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落靠切lǎo)从甲骨文看是个象形字,一个驼背人、一缕稀疏的头发垂下来、手持拐杖而行的样子。隶变楷化后用笔画会意,更加完善了老的含义。老是由土、丿和匕组成。土指示土地;撇“丿”指示向下、向内、阴柔等,这里指示向下、向阴,寓意人老入土,走向阴间;匕为人躺着即将死亡的状态。老字的整体会意为:人年迈逐步走向死亡的阶段。读音是落(luò)和靠(kào)切音(luò kào)寓意人老如叶落归根或日落西山,人老要有所倚(依)靠。老的本义指人生最后走向死亡阶段。

孝(效)是有“老”和“子”组成的字,上是“老”的省形“老”,下是孩子的“子”,像是孩子搀扶着老人。借音补义,借“效”声意为“上行下效”,孩子要和大人学,听师长的话,百善孝为先。

“教”的本意是什么?它借了哪个字的音?现在我们只知道“教”的衍生意义了。

不少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干了一辈子教育和教学工作。可能还不知道“教”的本义,就会影响对“教”的全面的理解。就容易在工作中荒腔走调,影响教育的健康发展。表现在师生关系恶化,经常出现学生顶撞老师、打老师;表现在父子之间的关系上,不孝顺,甚至出现杀父弑母这种极个别的极端现象。这些现象的产生的原因很多,但我认为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偏离道统而造成的,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对教的片面理解的结果。

教(校) 要想正确理解“教”的本意,我们先来分析“教”的结构和形状。左边是“孝”,是老和子的结合,产生的字,上面是老的一部分,就是老的省形;下面是儿子的子。从字的结构来看,是老子在上,儿子在下,以“儿子扶持老人”为背景画,造的这个“孝”字。当造完这个字后,孝的意义还不能完全表达出来。孝顺父母,尊敬老师,不光表现在行动上,动作上,还要发自内心的,听家长的话,按老师家长指导行事,就像武术老师在台上表演动作,学生在台下模仿、效仿,上行下效。首要是仿效父母老师的德行,所以,借“效”之音来完善这个背景画的意义。这就是这个字音的来历。也就是为什么读“效”的原因。“百事孝为先”。儒家的伦理道德把孝放到首位: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作为一位教育管理者或教师首要的工作是怎样教会学生孝顺长辈。也是最起码的工作。教的起点是尽孝,教的终极目标是知恩图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再看“教”右边的“攵”( 攴pu),在放羊的“放”和牧羊的“牧”中都有这个部首。它是由“攴----攵”这个演变过程。(展示这个教(繁体)---教(繁体)---教;攴(去点)---攴---攵)第一个是又上是“丨”(棍gun),手持棍子。在过去旧的教育理念中,奉行的是“棍棒之下出孝子”。现在还有的家长教育子女,还秉承“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旧教育理念。后来演变为攴,“攴”(朴pu)持敲朴(教具—教鞭:短为敲,长为朴)。教鞭要高高举起轻轻落下,不能往死里打,伤害学生。对所教问题要启发学生回答。最后,变形为夊,表示学生要听从(随从)教师的指导而思考,而行事。作为施教者要讲明道理,做出榜样,让学生有师法的标准。所以“教”也是与时俱进的,是发展的。不能停留在那种“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旧的教学理念上,靠体罚学生,是达不到教的目的。

由孝和夊组成“教”这个字,即不读孝也不读夊,而读jiao。说明仅从这两个字还不能诠释教的含义。从结构上看,不论听从教命,还是上行下效,都是为了使学生或子女走正道,人心向善。可是,人易产生不良思想行为,校正学生和子女的不良行为,长其善救其失,也是教育的目的。为了完善教的字义,借了“校”的声音。教的初级功能就是“校”,校正人的不良行为,否则不校发展下去就会违法犯罪。但“校”不可滥用,只有学生思想行为出轨的时候才及时校正;正常的思想行为用不着去“校”,校之过甚至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父母校之过甚也容易使子女产生逆反心理,所以校要有尺度。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这就是对“教”的音形义的通解。