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2024届山东省青岛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云顶国际集团

标签:
精品解析文字版答案
切换试卷
2024-05-31
| 2份
| 32页
| 1316人阅读
| 24人下载
2024年高三年级第三次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2024.05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考号填涂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心理学有一个由来已久且不曾间断的争论,就是关于人类意识的建构。一种观点是通用智能说,即人类意识是“万能解题器”,意识中有一套通用的解题技巧,意识把它们运用于无限多的认知任务上。不管人们是在计数,还是要决定去哪家饭馆吃饭,亦或是在努力学一门外语,所使用的都是同一套认知能力。另一种观点是模块性假说,即人类意识中包含大量专门的子系统或模块,每一种都被设计用来执行非常有限的一类任务,而不能执行其他任务。例如,人们普遍相信有一个特殊的语言习得模块,这一观点源自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他认为,儿童并不是通过听取成人的谈话后用他们的通用智能来找出所说语言的规则;而是他们的意识中有一种独特的、自行运转的“语言习得机制”,它唯一的功能是,在适当刺激的情形下,让儿童学会语言。模块性假说提出的一些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来自对脑损伤病人的研究,这种研究也被称为“缺陷研究”。如果人类意识是万能解题器,我们就能预知,脑损伤会大致同等地影响所有认知能力。现实却并非如此。相反,脑损伤通常削弱某些认知能力而不伤及其他认知能力。例如,被称为“韦尼克区”的脑部伤害会使得病人不能理解言语,尽管他们仍然能够说出流畅的、符合语法的句子。这就表明,句子的生成和理解有独立的模块。另外一些脑损伤的病人失去了长期记忆,但是短期记忆以及说话和理解能力丝毫没有受损。这似乎再次支持了模块性观点而否定了把意识看成万能解题器的观点。这种研究尽管很有说服力,却没有一劳永逸地解决模块性的问题。一方面,这种研究的证据比较稀少——显然不能只是为了了解认知能力受影响的状况而随意损坏人脑。另一方面,关于数据应该如何解释存在着严重分歧。一些人认为,所观察到的脑损伤病人的认知障碍模式并不意味着意识是模块性的。他们声称,即使意识是万能解题器,即不是模块性的,脑损伤不同程度地影响不同的认知能力仍然是可能的。所以他们主张不能仅从缺陷研究来“轻率判断”意识的结构,这种研究最多只能提供有瑕疵的证据。美国心理学家杰里·福多尔在研究模块性假说时,认为大脑模块有三个重要特征:它们是领域化的,运行是强制性的,信息是分隔的。首先,认知系统是领域化的,即它是专门化的:它负责一组有限的、精确划定的任务。乔姆斯基所提出的“语言习得机制”就是领域化系统的一个很好的例子。这种机制的唯一功能就是使儿童学会语言——它并不帮儿童学会下棋、数数或者做其他任何事。其次,认知系统是强制性的,即我们不能选择是否让该系统运作。语言的感知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如果你听到一个用你所通晓的语言说出的句子,你就不得不把它听成是一个句子。如果有人要你把该句听成“纯粹的噪音”,不论如何努力,你都无法做到。第三,大脑模块信息分隔强调某些特定的信息已被存储在认知意识的一块区域中,这块区域是我们的感知机制所不能达到的。拿恐蛇症来说,人类普遍对蛇有一种恐惧,即使明知有些蛇不危险,也很难克服这种恐惧症。因为蛇对于灵长类动物来说非常危险,所以通过自然选择,就很容易进化出对蛇的本能恐惧,存储在认知意识的一块区域中。即使你知道特定的一种蛇没有危险性,你仍然很可能害怕这条蛇,而且不愿意触摸它。该蛇不危险的信息不能进入你意识的这一部分,该部分在你看到蛇时会引起害怕的反应。这说明,每个人身上可能都有与生俱来的、信息分隔式的“恐蛇”模块。最热衷地赞成模块性假说的人相信意识完全由模块构成,但是这种观点并不被广泛接受。福多尔认为,人类意识虽非全部但部分是模块化的,感知和语言是模块化的,但思考和推理不是。为什么不是?假设你正参加陪审团,在裁决被告有罪还是无罪。你将怎样处理这一任务?你会考虑的重要问题是,被告的陈述在逻辑上是否一致,是否没有矛盾,你可能问自己,现有的证据是否刚好与被告的罪行相符,或者是否很强地支持了罪行的成立。显然你在此所用的推理技巧——检查逻辑一致性和评估证据——是通用的技巧,它们不是专门设计出来用于陪审团的,你在许多领域都使用这些技巧。所以你在仔细裁决被告的罪行时所运用的认知能力不是领域化的。同样它们的运用也不是强制性的——你必须有意识地思考被告是否有罪,并且能够在任何你想要停止的时刻停止这种思考。最重要的是,这里同样也没有信息分隔。你的任务是全面考虑,决定被告是否有罪,所以你也许必须运用所拥有的任何背景信息,只要你认为相关。例如,如果被告在审问下紧张痉挛,并且你相信紧张的痉挛总是有罪的一种标志,你就可能会利用这一推论来作出裁决。简言之,这里不存在决定一名被告是否有罪的模块,你是用“通用智能”解决这一认知问题的。意识的模块性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它在根本上是一个哲学问题。赞成模块性的人认为意识包含执行不同认知任务的特定模块,反对模块性的人否定这一点。但是我们如何判定两个认知任务是同一类还是不同类呢?脸部识别是单一的认知任务还是由两个不同的认知任务(识别男性的脸和识别女性的脸)构成的?做除法和乘法是不同的认知任务,还是都是一般的算术运算任务的一部分?这类问题是概念上的,或者说是哲学上的,而不是直接经验上的,它们对于模块性争论可能非常重要。福多尔的观点,即意识尽管不是全部但部分是模块化的,这样看来便十分合理。但是确切说来有多少模块、这些模块具体负责什么,在当前的研究状况下还是无法回答。(摘编自萨米尔·奥卡沙《科学哲学·意识是模块化的吗?》,韩广忠译)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人们普遍相信,儿童主要靠意识中的语言习得模块找出所说语言的规则,从而学会语言。b. “缺陷研究”最多只能为研究者提供有瑕疵的证据,它不能完全证明模块性假说的观点。c. 被告在审问下紧张痉挛,这是有罪的一种标志,我们可利用罪犯这一反应特征作出裁决。d. 赞成模块性假说的人认为脸部识别是一个认知任务,而反对者认为是两个不同认知任务。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根据人类意识是万能解题器的观点,如果人脑受损,就有可能影响到他的所有认知能力。b. 模块性假说研究者根据脑损伤病人的表现推断,长期记忆、短期记忆属于不同的模块。c. “语言习得机制”具备大脑模块的三个重要特征,这使儿童在学习语言的时候更加专注。d. 裁决被告是否有罪,基本上要靠“通用智能”解决,这一论断反驳了模块性假说的观点。3. 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哲学的高度探讨了诺姆·乔姆斯基提出的模块性假说,剖析了其模块性假说的内涵和重要特征。b. 第三段运用“尽管”“却”“即使”等关联词以及“一些”“最多”等限定词,体现了论述的严谨性、用词的准确性。c. 文章主要运用举例论证,列举大量人类意识如何建构的事例,有力地证明了意识是模块化的观点。d. 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文末指出了模块性假说未来的研究方向。4. 下面是米勒-利耶尔错觉图,人们普遍感觉上面的横线更长,即使被告知两条横线一样长,这种错觉也不会消失。请结合文中所论大脑模块信息分隔的特征加以简析。5. 文章发表时,一般都有摘要,便于读者迅速了解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等。请为此文写一段摘要,不超过100个字。(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峨庄阿占每年秋天,画家都要带学生到峨庄写生。峨庄地处鲁中山区,在这片泰沂山脉北麓的中低区里,峨庄人盖房子不用砖,用片石。瓦是黑的,剪出天际,又被黑夜覆盖。围绕着石头房子,家家种植了杏树、枣树、槐树、柿树,空气里弥散着甜味。树们在疯长,叶子鲜亮。终于有一年,画家画疲沓了。他想画点新的。结束了白天的风景写生,晚上,学生们在小旅馆里不能上网聊天玩游戏,囧着青春的脸。怎么办?画家决定来一堂人物速写课。山里老汉都有着风卷残云一般的五官和双手,结构深刻,褶皱纵横。画家自己先感动起来。他跟旅馆老板说,帮忙找个模特,一晚上五块钱。找个有画头的!旅馆老板常年接待这些背画夹的人,对于他们的“口味”,早已了如指掌。于是,第二天傍晚,老肖头出现在了画家面前。老肖头九十岁,像伏枥的老马,荣枯不惊。鼻子立体,眼窝深陷,下颚方正,各种走势竟然隐现着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感。①太棒了,画家在心里惊叹。学生们也很来劲,风景写生了大半个月,画画人物,换一换笔法,也是蛮好玩的。一下子就画到了晚上九点。旅馆老板说,老肖头腿不好,来的时候天还亮着,走了一个小时。现在天黑了,回程不好走,问画家能不能开车送一送。画家欣然应许。借着月光,开进了山路。老肖头坐在后排,默然无语。开到不能开的地方,画家把车停在山脚下,跟老肖头说:“我送你到家吧。”老肖头往高处指了指,原来他家在山顶。崎岖山路,在月光下像条银蛇,拧曲着,倾斜着,整整一里,画家走得气喘吁吁。忽然有了凉风,一抬头,到了山顶,老肖头那简陋的石头房子孤零零的,好像很久没住过似的。“你一个人住?”“一个人。”“孩子们呢?”“都在省城打工。”“老伴呢?”“死得早。”一进,三间,虽四壁空空,却也意境满满。灰白的墙壁与地面印着一尺白月光;几件老家县,表面已完全风化,虫眼满布,木筋突出,看上去比老肖头还沧桑。果不其然,有感觉!画家画得得心应手。画完不同角度的头像,开始画半身像。他让老肖头光了膀子。接下来,画家一眼看见了那个刺目的伤疤,纠结在左肩头,怎么说呢,就像手艺不好的人包的包子,中间凸起一个结实的面疙瘩,也像一个向外翻滚的旋涡。“膀子怎么了?”“拼刺刀,让小鬼子划的。”“你打过仗?”“嗯。没少打。”“你打过什么仗?”“松山会战。”“嘉奖啦?”“多着哩。”“在哪里,我看看。”老肖头走到床前,那里立着一个快要散架的五斗橱,拉开了第二层。②画家一看,半抽屉勋章,有的还有编号,震人啊。第三天,画家又去了,拎了一瓶兰陵特曲。画家有收藏癖,昨天差点儿被老肖头那半抽屉勋章闪瞎了眼,想全买下来。两三百块钱不算少了,画家琢磨着。当然,还是先画起来,画完了再谈交易。老肖头让画家歇歇再画。他给画家盛了碗自酿的柿子酒。画家端起碗,酒入口澄澈,几碗下肚,五脏六腑像被洗了一遍似的。老肖头酒量也很大,就着当地一种刚硬的饼,说话的工夫,喝下去半斤兰陵特曲。画家脸红了。老肖头也脸红了。借酒劲,老肖头忽然站起来,敬了个军礼。画家看见他竭力把右手心向外翻,同时两腿并拢呈立正姿势,以显示军人的气魄——但他的关节肌肉早已被岁月侵蚀,偏离了大脑的指令,不听使唤,这让他的军礼很蹩脚。秋阳漫过画家和老肖头的肩膀。画家一看气氛相当好,就想抓紧时间谈交易。“爷们,多少钱卖?”“什么?”“你那半抽屉勋章啊。”“不卖。”老肖头忽然翻了脸,“别画了。你走吧。”画家几乎是被老肖头赶出了家门。③画家郁闷地回了城。来年秋天该来峨庄的时候,因为赶一个展览任务,没能成行。画家想念那些石头房子,想念秋果的无声坠落,也有点想念倔强的老肖头和他酿的柿子酒。开春,画家忽然接到了旅馆老板的电话:“王老师,你秋天怎么没来啊?老肖头除夕走了。”画家愣在了那里。他缓过神儿来,便是一万个懊悔。晚上回到家,画家打开电脑,在百度里搜索“松山会战”—松山会战是抗日战争的大型战役之一,是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在美、英盟军的协同下,于缅甸北部和云南省西部对日军缅甸方面军发动的一次进攻性战役。中国军队以伤亡6.7万的代价打死打伤日军2.5万,打通了中印公路。④画家开始画老肖头,画仅存的为数不多的抗战老兵。与画家合作了很多年的画廊老板却着急起来,后来实在忍不住了,发来条微信:王老师,您最近创作的老兵系列,不太好卖。有几个客户高价预定了您的大画幅风景写生,请抓紧创作。画家看后,立刻把画廊老板拉黑了……创作间隙,画家会点上一根烟,望着墙上老肖头的油画半身像,自言自语:“爷们,你在天堂,不会再生我的气了吧?”(有删改)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对峨庄的描写,凸显了峨庄风物的特点,交代画家每年都来的原因,为下文塑造老肖头这一形象做了铺垫。b. 作者写旅馆老板非常熟悉来峨庄画画的人的“口味”,找来老肖头做模特,目的是表现老板艺术修养颇高。c. 小说与《荷花淀》一样,都借助人物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小说结构更加紧凑,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d. 老肖头的去世让画家幡然悔悟,画家从创作高价大幅风景画转到画抗战老兵,并拉黑了画廊老板,完成了精神救赎。7. 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画家心理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句子①画家“惊叹”的是老肖头的长相富有雕塑感,是难得一见的人物速写模特。b. 句子②画家对半抽屉勋章感到震惊,对老肖头充满敬佩,欲收藏勋章以示纪念c. 句子③画家因老肖头强烈拒绝,无法完成“交易”,颇感无奈,只能郁闷回城。d. 句子④画家深受老肖头这样抗战老兵的触动,决定转向新的创作领域。8. 赏析小说中画横线的句子。9. 有人认为,小说的最后一段可以删掉。请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谈说制文,援引古昔,必须眼学,勿信耳受。江南闾里间,士大夫或不学问,羞为鄙朴,道听途说,强事饰辞:上荆州必称陕西,下扬都言去海郡,言食则糊口,道钱则孔方,问移则楚丘,论婚则宴尔,及王则无不仲宣,语刘则无不公幹。凡有一二百件,传相祖述,寻问莫知原由,施安①时复失所。尝游赵州,见柏人城北有一小水,土人亦不知名。后读城西门徐整碑云:“酒流东指。”众皆不识。吾案《说文》,“酒”,古“魄”字也,浅水貌。此水汉来本无名矣,直以浅貌目之,或当即以酒为名乎?世中书翰,多称勿勿,相承如此,不知所由,或有妄言此忽忽之残缺耳。案《说文》:“勿者,州里所建之旗也,象其柄及三斿②之形,所以趣民事。故息遽者称为勿勿。”愍楚友婿窦如同从河州来得一青鸟驯养爱玩举俗呼之鸮。吾曰:“鸮出上党,数曾见之,色并黄黑,无驳杂也。故陈思王《鸮赋》云:‘扬玄黄之劲羽。”试检《说文》:“偶雀似鸮而青,出羌中。”《韵集》音“介”,此疑顿释。梁世有蔡朗者讳纯,既不涉学,遂呼莼为露葵。面墙之徒,递相仿效。承圣中,遣一士大夫聘齐,齐主客郎李恕问梁使曰:“江南有露葵否?”答曰:“露葵是莼,水乡所出。卿今食者绿葵菜耳。”李亦学问,但不测彼之深浅,乍闻无以核究。思鲁等姨夫彭城刘灵,尝与吾坐,诸子侍焉。吾问儒行、敏行曰:“凡字与谘议③名同音者,其数多少,能尽识乎?”答曰:“未之究也,请导示之。”吾曰:“凡如此例,不预研检,忽见不识,误以问人,反为无赖所欺,不容易也。”因为说之,得五十许字。诸刘叹曰:“不意乃尔!”若遂不知,亦为异事。(节选自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注】①施安:施行,使用。②斿:同“旒”,古代旗子上的飘带。③谘议:即谘议参军,文中指刘灵。儒行、敏行均为刘灵之子。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需断句处的字母写在答题卡上。愍楚友婿a窦如同b从河州来c得d一青鸟e驯养f爱玩g举俗h呼之鸮。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宴,指快乐,与《诗经·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中的“宴”词义相同。b. 祖,指以……为祖,与《屈原列传》“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中“祖”用法相同。c. 所以,表原因,与《答司马谏议书》“故今具道所以”中的“所以”用法相同。d. 面墙,指面对墙壁而立,一无所见,与成语“面墙而立”中的“面墙”词义相同。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颜之推认为,江南的一些士大夫不肯努力学习,经常把一些道听途说的东西拿来装饰门面。b. 颜之推游历赵州时,见到柏人城北无名小河,在读到城西徐整碑文后,通过查阅《说文》来推测河名。c. 书信中多有“勿勿”这个词语,有人说这是“忽忽”的残缺,颜之推查阅《说文》,发现“勿勿”跟民事有关。d. 梁使把莼当作露葵、彭城刘灵诸子不识同音字,都说明了他们对于事物的认知停留在浅层次。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此水汉来本无名矣,直以浅貌目之,或当即以酒为名乎?(2)因为说之,得五十许字。诸刘叹曰:“不意乃尔!”14. 作者认为做学问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态度和精神?(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荷花》①其一陆游风露青冥水面凉,旋移野艇受清香。犹嫌翠盖红妆句,何况人言似六郎②!《荷花》其二陆游南浦清秋露冷时,凋红片片已堪悲。若教具眼高人看,风折霜枯似更奇。【注】①两首诗歌均为陆游晚年归居山阴镜湖期间所作。②六郎:指粉面六郎,形容面容姣好的男子。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湖面上移动小船,只是为了感受荷花的清香,“旋移”写出了诗人赏荷的迫切。b. 世人常用“翠盖红妆”“六郎”突出荷的艳丽,而诗人认为这样的描绘过于俗媚。c. 秋荷片片凋落,香消玉殒,“已堪悲”直抒胸臆,奠定了本诗的感情基调。d. 两首诗歌都符合起承转合的章法,结构严谨,第三句“转”出了新的诗意。16. 两首诗歌都是陆游的咏荷之作,请从内容和主旨两方面比较两首诗的异同。(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齐桓晋文之事》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句,与《礼记·礼运》中“______,______”表达了相同的意思,体现了儒家“仁”的思想。(2)“发愤著书说”是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提出的艺术创作的心理动力。他列举一系列传世作品进行论证,其中以《诗经》为例来论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3)杜鹃鸟又称子规,古诗词中常常借助杜鹃鸟的哀鸣表达伤感之情,如“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国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有一种常见的农业生产模式——桑基鱼塘,堪称世界传统循环生态农业的典范,不仅收益比种粮食高很多,且能保护生态环境。它的缘起可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其时,古太湖流域洪涝灾害频频发生,当地民众因地制宜,将地势低洼处深挖为鱼塘,塘泥堆在鱼塘四周形成塘基,塘基既可防洪,亦可供种植。五代时期,当地劝课农桑。人们发现淤泥上生长的桑树格外茂盛,便开始在塘基上种植桑树。由此,“塘基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的桑基鱼塘模式初步形成。明清时期,桑基鱼塘得到快速发展,在湖州地区广为推行,一时间,“处处倚蚕箔,家家下鱼筌”。创造了“两利俱全,十倍禾稼”的经济效益的桑基鱼塘,造就了丝绸之府、鱼米之乡的灿烂历史,“苏湖熟,天下足”之美誉也得以成就。然而,20世纪90年代,长三角地区进入城市化阶段,大量农民进城务工,经营桑基鱼塘的人越来越少,桑基鱼塘规模不断萎缩。当地居民重鱼轻桑,不断毁桑扩塘,桑基和鱼塘比例逐渐失衡,水塘生态系统失衡;加之河道淤积,水体污染,鱼的成活率和品质大大降低。18. 请根据材料第一段内容,为“桑基鱼塘”创建百度百科词条,完成词条“概念阐释”部分。不超过70个字。19. 请以“古太湖流域的民众”为主语重组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0. 如今,在当地政府的治理下,一方方鱼塘、一片片桑林造福当下,构成了天地之间一幅流光溢彩的画卷。请拟写一副对联,表达对桑基鱼塘这一农业文化遗产得以传承的喜悦。21. (附加题1)请以“桑基鱼塘”作为开头,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整句。可以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2. (附加题2)为了让桑基鱼塘这颗“明珠”重放光彩,请结合材料给当地政府提三条建议。(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1952年入学清华,有幸成为梁思成教授的学生。梁先生是一位建筑大家,同时也是一位精通各类艺术的大师。我看过他画的建筑画,用笔流畅,挥洒自如。谈起古典音乐和音乐家,他都能如数家珍。后来,我又到母校进修,受学校安排,担任先生的助理。先生有时会带我参加一些活动,许多人误以为我是梁先生的哲嗣(儿子)从诫。有一次民盟“七君子”之一的史良先生又一次追问,引得他哈哈大笑,回答说:“ 。”梁先生对我的指导,主要在研究方法和工具书的利用方面。他要我多读《资治通鉴》,说研究中国建筑必须静下心来读史料,别人的研究成果只能作为参考,拾人牙慧成不了“大家”。他发现我的古汉语基础不够扎实,读典籍有一定困难,于是指示我补课,要我“十年磨一剑”,说这是“打基础的活儿”。23. 请根据要求在文中横线处补写句子,要求语言得体,符合场景与人物身份。(1)否定错误说法并纠正,先生会如何回答?(2)照顾“我”的感受,避免“我”尴尬,先生会如何回答?24. 如何理解文中加点的“拾人牙慧”“十年磨一剑”?请结合语境分别解释。四、写作(60分)(任选其一,进行写作)25.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请整体把握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6.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董必武要当攻坚克难的奋斗者,不当怕见风雨的泥菩萨。——习近平以上材料对你有怎样的启示?请结合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第1页/共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2024年高三年级第三次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2024.05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考号填涂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心理学有一个由来已久且不曾间断的争论,就是关于人类意识的建构。一种观点是通用智能说,即人类意识是“万能解题器”,意识中有一套通用的解题技巧,意识把它们运用于无限多的认知任务上。不管人们是在计数,还是要决定去哪家饭馆吃饭,亦或是在努力学一门外语,所使用的都是同一套认知能力。另一种观点是模块性假说,即人类意识中包含大量专门的子系统或模块,每一种都被设计用来执行非常有限的一类任务,而不能执行其他任务。例如,人们普遍相信有一个特殊的语言习得模块,这一观点源自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他认为,儿童并不是通过听取成人的谈话后用他们的通用智能来找出所说语言的规则;而是他们的意识中有一种独特的、自行运转的“语言习得机制”,它唯一的功能是,在适当刺激的情形下,让儿童学会语言。模块性假说提出的一些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来自对脑损伤病人的研究,这种研究也被称为“缺陷研究”。如果人类意识是万能解题器,我们就能预知,脑损伤会大致同等地影响所有认知能力。现实却并非如此。相反,脑损伤通常削弱某些认知能力而不伤及其他认知能力。例如,被称为“韦尼克区”的脑部伤害会使得病人不能理解言语,尽管他们仍然能够说出流畅的、符合语法的句子。这就表明,句子的生成和理解有独立的模块。另外一些脑损伤的病人失去了长期记忆,但是短期记忆以及说话和理解能力丝毫没有受损。这似乎再次支持了模块性观点而否定了把意识看成万能解题器的观点。这种研究尽管很有说服力,却没有一劳永逸地解决模块性的问题。一方面,这种研究的证据比较稀少——显然不能只是为了了解认知能力受影响的状况而随意损坏人脑。另一方面,关于数据应该如何解释存在着严重分歧。一些人认为,所观察到的脑损伤病人的认知障碍模式并不意味着意识是模块性的。他们声称,即使意识是万能解题器,即不是模块性的,脑损伤不同程度地影响不同的认知能力仍然是可能的。所以他们主张不能仅从缺陷研究来“轻率判断”意识的结构,这种研究最多只能提供有瑕疵的证据。美国心理学家杰里·福多尔在研究模块性假说时,认为大脑模块有三个重要特征:它们是领域化的,运行是强制性的,信息是分隔的。首先,认知系统是领域化的,即它是专门化的:它负责一组有限的、精确划定的任务。乔姆斯基所提出的“语言习得机制”就是领域化系统的一个很好的例子。这种机制的唯一功能就是使儿童学会语言——它并不帮儿童学会下棋、数数或者做其他任何事。其次,认知系统是强制性的,即我们不能选择是否让该系统运作。语言的感知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如果你听到一个用你所通晓的语言说出的句子,你就不得不把它听成是一个句子。如果有人要你把该句听成“纯粹的噪音”,不论如何努力,你都无法做到。第三,大脑模块信息分隔强调某些特定的信息已被存储在认知意识的一块区域中,这块区域是我们的感知机制所不能达到的。拿恐蛇症来说,人类普遍对蛇有一种恐惧,即使明知有些蛇不危险,也很难克服这种恐惧症。因为蛇对于灵长类动物来说非常危险,所以通过自然选择,就很容易进化出对蛇的本能恐惧,存储在认知意识的一块区域中。即使你知道特定的一种蛇没有危险性,你仍然很可能害怕这条蛇,而且不愿意触摸它。该蛇不危险的信息不能进入你意识的这一部分,该部分在你看到蛇时会引起害怕的反应。这说明,每个人身上可能都有与生俱来的、信息分隔式的“恐蛇”模块。最热衷地赞成模块性假说的人相信意识完全由模块构成,但是这种观点并不被广泛接受。福多尔认为,人类意识虽非全部但部分是模块化的,感知和语言是模块化的,但思考和推理不是。为什么不是?假设你正参加陪审团,在裁决被告有罪还是无罪。你将怎样处理这一任务?你会考虑的重要问题是,被告的陈述在逻辑上是否一致,是否没有矛盾,你可能问自己,现有的证据是否刚好与被告的罪行相符,或者是否很强地支持了罪行的成立。显然你在此所用的推理技巧——检查逻辑一致性和评估证据——是通用的技巧,它们不是专门设计出来用于陪审团的,你在许多领域都使用这些技巧。所以你在仔细裁决被告的罪行时所运用的认知能力不是领域化的。同样它们的运用也不是强制性的——你必须有意识地思考被告是否有罪,并且能够在任何你想要停止的时刻停止这种思考。最重要的是,这里同样也没有信息分隔。你的任务是全面考虑,决定被告是否有罪,所以你也许必须运用所拥有的任何背景信息,只要你认为相关。例如,如果被告在审问下紧张痉挛,并且你相信紧张的痉挛总是有罪的一种标志,你就可能会利用这一推论来作出裁决。简言之,这里不存在决定一名被告是否有罪的模块,你是用“通用智能”解决这一认知问题的。意识的模块性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它在根本上是一个哲学问题。赞成模块性的人认为意识包含执行不同认知任务的特定模块,反对模块性的人否定这一点。但是我们如何判定两个认知任务是同一类还是不同类呢?脸部识别是单一的认知任务还是由两个不同的认知任务(识别男性的脸和识别女性的脸)构成的?做除法和乘法是不同的认知任务,还是都是一般的算术运算任务的一部分?这类问题是概念上的,或者说是哲学上的,而不是直接经验上的,它们对于模块性争论可能非常重要。福多尔的观点,即意识尽管不是全部但部分是模块化的,这样看来便十分合理。但是确切说来有多少模块、这些模块具体负责什么,在当前的研究状况下还是无法回答。(摘编自萨米尔·奥卡沙《科学哲学·意识是模块化的吗?》,韩广忠译)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人们普遍相信,儿童主要靠意识中的语言习得模块找出所说语言的规则,从而学会语言。b. “缺陷研究”最多只能为研究者提供有瑕疵的证据,它不能完全证明模块性假说的观点。c. 被告在审问下紧张痉挛,这是有罪的一种标志,我们可利用罪犯这一反应特征作出裁决。d. 赞成模块性假说的人认为脸部识别是一个认知任务,而反对者认为是两个不同认知任务。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根据人类意识是万能解题器的观点,如果人脑受损,就有可能影响到他的所有认知能力。b. 模块性假说研究者根据脑损伤病人的表现推断,长期记忆、短期记忆属于不同的模块。c. “语言习得机制”具备大脑模块的三个重要特征,这使儿童在学习语言的时候更加专注。d. 裁决被告是否有罪,基本上要靠“通用智能”解决,这一论断反驳了模块性假说的观点。3. 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哲学的高度探讨了诺姆·乔姆斯基提出的模块性假说,剖析了其模块性假说的内涵和重要特征。b. 第三段运用“尽管”“却”“即使”等关联词以及“一些”“最多”等限定词,体现了论述的严谨性、用词的准确性。c. 文章主要运用举例论证,列举大量人类意识如何建构的事例,有力地证明了意识是模块化的观点。d. 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论证结构,文末指出了模块性假说未来的研究方向。4. 下面是米勒-利耶尔错觉图,人们普遍感觉上面的横线更长,即使被告知两条横线一样长,这种错觉也不会消失。请结合文中所论大脑模块信息分隔的特征加以简析。5. 文章发表时,一般都有摘要,便于读者迅速了解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等。请为此文写一段摘要,不超过100个字。【答案】1. b 2. c 3. b 4. 由于人的认知机制是信息分隔的,两条横线不一样长的错觉认知被信息分隔,该认知信息已被存储在认知意识的一块区域中,这块区域是我们的感知机制所不能达到的:即使你知道两条横线是一样长的,但这个信息不能进入到你意识的这一部分,该部分在你看到这两条横线时会产生上面那条横线看起来更长的感觉。 5. 本文主要论述了关于人类意识建构的模块性假说观点,通过“缺陷研究”和一些事例得出福多尔的意识尽管不是全部但部分是模块化的观点的合理性,并且提出意识的模块性问题在根本上是一个哲学问题。【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儿童主要靠意识中的语言习得模块找出所说语言的规则”错,根据“儿童并不是通过听取成人的谈话后用他们的通用智能来找出所说语言的规则”可知,“找出所说语言的规则”的是通用智能,而非语言习得模块。c.“被告在审问下紧张痉挛,这是有罪的一种标志”错,根据“并且你相信紧张的痉挛总是有罪的一种标志,你就可能会利用这一推论来作出裁决”可知,被告在审问下紧张痉挛只有在你相信的情况下才会是有罪的标志,并不是被告在审问下紧张痉挛就标志有罪。d.“赞成模块性假说的人认为脸部识别是一个认知任务,而反对者认为是两个不同认知任务”错,根据“赞成模块性的人认为意识包含执行不同认知任务的特定模块,反对模块性的人否定这一点”可知,脸部识别,赞成模块性假说的人认为是两个认知任务,反对者认为是一个认知任务。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语言习得机制’具备大脑模块的三个重要特征”错,根据“认知系统是领域化的,即它是专门化的:它负责一组有限的、精确划定的任务。乔姆斯基所提出的‘语言习得机制’就是领域化系统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可知,“语言习得机制”只是具备大脑模块的“领域化”特征。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文章从哲学的高度探讨了诺姆·乔姆斯基提出的模块性假说”错,根据“意识的模块性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它在根本上是一个哲学问题”可知,“模块性假说”是哲学性问题,文章是从科学的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c.“有力地证明了意识是模块化的观点”错,根据“最热衷地赞成模块性假说的人相信意识完全由模块构成,但是这种观点并不被广泛接受”可知,举“恐蛇”“裁决罪行”的例子是来证明意识不是全部是模块化的。d.“文末指出了模块性假说未来的研究方向”错,根据“但是确切说来有多少模块、这些模块具体负责什么,在当前的研究状况下还是无法回答”可知,文末只是指出在当前模块性假说研究中还存在着那些问题,并没有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大脑模块信息分隔的特征是:强调某些特定的信息已被存储在认知意识的一块区域中,这块区域是我们的感知机制所不能达到的。在米勒——利耶尔错觉图中,我们的大脑在处理两条横线的长度信息时,由于人的认知机制是信息分隔的,两条横线不一样长的错觉认知被信息分隔,该认知信息已被存储在认知意识的一块区域中,这块区域是我们的感知机制所不能达到的。尽管我们知道它们实际上等长,但这个认知信息却进入到你意识的这一部分、无法触及到我们感知机制中负责判断长度的那一部分。因此,当我们看到这两条横线时,我们的大脑会产生上面那条横线看起来更长的错觉。【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摘要是以提供文献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确切地记述文献重要内容的短文。摘要应将论文的研究体系、主要方法、重要发现、核心结论等,简明扼要地加以概括。本文采用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第一段提出关于人类意识建构的模块性假说观点;第二至五段,先后通过“缺陷研究”和“恐蛇”“裁决罪行”这些事例得出福多尔的意识尽管不是全部但部分是模块化的观点的合理性;第六段得出意识的模块性问题在根本上是一个哲学问题的结论;第七段指出在当前模块性假说研究中还存在着那些问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峨庄阿占每年秋天,画家都要带学生到峨庄写生。峨庄地处鲁中山区,在这片泰沂山脉北麓的中低区里,峨庄人盖房子不用砖,用片石。瓦是黑的,剪出天际,又被黑夜覆盖。围绕着石头房子,家家种植了杏树、枣树、槐树、柿树,空气里弥散着甜味。树们在疯长,叶子鲜亮。终于有一年,画家画疲沓了。他想画点新的。结束了白天的风景写生,晚上,学生们在小旅馆里不能上网聊天玩游戏,囧着青春的脸。怎么办?画家决定来一堂人物速写课。山里老汉都有着风卷残云一般的五官和双手,结构深刻,褶皱纵横。画家自己先感动起来。他跟旅馆老板说,帮忙找个模特,一晚上五块钱。找个有画头的!旅馆老板常年接待这些背画夹的人,对于他们的“口味”,早已了如指掌。于是,第二天傍晚,老肖头出现在了画家面前。老肖头九十岁,像伏枥的老马,荣枯不惊。鼻子立体,眼窝深陷,下颚方正,各种走势竟然隐现着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感。①太棒了,画家在心里惊叹。学生们也很来劲,风景写生了大半个月,画画人物,换一换笔法,也是蛮好玩的。一下子就画到了晚上九点。旅馆老板说,老肖头腿不好,来的时候天还亮着,走了一个小时。现在天黑了,回程不好走,问画家能不能开车送一送。画家欣然应许。借着月光,开进了山路。老肖头坐在后排,默然无语。开到不能开的地方,画家把车停在山脚下,跟老肖头说:“我送你到家吧。”老肖头往高处指了指,原来他家在山顶。崎岖山路,在月光下像条银蛇,拧曲着,倾斜着,整整一里,画家走得气喘吁吁。忽然有了凉风,一抬头,到了山顶,老肖头那简陋的石头房子孤零零的,好像很久没住过似的。“你一个人住?”“一个人。”“孩子们呢?”“都在省城打工。”“老伴呢?”“死得早。”一进,三间,虽四壁空空,却也意境满满。灰白的墙壁与地面印着一尺白月光;几件老家县,表面已完全风化,虫眼满布,木筋突出,看上去比老肖头还沧桑。果不其然,有感觉!画家画得得心应手。画完不同角度的头像,开始画半身像。他让老肖头光了膀子。接下来,画家一眼看见了那个刺目的伤疤,纠结在左肩头,怎么说呢,就像手艺不好的人包的包子,中间凸起一个结实的面疙瘩,也像一个向外翻滚的旋涡。“膀子怎么了?”“拼刺刀,让小鬼子划的。”“你打过仗?”“嗯。没少打。”“你打过什么仗?”“松山会战。”“嘉奖啦?”“多着哩。”“在哪里,我看看。”老肖头走到床前,那里立着一个快要散架的五斗橱,拉开了第二层。②画家一看,半抽屉勋章,有的还有编号,震人啊。第三天,画家又去了,拎了一瓶兰陵特曲。画家有收藏癖,昨天差点儿被老肖头那半抽屉勋章闪瞎了眼,想全买下来。两三百块钱不算少了,画家琢磨着。当然,还是先画起来,画完了再谈交易。老肖头让画家歇歇再画。他给画家盛了碗自酿的柿子酒。画家端起碗,酒入口澄澈,几碗下肚,五脏六腑像被洗了一遍似的。老肖头酒量也很大,就着当地一种刚硬的饼,说话的工夫,喝下去半斤兰陵特曲。画家脸红了。老肖头也脸红了。借酒劲,老肖头忽然站起来,敬了个军礼。画家看见他竭力把右手心向外翻,同时两腿并拢呈立正姿势,以显示军人的气魄——但他的关节肌肉早已被岁月侵蚀,偏离了大脑的指令,不听使唤,这让他的军礼很蹩脚。秋阳漫过画家和老肖头的肩膀。画家一看气氛相当好,就想抓紧时间谈交易。“爷们,多少钱卖?”“什么?”“你那半抽屉勋章啊。”“不卖。”老肖头忽然翻了脸,“别画了。你走吧。”画家几乎是被老肖头赶出了家门。③画家郁闷地回了城。来年秋天该来峨庄的时候,因为赶一个展览任务,没能成行。画家想念那些石头房子,想念秋果的无声坠落,也有点想念倔强的老肖头和他酿的柿子酒。开春,画家忽然接到了旅馆老板的电话:“王老师,你秋天怎么没来啊?老肖头除夕走了。”画家愣在了那里。他缓过神儿来,便是一万个懊悔。晚上回到家,画家打开电脑,在百度里搜索“松山会战”—松山会战是抗日战争的大型战役之一,是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在美、英盟军的协同下,于缅甸北部和云南省西部对日军缅甸方面军发动的一次进攻性战役。中国军队以伤亡6.7万的代价打死打伤日军2.5万,打通了中印公路。④画家开始画老肖头,画仅存的为数不多的抗战老兵。与画家合作了很多年的画廊老板却着急起来,后来实在忍不住了,发来条微信:王老师,您最近创作的老兵系列,不太好卖。有几个客户高价预定了您的大画幅风景写生,请抓紧创作。画家看后,立刻把画廊老板拉黑了……创作间隙,画家会点上一根烟,望着墙上老肖头的油画半身像,自言自语:“爷们,你在天堂,不会再生我的气了吧?”(有删改)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对峨庄的描写,凸显了峨庄风物的特点,交代画家每年都来的原因,为下文塑造老肖头这一形象做了铺垫。b. 作者写旅馆老板非常熟悉来峨庄画画的人的“口味”,找来老肖头做模特,目的是表现老板艺术修养颇高。c. 小说与《荷花淀》一样,都借助人物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小说结构更加紧凑,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d. 老肖头的去世让画家幡然悔悟,画家从创作高价大幅风景画转到画抗战老兵,并拉黑了画廊老板,完成了精神救赎。7. 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画家心理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句子①画家“惊叹”的是老肖头的长相富有雕塑感,是难得一见的人物速写模特。b. 句子②画家对半抽屉勋章感到震惊,对老肖头充满敬佩,欲收藏勋章以示纪念。c. 句子③画家因老肖头强烈拒绝,无法完成“交易”,颇感无奈,只能郁闷回城。d. 句子④画家深受老肖头这样的抗战老兵的触动,决定转向新的创作领域。8. 赏析小说中画横线的句子。9. 有人认为,小说的最后一段可以删掉。请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答案】6. c 7. b 8. ①使用叠词。“空空”“满满”,突出房子虽简陋,但有意境,适合作画;②语言具有暗示性(或具有象征色彩)。如通过对家具的细节描写,暗示(或象征)老肖头身体遭受的伤害;③语言具有诗化风格。如通过“灰白的墙壁与地面印着一尺白月光”的描写,突出意境的幽美,充满诗意。 9. 观点一:可以不要。①假设以“画家看后,立刻把画廊老板拉黑了……”结尾,小说结尾戛然而止,采用留白艺术,用省略号结尾意味深长,引人思考;②文章最后画家的行为已经体现了他对老肖头的崇拜与敬重,最后一段有罗嗦之嫌,删去,小说结尾更为简洁;③删去最后一段,而用画家把画廊老板拉黑更能体现画家对老兵的无限崇敬之情,更好地凸显与深化主题。观点二:可以保留①情节上,结尾写画家创作间隙时常想念老肖头,并希望他能原谅自己当时的行为,画家的心理变化顺理成章,同时文章结构更加严谨;②人物形象上,结尾可以看出老肖头的崇高形象已经深深的刻在画家的心里,老肖头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以及将勋章看得比生命还要重要的伟大形象跃然纸上;③情感上,作者通过画家对老肖头画像的自言自语,赞美了老肖头以及其他抗战老兵的人性美,使小说表现的情感更具有震撼力。【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为下文塑造老肖头这一形象做了铺垫”错,峨庄风物与下文找到老肖头并没有相互的关联,描写峨庄风物只是交待画家每年都来的原因。b.“目的是表现老板艺术修养颇高”错,根据“旅馆老板常年接待这些背画夹的人,对于他们的“口味”,早已了如指掌”可知,老板对这些人的要求已经非常熟悉,其艺术修养并不一定高。d.“老肖头的去世让画家幡然悔悟”错,根据“画家开始画老肖头,画仅存的为数不多的抗战老兵。与画家合作了很多年的画廊老板却着急起来,后来实在忍不住了,发来条微信:王老师,您最近创作的老兵系列,不太好卖”可知,在老肖头去世之前画家便决定画抗战老兵了;“完成了精神救赎”错,根据文意,画家在决定画抗战老兵的那一刻起,他的精神已经得到了救赎。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b.“欲收藏勋章以示纪念”错,根据“第三天,画家又去了,拎了一瓶兰陵特曲。画家有收藏癖,昨天差点儿被老肖头那半抽屉勋章闪瞎了眼,想全买下来”可知,画家当时看到时只是震惊并没有收藏纪念的意思。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①使用叠词的手法,能通过音韵的重复,加深读者的印象。在这个简陋的房子里,“空空”二字,仿佛让人看到了四壁徒然,空旷而寂寥。然而,就在这空旷之中,却又“满满”地充满了老肖头的生活痕迹。这种空与满的对比,不仅凸显了房子的简陋,更展现了老肖头的存在,使得这个小小的空间充满了艺术的意境,仿佛每一砖每一瓦都适合作画。②语言中的暗示与象征,更是为这段描述增添了深厚的内涵。“几件老家县,表面已完全风化,虫眼满布,木筋突出”,通过对残破家具的细腻描绘,我们可以感受到生活在这里的老肖头身体曾经受到过伤害。③诗化的语言风格,更是为这段描述增添了无尽的韵味。那“灰白的墙壁与地面印着一尺白月光”的描写,仿佛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幽美而静谧的世界。月光如水,洒在简陋的房间里,与灰白的墙壁和地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营造出一种既清冷又温暖的氛围,突出意境的幽美,充满诗意。这种诗意的描绘,不仅让人感受到了房子的美,更让人对老肖头充满了向往与敬佩。【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结尾作用的能力。观点一:我们完全可以将最后一段删去,以“画家看后,立刻把画廊老板拉黑了……”作为小说的终结。这样的结尾方式,犹如一把锋利的刀,瞬间切断了故事的延续,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遐想空间。这正是留白艺术的巧妙之处,它用省略号这一简洁的符号,承载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使得整个故事在结尾处达到了高潮,却又让人意犹未尽。画家毅然决然地将画廊老板拉黑,这一行为已经足以表明他对老肖头的崇拜与敬重。这种情感,无需过多的言语来修饰,因为行动已经是最有力的证明。如果再加上最后一段的赘述,反而显得有些画蛇添足,让原本简洁明了的结尾变得啰嗦起来。删去最后一段,不仅可以使小说的结尾更加简洁明快,更能凸显画家的崇敬之情。这种崇敬不仅仅是对老肖头画作的欣赏,更是对他作为一名老兵所代表的那种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的敬仰。通过画家把画廊老板拉黑这一行为,我们可以更深刻地感受到画家对老兵的无限崇敬之情,同时也使得小说的主题得以更好地凸显与深化。观点二:对于该段落的结尾,可以保留它。从情节的铺陈上来看,结尾处提及画家在创作之余时常思念老肖头,并怀揣着对过去的愧疚,希望老肖头能够原谅自己当时的冲动,这样的心理变化不仅符合人性常理,也使得整个故事线条更加流畅,逻辑更加严密。画家对老肖头的怀念,更是为文章增添了一份情感的厚重感,使得故事更加引人入胜。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结尾处更是将老肖头的高大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画家对老肖头的思念与愧疚,恰恰反映出了老肖头在画家心中的崇高地位。老肖头那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将勋章视作生命般重要的情感,都在这一结尾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现,使得老肖头的形象更加鲜活、立体。在情感的表达上,结尾处的处理更是巧妙至极。通过画家对老肖头画像的自言自语,作者成功地传达出了对老肖头以及所有抗战老兵的敬意与赞美。这种情感表达不仅深刻而真挚,更使得小说的情感表现具有了强烈的震撼力,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了深深的共鸣与感动。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谈说制文,援引古昔,必须眼学,勿信耳受。江南闾里间,士大夫或不学问,羞为鄙朴,道听途说,强事饰辞:上荆州必称陕西,下扬都言去海郡,言食则糊口,道钱则孔方,问移则楚丘,论婚则宴尔,及王则无不仲宣,语刘则无不公幹。凡有一二百件,传相祖述,寻问莫知原由,施安①时复失所。尝游赵州,见柏人城北有一小水,土人亦不知名。后读城西门徐整碑云:“酒流东指。”众皆不识。吾案《说文》,“酒”,古“魄”字也,浅水貌。此水汉来本无名矣,直以浅貌目之,或当即以酒为名乎?世中书翰,多称勿勿,相承如此,不知所由,或有妄言此忽忽之残缺耳。案《说文》:“勿者,州里所建之旗也,象其柄及三斿②之形,所以趣民事。故息遽者称为勿勿。”愍楚友婿窦如同从河州来得一青鸟驯养爱玩举俗呼之鸮。吾曰:“鸮出上党,数曾见之,色并黄黑,无驳杂也。故陈思王《鸮赋》云:‘扬玄黄之劲羽。”试检《说文》:“偶雀似鸮而青,出羌中。”《韵集》音“介”,此疑顿释。梁世有蔡朗者讳纯,既不涉学,遂呼莼为露葵。面墙之徒,递相仿效。承圣中,遣一士大夫聘齐,齐主客郎李恕问梁使曰:“江南有露葵否?”答曰:“露葵是莼,水乡所出。卿今食者绿葵菜耳。”李亦学问,但不测彼之深浅,乍闻无以核究。思鲁等姨夫彭城刘灵,尝与吾坐,诸子侍焉。吾问儒行、敏行曰:“凡字与谘议③名同音者,其数多少,能尽识乎?”答曰:“未之究也,请导示之。”吾曰:“凡如此例,不预研检,忽见不识,误以问人,反为无赖所欺,不容易也。”因为说之,得五十许字。诸刘叹曰:“不意乃尔!”若遂不知,亦为异事。(节选自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注】①施安:施行,使用。②斿:同“旒”,古代旗子上的飘带。③谘议:即谘议参军,文中指刘灵。儒行、敏行均为刘灵之子。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需断句处的字母写在答题卡上。愍楚友婿a窦如同b从河州来c得d一青鸟e驯养f爱玩g举俗h呼之鸮。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宴,指快乐,与《诗经·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中的“宴”词义相同。b. 祖,指以……为祖,与《屈原列传》“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中的“祖”用法相同。c. 所以,表原因,与《答司马谏议书》“故今具道所以”中的“所以”用法相同。d. 面墙,指面对墙壁而立,一无所见,与成语“面墙而立”中的“面墙”词义相同。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颜之推认为,江南的一些士大夫不肯努力学习,经常把一些道听途说的东西拿来装饰门面。b. 颜之推游历赵州时,见到柏人城北无名小河,在读到城西徐整碑文后,通过查阅《说文》来推测河名。c. 书信中多有“勿勿”这个词语,有人说这是“忽忽”的残缺,颜之推查阅《说文》,发现“勿勿”跟民事有关。d. 梁使把莼当作露葵、彭城刘灵诸子不识同音字,都说明了他们对于事物的认知停留在浅层次。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此水汉来本无名矣,直以浅貌目之,或当即以酒为名乎?(2)因为说之,得五十许字。诸刘叹曰:“不意乃尔!”14. 作者认为做学问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态度和精神?【答案】10. ceg 11. c 12. d 13. (1)这条河自汉代以来原本就没有名字,(人们)只是把它当作一条浅河的样子看待,或许当时是用这个“酒”字给它命名吧?(2)于是就给他们解说这个问题,共说出了五十多个字。刘灵的几个儿子感叹道:“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多!” 14. ①认真严谨,一丝不苟;②眼见为实,亲自求证。【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愍楚的连襟窦如同从河州来,他在那边得到一只青色的鸟,把它驯养起来喜欢地玩赏,所有的人都叫这只鸟为鸮。“来”是“愍楚友婿窦如同从河州”的谓语动词,其后不带宾语,故在c处断开;“青鸟”是“得”的宾语,故在e处断开;“举俗”是“呼之鸮”的主语,故在g处断开;故选ce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两个“宴”都通“晏”,是“快乐”意思;句意:把婚姻说成晏尔快乐。/少年时一起愉快地玩耍,尽情地说笑。b.正确。两个“祖”都是“以……为祖”的意思;句意:士大夫们以之为祖前后相承。/然而都效法屈原的委婉文辞。c.错误。所以:用来/表原因;句意:是用来催促民事的。/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原因。d.正确。两个“面墙”都是“指面对墙壁而立,一无所见”的意思;句意:那些不学无术之徒。/不学之人,如面对墙壁而立,一无所见。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都说明了他们对于事物的认知停留在浅层次”错,彭城刘灵诸子不识同音字,说明他们见识不广博。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此水汉”,这条河;“直”,通“只”,只是;“目”,名词作动词,看待;“即”,是。来无名矣,以浅貌目之,或当以酒为名乎?(2)“因”,于是;“说”,解说;“诸刘”,刘灵的几个儿子;“意”,想到。【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根据作者所举的江南士大夫不知典故原由、自己听说“酒流”“勿勿”“鸮”“露葵”这些典故之后没有盲从认真查证从而得到真实的原由的事例、以及“李亦学问,但不测彼之深浅,乍闻无以核究”可知,做学问应当认真对待所听闻的事物,不要盲目听从要查证核究,故可以概括为“认真严谨,一丝不苟”。②根据“谈说制文,援引古昔,必须眼学,勿信耳受”“不预研检,忽见不识,误以问人,反为无赖所欺”可知,做学问应当亲自见到不要信听到的,问错人了会受到欺骗,故可概括为“眼见为实,亲自求证”。参考译文:谈话写文章,援引古代的事物,必须是自己的亲眼看到的,而不是耳朵所听到的。江南乡里间,有些士大夫不肯学习,又羞于被视为没有学养,就牵强把一些道听途说的东西拿来装饰门面。比如:上荆州一定要说成上陕西,下扬都说成是去海郡,把吃饭说糊口,把钱称之为孔方,把迁徙之处讲成楚丘,把婚姻说成晏尔,讲到姓王的人无不称为仲宣,谈起姓刘的人无不呼作公干。这类“典故”大约一二百个,士大夫们以之为祖前后相承,一个跟着一个学,如果向他们问起这些“典故”的缘由,没有一个能答出来;用于言谈文章,常常是不伦不类。我曾经游赵州,见到柏人城北面有一条小河,当地人也不理解它的名字。后来我读了城西门徐整写的碑文,上面说:“酒流东指。”大家都不知道它的意思。我查阅了《说文解字》,这个“酒”字就是古“魄”字,水浅的意思。这条河自汉代以来原本就没有名字,(人们)只是把它当作一条浅河的样子看待,或许当时是用这个“酒”字给它命名吧?世上的书信,内中多有“勿勿”这个词语,历来延续都是如此,却不知道它的根由,有人乱下结论说这就是“忽忽”的残缺。按:《说文》上说:“勿,是乡里所树立的旗帜,这个字像旗杆和旗帜末端三条飘带的形状,是用来催促民事的。因此就把匆忙急迫称为勿勿。”愍楚的连襟窦如同从河州来,他在那边得到一只青色的鸟,把它驯养起来,喜欢地玩赏,所有的人都叫这只鸟为鸮。我说:“鸮出在上党,我曾经多次见过,它的羽毛的颜色全都是黄黑色,没有杂乱的颜色。因此曹植的《鸮赋》说:“鸮举起它那黄黑色的有力的翅膀。”我试着翻检《说文》,上面说:“偶雀像鸮而毛色是青的,出产在羌中。”《韵集》的注音为“介”,这个疑问顿时就解除了。梁朝有位叫做蔡郎的忌讳“纯”字,他既然不事学习,就把莼菜称作露葵。那些不学无术之徒,也就一个跟着一个模仿。承圣年间,朝廷派一位士大夫出使齐国,齐国的主客郎李恕在席间问这位梁朝的使者说:“江南有露葵吗?”使者回答说:“露葵就是莼菜,那是水泊中生长的。您今天吃的是绿葵菜。”李恕也是有学问的人,只是还不了解对方的深浅,猛一听见这话也就没有办法去核实推究了。思鲁等人的姨夫彭城的刘灵,曾经和我同坐闲谈,他的几个孩子在旁边陪伴。我问儒行、敏行说:“凡与你们父亲名字同音的字,它的数目是多少,你们都能认识吗?”他们回答说:“没有探究过这个问题,请您指教提示一下。”我说:“凡是像这一类的字,如果平时不预先研究翻检,忽然见到又不认识,拿去问错了人,反而会被无赖所欺骗,可不能满不在乎啊。” 于是就给他们解说这个问题,共说出了五十多个字。刘灵的几个儿子感叹道:“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多!”如果他们竟然一点不了解,那也确实是怪事。(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荷花》①其一陆游风露青冥水面凉,旋移野艇受清香。犹嫌翠盖红妆句,何况人言似六郎②!《荷花》其二陆游南浦清秋露冷时,凋红片片已堪悲。若教具眼高人看,风折霜枯似更奇。【注】①两首诗歌均为陆游晚年归居山阴镜湖期间所作。②六郎:指粉面六郎,形容面容姣好的男子。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湖面上移动小船,只是为了感受荷花的清香,“旋移”写出了诗人赏荷的迫切。b. 世人常用“翠盖红妆”“六郎”突出荷的艳丽,而诗人认为这样的描绘过于俗媚。c. 秋荷片片凋落,香消玉殒,“已堪悲”直抒胸臆,奠定了本诗的感情基调。d. 两首诗歌都符合起承转合的章法,结构严谨,第三句“转”出了新的诗意。16. 两首诗歌都是陆游的咏荷之作,请从内容和主旨两方面比较两首诗的异同。【答案】15. c 16. ①内容:两首诗歌均以秋荷为描写对象:其一侧重描写秋荷的清香、雅致;其二着重描写荷的神韵和风骨。②主旨:两首诗歌均表达赞美之情:其一赞美荷花的清雅出尘;其二则托物言志,借遭受风霜摧折风骨依旧的荷花,寄托自己于逆境中初心不改的坚贞。【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c.“‘已堪悲’直抒胸臆,奠定了本诗的感情基调”错,由“风折霜枯似更奇”可知,诗人在本诗最后是表达的对荷奇崛不凡、坚贞不屈的赞颂之情,悲并不是本诗的基调。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①两首诗歌均以秋荷为描写对象,各自展现了荷花的独特魅力与深邃内涵。第一首诗歌,“风露清冥水面凉,旋移野艇受清香”暗示已经入秋,诗人驾着一叶扁舟来到荷塘,久久地沐浴在荷的清香之中,感到惬意和欣慰。“旋移”即马上靠近的意思,表达了作者赏荷之心的迫切。诗人通过生动的描绘,将秋荷的清雅出尘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仿佛置身于那宁静而优美的秋日荷塘之中。第二首诗歌则着重于描绘荷的神韵和风骨,“风折霜枯似更奇”以一种更为深沉、有力的笔触,展现了荷花在逆境中坚韧不拔的品质。诗人以遭受风霜摧折却依旧风骨犹存的荷花为象征,寄托了自己在逆境中初心不改、坚贞不屈的志向。荷花虽经风霜洗礼,却依然保持着那份高洁与傲骨,这种精神力量深深打动了诗人的心灵,使他借荷花之形,抒发了自己内心的豪情壮志。②两首诗歌虽然风格迥异,但主旨却殊途同归,都表达了对荷花赞美之情。第一首诗歌赞美了荷花的清雅出尘,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净化;而第二首诗歌则通过荷花的风骨神韵,寄托了诗人对坚贞不屈精神的追求和崇敬。通过描写遭受风霜摧折风骨依旧的荷花,寄托了诗人自己的坚韧与执着。(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齐桓晋文之事》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句,与《礼记·礼运》中“______,______”表达了相同的意思,体现了儒家“仁”的思想。(2)“发愤著书说”是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提出的艺术创作的心理动力。他列举一系列传世作品进行论证,其中以《诗经》为例来论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3)杜鹃鸟又称子规,古诗词中常常借助杜鹃鸟的哀鸣表达伤感之情,如“______,______”。【答案】 ①. 故人不独亲其亲 ②. 不独子其子 ③. 《诗》三百篇 ④. 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⑤. 又闻子规啼夜月 ⑥. 愁空山(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有:“独”“愤”“啼”“猿”“堪”。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国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有一种常见的农业生产模式——桑基鱼塘,堪称世界传统循环生态农业的典范,不仅收益比种粮食高很多,且能保护生态环境。它的缘起可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其时,古太湖流域洪涝灾害频频发生,当地民众因地制宜,将地势低洼处深挖为鱼塘,塘泥堆在鱼塘四周形成塘基,塘基既可防洪,亦可供种植。五代时期,当地劝课农桑。人们发现淤泥上生长的桑树格外茂盛,便开始在塘基上种植桑树。由此,“塘基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的桑基鱼塘模式初步形成。明清时期,桑基鱼塘得到快速发展,在湖州地区广为推行,一时间,“处处倚蚕箔,家家下鱼筌”。创造了“两利俱全,十倍禾稼”的经济效益的桑基鱼塘,造就了丝绸之府、鱼米之乡的灿烂历史,“苏湖熟,天下足”之美誉也得以成就。然而,20世纪90年代,长三角地区进入城市化阶段,大量农民进城务工,经营桑基鱼塘的人越来越少,桑基鱼塘规模不断萎缩。当地居民重鱼轻桑,不断毁桑扩塘,桑基和鱼塘比例逐渐失衡,水塘生态系统失衡;加之河道淤积,水体污染,鱼的成活率和品质大大降低。18. 请根据材料第一段内容,为“桑基鱼塘”创建百度百科词条,完成词条“概念阐释”部分。不超过70个字。19. 请以“古太湖流域的民众”为主语重组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0. 如今,在当地政府的治理下,一方方鱼塘、一片片桑林造福当下,构成了天地之间一幅流光溢彩的画卷。请拟写一副对联,表达对桑基鱼塘这一农业文化遗产得以传承的喜悦。21. (附加题1)请以“桑基鱼塘”作为开头,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整句。可以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2. (附加题2)为了让桑基鱼塘这颗“明珠”重放光彩,请结合材料给当地政府提三条建议。【答案】18. “桑基鱼塘”是我国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常见的“塘基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的农业生产模式,既收益高,又能保护生态环境。 19. 古太湖流域的民众,为了应对频频发生的洪涝灾害,因地制宜,将地势低洼处深挖为鱼塘,把塘泥堆在鱼塘四周,筑成既可防洪、亦可供种植的塘基。 20. 桑基鱼塘成画卷 文化遗产焕生机 21. 桑基鱼塘创造了“两利俱全,十倍禾稼”的经济效益,造就了丝绸之府、鱼米之乡的灿烂历史,成就了“苏湖熟,天下足”之美誉。 22. 振兴乡村,吸引农民工回流;桑树补植、鱼塘修复,调整基塘比例,维护水生态平衡;疏浚河道,提升水质。【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之作诠释的能力。根据“常见的农业生产模式——桑基鱼塘,堪称世界传统循环生态农业的典范,不仅收益比种粮食高很多,且能保护生态环境”“‘塘基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的桑基鱼塘模式初步形成”“创造了‘两利俱全,十倍禾稼’的经济效益的桑基鱼塘”分析,桑基鱼塘是我国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常见的“塘基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的农业生产模式,既收益高,又能保护生态环境。【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运用之句式变换的能力。将“古太湖流域洪涝灾害频频发生,当地民众因地制宜”改为:古太湖流域民众,为了应对频频发生的洪涝灾害,因地制宜。“将地势低洼处深挖为鱼塘,塘泥堆在鱼塘四周形成塘基,塘基既可防洪,亦可供种植”改为:将地势低洼处深挖为鱼塘,塘泥堆在鱼塘四周形成塘基,塘基既可防洪,亦可供种植。综上,以“古太湖流域的民众”为主语重组句子为:古太湖流域的民众,为了应对频频发生的洪涝灾害,因地制宜,将地势低洼处深挖为鱼塘,把塘泥堆在鱼塘四周,筑成既可防洪、亦可供种植的塘基。【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运用之拟写对联的能力。对联讲究字数相等,结构相同,仄起平收。根据“一方方鱼塘、一片片桑林造福当下,构成了天地之间一幅流光溢彩的画卷”“”拟写上联:桑基鱼塘成画卷;根据“表达对桑基鱼塘这一农业文化遗产得以传承的喜悦”拟写下联:文化遗产焕生机。【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运用之句式变换的能力。整句是指结构相同或相似,形式整齐的句子,如对偶句、排比句等。“桑基鱼塘”作开头,句中动宾短语“造就了丝绸之府、鱼米之乡的灿烂历史”结构保留不动,把其他两句改为与之相同的短语类型,这样就构成了整句。把“创造了“两利俱全,十倍禾稼”的经济效益的桑基鱼塘”,改为动宾短语:桑基鱼塘创造了“两利俱全,十倍禾稼”的经济效益;把“‘苏湖熟,天下足’之美誉也得以成就”,改为动宾短语:成就了“苏湖熟,天下足”之美誉。改后的整句为:桑基鱼塘创造了“两利俱全,十倍禾稼”的经济效益,造就了丝绸之府、鱼米之乡的灿烂历史,成就了“苏湖熟,天下足”之美誉。【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针对“大量农民进城务工,经营桑基鱼塘的人越来越少,桑基鱼塘规模不断萎缩” 现象,建议:振兴乡村,吸引农民工回流;针对“当地居民重鱼轻桑,不断毁桑扩塘,桑基和鱼塘比例逐渐失衡,水塘生态系统失衡”现象,建议:桑树补植、鱼塘修复,调整基塘比例,维护水生态平衡;针对“河道淤积,水体污染,鱼的成活率和品质大大降低” 现象,建议:疏浚河道,提升水质。(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1952年入学清华,有幸成为梁思成教授的学生。梁先生是一位建筑大家,同时也是一位精通各类艺术的大师。我看过他画的建筑画,用笔流畅,挥洒自如。谈起古典音乐和音乐家,他都能如数家珍。后来,我又到母校进修,受学校安排,担任先生的助理。先生有时会带我参加一些活动,许多人误以为我是梁先生的哲嗣(儿子)从诫。有一次民盟“七君子”之一的史良先生又一次追问,引得他哈哈大笑,回答说:“ 。”梁先生对我的指导,主要在研究方法和工具书的利用方面。他要我多读《资治通鉴》,说研究中国建筑必须静下心来读史料,别人的研究成果只能作为参考,拾人牙慧成不了“大家”。他发现我的古汉语基础不够扎实,读典籍有一定困难,于是指示我补课,要我“十年磨一剑”,说这是“打基础的活儿”。23. 请根据要求在文中横线处补写句子,要求语言得体,符合场景与人物身份。(1)否定错误说法并纠正,先生会如何回答?(2)照顾“我”的感受,避免“我”尴尬,先生会如何回答?24. 如何理解文中加点的“拾人牙慧”“十年磨一剑”?请结合语境分别解释。【答案】23. (1)他不是犬子从诫,是我的小助教。(2)看来我们两个真是有父子缘啊!我倒是希望这样呢! 24. “拾人牙慧”是从别人的研究成果中获取资料,而不是通过阅读典籍来形成自己的研究成果。“十年磨一剑”是指要长期学习古汉语,不断提高自己的古文阅读能力,从而通过阅读典籍来研究中国古建筑。【解析】【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1)面对许多人误以为“我”是梁先生的儿子从诫,要进行纠正,得体的说法,是先指出“我”不是从诫,可说“不是犬子从诫”,然后介绍“我”是谁,结合“我”的身份,可直接回答说是“助教”。故可填:他不是犬子从诫,是我的小助教。(2)纠正别人的误会,可以先用玩笑、幽默的口吻回答,说和“我”真有父子缘,然后补充说“真希望是这样”,既照顾了“我”的感受,又表达出了长辈对晚辈的关心和抬爱。故可填:看来我们两个真是有父子缘啊!我倒是希望这样呢!【2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词语的语境义的能力。“拾人牙慧”,比喻抄袭、套用别人的语言和文字,当作自己的话。语境中,是梁先生指导“我”静下心来读史料,只能把别人的研究成果作为参考,要善于从别人的研究成果中获取资料,而不是通过阅读典籍来形成自己的研究成果。“十年磨一剑”,用十年时间磨一把好剑,比喻多年刻苦磨练。语境中,是梁先生发现我的古汉语基础不够扎实,便“指示我补课”,要长期学习古汉语,不断提高自己的古文阅读能力,从而通过阅读典籍来研究中国古建筑。四、写作(60分)(任选其一,进行写作)25.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请整体把握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漫画类材料作文题。完成漫画作文题,首先要准确理解漫画基本内容:处在牢笼里的人,正努力地想得到笼子外的面包,却不顾身旁可以打开牢笼的钥匙。对他来说,面包是肉眼可见的可以充饥的东西,只需要付出一点点的努力,把它够到就能为己所用;而钥匙,也许长期身陷牢笼的人并不知晓其用处,又或许他早已习惯被禁锢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而对于这把能够给予他真正自由,却又需要他自食其力的宝物不再心动。不管怎么说,这幅漫画都充满了讽刺性和启示性。有形的牢笼束缚了人获取钥匙的能力与勇气,而无形的笼是人精神的枷锁,笼中扼杀了多少鲜活的思想。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漫画背后的丰富意蕴,挖掘出写作的主题。比如,若是想要针对主人公放弃钥匙选择面包的行为展开思考,可以批判其只顾眼前的利益,而缺乏长远的眼光,并由此引出与之相关的人生思考。比如,可以结合我们现实生活中某些人陷入游戏、短视频等的即时多巴胺,而不懂得依靠努力获得延时满足的现象展开批判;或者围绕常见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治理等话题进行论证。也可以针对面包与钥匙的不同象征意义,批判一些治标不治本的现象;或针对钥匙的出现这一特殊性,说明我们要懂得把握住真正的机遇等。立意:1.真正的自由,超然物外又身在其中的坦荡胸怀。2.奋起一搏,跳出精神牢笼。3.小恩小惠不可取,风物长宜放眼量。26.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董必武要当攻坚克难的奋斗者,不当怕见风雨的泥菩萨。——习近平以上材料对你有怎样的启示?请结合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勇立潮头舍我其谁 看了董必武先生“一篙松劲退千寻”的警语,和习近平总书记“要当攻坚克难的奋斗者”的勉励,我不由得豪气干云,壮怀激烈。人生短暂,我辈青年当有岳飞在《满江红》中写道的少年意气“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空悲切”。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险滩、激流,有荆棘,有巉岩,但我们应该将这些困难和挫折踩在脚下。须知:艰难困苦,定会玉汝于成。于个人而言,犯其至难,行于漫路,终见花开。君可见,钟扬毕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把青春洒在了青藏高原,艰苦援藏16年,为国家种质库收集了数千万颗植物种子,在生态保护和科普教育方面贡献卓著;君可见,张桂梅创办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面对村民的不解、教学的困难、家人的异议,她毫不退缩,用理想与坚持点亮一个个孩子的未来,创造了大山里的“教育奇迹”;君可见,苏炳添虽经历低谷,却始终用最严苛的标准要求自己,终打破纪录,成为首位男子百米跑进10秒的黄种人。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勇毅笃行,方能收获精彩人生。于时代而言,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则有开天辟地之功,有促进时代变迁之力。2021年,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升空,17个国家获批入驻中国空间站。回顾中国航天历程,中国航天人付出了多少艰苦卓绝的努力!他们一路克难前行,在一次次飞天逐梦中,把一个个梦想变为现实,把不可能变成可能。中国航天人用坚实的脚印,一步步书写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奋斗史。中国航天的发展正是我们国家发展的一个缩影,从建国初期的一穷二白到如今科技发达、国力强盛,中国人正是因为有面对“至难”而不惧的胆色,才建设出如今兴旺发达的中国。行者常至,为者常成。只是放眼当下,我们身边仍有不少“被动青年”。他们缺乏理想,习惯逃避,看似与世无争,实则遗失了最可贵的犯难图远之心。少年强,则国强。如今,我国还有很多的核心科学技术仍受制于人,这是绕不开、躲不过的“至难之处”,正需要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打好基础、学好本领,从而帮助国家解开一个个技术难题。所以我们应唤醒自身的少年意气,迎难而上,共同开创事业发展、民族振兴的新局面。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征程万里,我们当始终怀有披荆斩棘、乘风破浪的信念,朝抵抗力大的路径走,请相信:道阻且长,行而不辍,未来可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第一句出自现代中国共产党重要创建者和早期领导者董必武的《题赠送中学生》。这句诗的意思是,逆水行舟的时候,用竹篙用力撑船,稍微一松劲,就会后退很远的距离。这句话启示我们,人在做事情的时候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千万不能松懈,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当然,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说明我们要学会“顺势而为”,“找对方法比盲目下苦工夫更重要”等。材料二选自新时代领导人习近平总书记的发言,其中的重点就在于“攻坚克难”“奋斗”。这句话启发我们“攻坚克难”,要建立坚韧的意志品格,不畏风雨,所谓“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也是如此。由此可见,青年人想要取得远大的成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要有目标,讲方法敢于挑战、战胜困难,迎难而上。写作时,可以抓住“逆水行舟”“攻坚克难”这一思想主题展开,立足时代青年的身份,说明我们要勇于责任担当,为了民族复兴的大业,要用奋斗去创造奇迹,要敢于攻坚克难,向最难之处攻坚,追求最远大的目标,切忌贪懒取巧,不能“佛系”“躺平”。在这一过程中,可用对比式论证结构,如不断攀登,才有一览天下的豪迈;停滞不前,只能与梦想遥遥相望。然后联系当下社会现象,指出正确的态度,要拒绝佛系,拒绝躺平,最后归结全篇,强调笃行不怠向远方,妙笔以书人生华章。也可以抓住对于材料一的多样理解,说明面对困境时,我们不仅需要有迎难而上的志气和毅力,更要讲方法将策略,力求用最小的代价取得圆满成果,而不是蛮干。立意:1.攻坚克难,笃行不怠。2.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3.不惧路远,行则将至。4.坚守初心,讲究方法,攻坚克难。第1页/共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所属专辑
相关资源
示范课
由于学科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 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学科网,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