是我稀罕金东西。大嫂子、二嫂子家里都是有钱的,金首饰戴不完。我嫁过去,有个人来客往的,戴两件金的,也显得不过于寒碜。”侯银匠知道这也是给当爹的做脸,于是加工细做,心里有点甜,又有点苦。⑦爹问菊子还要什么,菊子指指花轿,说:“我要这顶花轿。”⑧“这是顶旧花轿,你要它干什么?”⑨“我看了看,骨架都还是好的,我会把它变成一顶新的!”⑩侯菊动手改装花轿,买了大红缎子、各色丝绒,飞针走线,一天忙到晚。轿顶绣了丹凤朝阳,轿顶下一周圈鹅黄丝线流苏走水。“走水”这词儿想得真是美妙,轿子一抬起来,流苏随轿夫脚步轻轻地摆动起伏,真像是水在走。四边的帏子上绣的是八仙庆寿。最出色的是轿帘前的一对飘带,是“纳锦”的。“纳”的是两条金龙,金龙的眼珠是用桂圆核剪破了钉上去的(得好些桂圆才能挑得出四只眼睛),看起来乌黑闪亮。她又请爹打了两串小银铃,作为飘带的坠脚。轿子一动,银铃碎响。轿子完工,很多人都来看,连声称赞:菊子姑娘的手真巧,也想得好!⑪转过年来,春暖花开,侯菊就坐了这顶手制的花轿出门。临上轿时,菊子说了声:“爹!您多保重。”鞭炮一响,老银匠的眼泪就下来了。⑫花轿没有再抬回来,侯菊把轿子留下了。这顶簇崭新的花轿就停在陆家的廊檐下。⑬大嫂、二嫂家里都有钱。侯菊有什么呢?她有这顶花轿。全城的花轿,都不如侯菊的花轿鲜亮,接亲的人家都愿意租侯菊的。这样她每月都有进项。她把钱放在抽屉里,对丈夫说:“以后你要买书订杂志,要用钱,就从这抽屉里拿。”⑭陆家一天三顿饭都归侯菊管。陆家人多,众口难调。老大爱吃硬饭,老二爱吃烂饭,公公婆婆爱吃焖饭。侯菊竟能在一口锅里煮出三样饭。⑮公公婆婆都喜欢三儿媳妇。婆婆把米柜的钥匙交给了她,公公连粮行账簿都交给了她。她实际上成了陆家的当家媳妇。她才十七岁。⑯侯银匠有时以为女儿还在身边。他的灯盏里油快干了,就大声喊:“菊子!给我拿点油来!”及至无人应声,才一个人笑了:“老了!糊涂了!”⑰女儿有时提了两瓶酒回来看他,椅子还没有坐热就匆匆忙忙走了,陆家一刻也离不开她。⑱侯银匠不会打牌,也不会下棋,他能喝一点酒,也不多,而且喝的是慢酒。两块茶干,二两酒,就够他消磨一晚上。侯银匠忽然想起两句唐诗,那是他錾在“一封书”样式的银簪子上的(他记得的唐诗本不多)。想起这两句诗,有点文不对题: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选自《汪曾祺全集》,有删改)30. 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银匠知道女儿是中意的 中意:合意,满意b. 也显得不过于寒碜 寒碜:寒酸,不体面c. 这样她每月都有进项 进项:收入的款项d. 就够他消磨一晚上 消磨:慢慢地咀嚼31. 小说中的“花轿”是个重要的意象,下列各项中理解和赏析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 第②段写侯银匠店的“特别处”是附带出租花轿,状似无意,实则并非闲笔,颇具匠心。b. 第⑩段生动地描写了侯菊改造花轿的过程和结果,又用众人称赞侧面体现出她心灵手巧。c. 第⑫段写到花轿停在陆家的廊檐下,既照应了前文,也给读者留下了遐想和回味的空间。d. 第⑬段的“鲜亮”写花轿色彩浓艳,流露出作者对侯菊出身不高、审美品味有限的遗憾。32. 小说第③段(“侯银匠中年丧妻……很精到”),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33. 文中画线的两处文字,分别表现了侯银匠什么样的情感?【答案】30. d 31. d 32. ①从父女相依为命着眼,为下文选女婿,打陪嫁首饰,在女儿出嫁后父亲的孤独这些情节提供依据。②从突出侯菊的精细能干着眼,为写侯菊改装花轿,出租花轿,成为当家媳妇等情节提供依据。 33. ①女儿终于长大成人了,嫁了个好人家,可以为自己女儿打首饰了,心里感到高兴;女儿即将出嫁,到一个新的大家庭去生活,多年来习惯了父女相依为命,如今剩下自己独身一人,非常失落和不舍,因此“又有点苦”。②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侯银匠的幻觉及顿醒后的自我慰藉,朴实的语言写出了侯银匠对女儿深沉的思念和难以言说的孤独。【解析】【3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d.“慢慢地咀嚼”错,“消磨”应该是消遣,打发时光。故选d。【3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流露出作者对侯菊出身不高、审美品味有限的遗憾”错,“全城的花轿,都不如侯菊的花轿鲜亮”,写出侯菊的心灵手巧。故选d。【3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情节作用的鉴赏能力。第三段是在文章中间,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段的作用主要是为后文作铺垫。“侯银匠中年丧妻,身边只有一个女儿”,交代了父女相依为命的情节,因为只有这一个女儿,侯银匠精心为女儿挑选女婿、仔细打陪嫁首饰也就顺理成章了,女儿出嫁后侯银匠只剩了自己,很孤独,这些内容都能从第三段这句话中找到铺垫。第二句写的是侯菊很能干。“别的同年的女孩子还只知道梳妆打扮,抓子儿、踢毽子的时候,她已经把家务全撑了起来。开门扫地、掸土抹桌、烧茶煮饭,浆洗缝补,事事都做得很精到”,突出侯菊的精到能干,为下文侯菊改装花轿,花轿经过她的一番努力后,破旧的轿变成了一顶崭新的花轿,出租花轿,成为陆家当家媳妇等情节埋下伏笔,后文的这些情节都突出了侯菊的能干、心灵手巧、善于经营,与此段形成照应。【3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含义的能力。①解答此题要结合上下文,从深层次理解,为何“苦”,为何“甜”;叫人无应,为何“一个人”笑了,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思考这些问题,不难得出答案。第一处划线的句子“心里有点甜,又有一点苦”。侯银匠和女儿相依为命,如今女儿长大了,嫁了个好人家,侯银匠为女儿感到幸福;女儿很精明,要打金首饰,“侯菊说:‘不是我稀罕金东西。大嫂子、二嫂子家里陪嫁的金首饰戴不完。我嫁过去,有个人来客往的,戴两件金的,也显得不过于寒碜’”,侯银匠对女儿也感到放心了。由此可以看出“侯银匠”因为女儿长大而感到甜,为自己能亲手为女儿打首饰而感到甜;后文“鞭炮一响,老银匠的眼泪就下来了。花轿没有再抬回来,侯菊把轿子留下了”,这也许就是侯银匠“苦”的原因,女儿出嫁了,没有人陪伴自己了,花轿也不能陪伴自己了,为自己以后要过孤独的生活而感到苦;第二处划线的句子,“喊”“笑”是动作和表情描写,“菊子!给我拿点油来”“老了!糊涂了”是语言描写,侯银匠与女儿相依为命多年,女儿出嫁之后,以为女儿还在家里,习惯地喊她,表现了侯银匠对女儿的思念之情;明白过了,知道女儿已经出嫁,不在自己身边了,自嘲地“笑”,“老了!糊涂了”是对自己难言的孤独的一种安慰。九、微写作(10分)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34. 语文学习关系到个人的终身发展。对于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学习、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请从中任选一条,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你的体会。不超过150字。【答案】示例:我认为三条途径应该有效结合起来的同时,应注重社会生活实践。因为语文来源于生活,最后也要回归到生活。观察了春景,你才能体会到朱自清《春》的心情;有了月下泛舟的经历,你才能体会苏子游赤壁的感受。所以与社会生活实践起来,才能体现出语文的真谛。生活的体味、实践才能真正提升一个人真正的语文素养。【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微写作能力。写作类型:议论类微写作。审题:材料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提升,给出了三条途径。这三条途径中,课堂有效学习是我们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方法,因为学生大量时间都在课堂学习,因此这个方法必须重视;而课外阅读无疑是对课堂学习的有益补充,因为课堂学习毕竟有限,要想提升语文素养,课外大量阅读有益的书籍是必不可少的方法;最后是社会生活实践,我们都知道,学习了一项技能,如果不实践,则是纸上谈兵,因此社会实践是对书本知识的检验,能够印证前两种方法学到的知识,体会到的情感等,还能纠正课堂学习的错误,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提升方法。写作时注意选择一种来写,可以在“比较”中得出自己的观点。写作思路:如语文教育越来越受到国人重视,语文素养的提升渐渐提上日程。课堂教学、课外阅读、社会实践,都是提升语文素养的途径,但其中最关键、最有效的,还是课外阅读。课堂教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门,要通过课外阅读才能走进这扇门后的广阔世界,而后才能更好地参加社会实践。阅读,既是对知识的吸收,又是一种再创作。我们在阅读中深入思考,也在阅读中积累阅历。语文素养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阅读也是一个应该持续一生的习惯。35. 近来,“林黛玉式”的表达在同学中很流行,比如:“你心中自然是有学习的,只是见了篮球,就把学习忘了。”“是单写完了语文作业呢,还是别的作业都写完了呢?”……请你就这一现象谈谈自己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说理充分。不超过150字。【答案】示例:我认为对于“林黛玉式”表达流行无可厚非。“林黛玉式”表达使同学们的语言更具文化味,用看似戏谑随意的语言来缓解尴尬和焦虑,道出心声,适合社交。“林黛玉式”的表达,虽然称不上什么文学,但却可以看做是对《红楼梦》的生活化应用。相比那些简单粗暴的口水式吐槽和指责谩骂,这种带有文化味儿的表达,难道不更值得接纳吗?【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写作类型:议论类微写作。审题:本题要求学生写出对“‘林黛玉式’表达在同学中很流行”的看法。从材料来看,学生模仿造句林黛玉的经典台词,反映了学生对林黛玉形象中敏感、自我、直爽、语言锋利的个性特点的捕捉和发挥,这是一种很有趣的现象,充分反映了文学经典的影响力。学生在立意时,便要从“林黛玉式”表达的现实意义出发,阐述其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在语言表达上应选肯定句、反问句等句式,以凸显议论语气,来表明所写的文字是“看法”,从而做到紧扣题干要求。写作思路:学生应抓住“‘林黛玉式’表达在同学中很流行”来写,写出“林黛玉式”表达有别于传统表达形式的地方,凸显出“林黛玉式”表达的优点,揭示出 “林黛玉式”表达流行的原因,进而引领更多的人去接受这种表达方式。36. 在本学段的语文学习中,我们随着书中人一起,沐过春风,见过雨雪,扑过彩蝶,听过虫鸣……请任选一种具体的自然事物,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情感真挚,语言有感染力。不超过150字。【答案】示例:河畔柳丝飘飘,摇曳千条万条。阳光下泛着翠绿,微风中婀娜袅袅,妩媚地演绎着春天,忠贞地守望在暮暮朝朝。河边静处添春色,不与春花争尘嚣。记在晨钟暮鼓的漫步,忆在匆匆忙忙的远眺。一如微风细雨落水面,河边处子轻弄发梢,舞动春色,缓缓地倾泻着春潮。【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微写作能力。写作类型:抒情类微写作。审题:材料由我们学过的文章中的自然景物导入,要求任选一种具体的自然事物,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考生可以选择材料提示中的春风、雨雪、彩蝶、虫鸣,也可以选择其他事物,但要注意必须是自然事物。此外,从提示内容来看,可以是眼睛能够看到的事物,也可以是耳朵能够听到的声音。这就提示我们,写作时可以利用古代诗词中多感官写作的手法来写所选事物,从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等方面来描写事物,抒发情感。还要注意“情感真挚,语言有感染力”,比如采用一些修辞手法来描写和抒情,增加感染力。思路提示:如写“雨”,比如听不同季节的雨,可先由不同季节雨的特点写起,再赞美感叹其意蕴。春雨点点滴滴,滋润万物;夏雨气势磅礴,孕育着激情和诗意;秋雨缠绵,引起无尽的思念……最后可适当总结,雨声为天籁,最抚凡人心。也可以从其他角度,专门写听某一场雨,并抒发由此引发的情思。第1页/共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相关资源
示范课
由于学科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 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学科网,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